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彩墨浸染,绘出海内外友谊之桥

记者 胡敏        2018-10-22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记者 胡敏

中国水墨画艺术源远流长,蕴含了几千年的艺术灵魂和文人思想,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何将水墨画中文化艺术的精髓传递给世界,并且使外国人有着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为解决这些问题,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下称“川师附小”)美术组老师历时两年,打造《彩墨游戏》教学片。

近日,该片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管的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向海外华文教育机构正式推出,成为海内外艺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创新:把“博大精深”变得“通俗易懂”

教师身着中式旗袍,配合文房四宝和古典音乐,彩墨在宣纸上徐徐晕染……打开教学片,观众一下子就沉浸在传统文化带来的美感之中。教学片分为水墨文化、文房四宝、彩墨游戏课堂实录、实践运用四大部分。水墨文化、文房四宝主要介绍水墨文化与工具特点;彩墨游戏课堂实录和实践运用两个部分能够让初学者熟悉宣纸、毛笔的特性,掌握一定的笔法,绘出具有中国特色笔墨效果的可直观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意蕴。

教学片由川师附小教师陈亭如主讲,丁秀竹、吴笛、孙晓娇、周雨、杨朝老师组成的团队合力开发,反复打磨,效果很好。但面对外国学生会怎样还未可知。借着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陈亭如给丹麦留学生上了一堂公开课,留学生现场生成的作品很精彩,文化差异的顾虑解除了。

看了教学片,有老师感慨:“一直不敢给学生上国画,觉得太难,看了一下子就有了思路。”陈亭如表示,这正是该片的创新之处:通过彩墨游戏的教学设计,打破初学者对于国画学习的陌生感。吴冠中的彩墨画非常适宜初学者,学生短时间内就能够学会用点线面的抽象表达,内心对色彩的感知跃然纸上。学生感受到毛笔在宣纸上悠游浸染的美,自然对国画有了信心和兴趣。

实践运用部分还设计了独具四川特色的题材:熊猫和川剧人物。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外形憨态可掬,性格温顺随和,在与人、与自然相处时比较融洽,容易相处和沟通。所以,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古已有之,绘画大熊猫赠送友人,便是友善的问候。川剧人物造型极具地域特色,在造型上,重视神思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中国绘画艺术之“借物寓意”在此得到完美的呈现。

                               2.png

理念:从“精湛画匠”到“创造美的心灵”

《彩墨游戏》一经推出就受到海内外好评,来源于川师附小美术课程多年的积淀。学校国画课作为特色课程之一,从二年级一直上到六年级,它包含的初学、实践、人物几个板块,正是《彩墨游戏》课程构架的由来。而教学片中关注学生视角、技法渗透对文化的感知,强调个体对美的表达等理念,也与川师附小美术教育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

在美术教育中,川师附小老师追求的是绘画和生活融合共通的状态。和片子中一样,平时的国画课,孩子们的罩衣也设计成汉服、中山装等中国传统样式,课堂中不仅讲国画的技法,还会涉及茶道、节气时令等传统文化,通过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夏天绣球花开了,同学们就画绣球花;画银杏时,老师就剪一枝银杏;孩子们画茶杯,就一起品品茶……从二年级到六年级,孩子们没有一节美术课是重复的,每一节课都是美术组7位老师站在孩子的角度,感知生活设计而来。

美术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过多评判像不像,好不好,结果伤害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尤其在孩子年龄尚小时。“我们不培养画匠,而是培养学生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陈亭如说,比起技法本身,老师更为重视的是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技法几年不练可能会淡去,但审美的素养却可以伴随孩子终生。

“艺术教育影响孩子一生。”川师附小校长邱华认为,艺术能带给孩子美好的体验,培养起感知美、创造美的艺术素养。即便孩子未来并不从事艺术领域的工作,在穿衣打扮、家庭布置中的审美也不一样,而当他面对挫折时,艺术也能滋养心灵,让他勇于挑战困难。

                                 3.png

支撑:“小学大师”培养国际视野“小学大才”

川师附小是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也是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究实验学校,各学科都有国际化的探索。一方面,孩子的美术作品在中日“和纸画”交流展、西班牙国际艺术节、“童心如歌”国际少儿书画大赛等各项国际赛事上佳绩频传。“你好,法国”艺术节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各学科跨文化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各学科又充分开发成都本土文化课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这个文化之根。

敢于将课程开发置于中外交流的文化大背景,源于学校“大学中的小学·小学中的大学”的办学理念。每个教师都是研究性教师,仅美术组一个学科,7位老师总共就开设了8门校本课程。除国画外,还有水彩画、素描、创意儿童画、生活美学、插画艺术、书法、服装设计。老师们各有专长,并且每个人都可以挑大梁,组团队开发新课程。

“刚入职时,老师的关注点集中在作品本身,后来才体会到,人的成长更重要。”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吴笛对教育的理解更为透彻,教学生涯对于她来说是和孩子们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于丁秀竹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孩子们对老师产生了认同,这门课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一场共同追求美的旅程。

当教师有了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孩子才能获得最好的教育。邱华校长介绍,学校致力于把教师培养成“小学大师”,给教师充分的外出学习机会和专家资源等专业成长支持,帮助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懂得儿童发展规律的行家,有足够教育视野和人生格局的大家。老师们不断向前奔跑,把学生培养成“小学大才”,让他们在几十门校本课程搭建的课程体系影响下,成为具备中国文化之根和国际化视野的特长突出,素质良好的栋梁之才。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