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新课标”知识点 | 谢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解读

谢 澹        2018-08-10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文学阅读与写作”是新课标第5个学习任务群,地位重要:从学习时段来看,它是7个必修学习任务群之一;从学分来看,它有2.5学分,占必修总学分30%,是所有任务群中学分最多的;从教学来看,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语文思潮怎样发展,文学阅读都是重要内容。可以说,这个任务群是所有任务群中内容最多、学分最高、分量最重的一个。

 

一、建立坐标系:在任务群中认识“文学阅读与写作”

 

“文学阅读与写作”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我们可以放在两个坐标系中来认识。第一个坐标系是新课标规定的18个任务群中有关“文学”的其他任务群,分别是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1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和任务群16(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其中,91011三个任务群属于选择性必修,1516任务群属于选修;革命传统作品是从文学题材的角度区分,现当代作家作品是从时代的角度区分,外国作家作品则是从国籍的角度区分,这就表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的“文学”不限于某个特定题材、特定时段、特定国家,其选文可以涵盖古今、包容中外,具有超越时代和区域的特点,这对该任务群选文的经典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个坐标系由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和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构成。从这个坐标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该任务群的学习要凸显区别于思辨和实用的文学特质,基于“必修阶段”和“文学经典”两个特点,既能致力于学生基础文学素养的培养,又能为日后“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选修)”中文学类任务群的学习提供发展性素养,一言以蔽之,即基础为本,兼顾发展。

 

“阅读与写作”是学习本任务群的两条路径,也是两大主要内容。所谓“文学阅读”就是从形象、语言、内涵、意图等方面欣赏文学经典作品,掌握古今中外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阅读方法,并适当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知识;所谓“文学写作”则是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学作品写作的一般规律,并尝试进行写作实践,甚至还可以开展与文学有关的沙龙、朗诵、表演等活动,让学生积累文学感受,激发创作热情。

 

二、基于核心素养:开发专题学习内容

 

新课标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表述如下:

 

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文学阅读主要指向的是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写作则主要指向文学创作,两者都渗透了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四大核心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该任务群的专题可以分解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文字里的秘密”是根据文学四大体裁设置的;第二板块“大地上的事情”是按照文学重要母题设置的;第三板块是“大师的法则”,学习作家谈文学创作、批评家谈文学鉴赏。三个板块遵循“文学体裁—文学内容—文学理论”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的设置。从表面上看,课标似乎只对文学体裁即第一板块提出了要求,但事实上结合它在“教学提示”中所提到的“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可以推断阅读同种题材的文学作品更能实现这一要求。至于第三板块,这既是“阅读”向前一步,同时也支持“文学评论”,将它放在这里,有从必修向选修过渡、从基础向精深拓进的考虑。

 

确定板块之后,需要通过若干专题把板块内容落到实处。就第一板块而言,既然是从文学体裁的角度区分,那么我们就抓住每种体裁的“核心知识”。当然这样的知识也并不唯一,比如诗歌的“核心知识”可以是意象和意境,可以是想象和联想,可以是情感和风格,可以是变异和陌生化……如果面面俱到,光是一个诗歌体裁就可以是一本书的学习容量,这显然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回到我们专题设计的原点,我们的目的是:以之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理解;以之作为学生学习的补充,扩展学生视野。因而我们认为诗歌阅读最大的困难在于“变异和陌生化的表达”,正是这一点阻碍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这样,我们的诗歌体裁专题就定名为“超越惯性——诗歌的变异与陌生化”。四种体裁的“核心知识”就构成了四个专题。

 

第二板块比较复杂,既要考虑高中生文学阅读的兴趣,又要考虑文学母题的学习核心,最后我们选择了成长、爱情、战争、自然、故乡这五个专题。第三板块的专题我们定名为“站在文学背后”,文学背后是作者,也是批评家,正是他们的创作与鉴赏推动着文学向前发展。三个板块十个专题的学习内容如图所示:

 

 

三、从本体特征出发:中学“文学阅读”的独特性

 

文学阅读与实用性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两种类型,是语文教学不可偏废的两部分。因而要讨论文学阅读的意义,可以将实用性阅读作为参照物,对比得之。

 

如果说实用性阅读的目的是“文以致用”,功能单纯,意义明确;那么文学阅读要用类似句式一言以蔽之则颇有难度。文学的作用因时代差异、欣赏者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回答。比如传统所认为的“文以载道”,文学是政治和道德的附庸,担负着“教化”的作用;也有人说,“文学即人学”,文学表达的是个体生命的感受与体验;还有人说,文学就是娱乐,和下棋、游戏、看电视并无多大区别……重之者可以说它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蔑之者亦可斥其为“雕虫小技,不足深论”。我们认为,文学也许没有什么特别实用的功能,但文学确实又是有重大价值的;文学可能没有换来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能力,但文学确实给予人抵御生命寒潮的力量,给予人抗争命运无常的温暖,给予人永远年轻的可能,给予人彼岸做梦的权利,作家们以其天才的创造描绘出的斑斓锦缎,使人们在文字世界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并照亮自己,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正因为文学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和实用性阅读在具体策略上也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文学阅读强调“走心”,能使心灵为之一动,是文学的境界;实用性阅读强调“致用”,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实用的态度。前者常常将真事隐去,注重审美,后者却往往以求真为务,接轨现实;前者撒播种子,阅读随阅历生长;后者提炼要点,所见即所得……所以,文学阅读重感悟,实用性阅读重迁移;文学阅读重理解,实用性阅读重运用;文学阅读与现实保持距离,又从更高层次观照现实,实用性阅读从现实出发,又回归现实……文学阅读活动常与名家对话,实用性阅读活动则常与时文携手。

 

不过虽然文学阅读意义重大,但学生往往耽于自己所认为的“文学”,所谓阅读流于猎奇情节、寻找阅读快感,而缺少鉴赏体验、分析评价等比较高级的形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了解才是对话的基础,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唯有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有效甄别,理性引导;教师要给出阅读示范,一个“手不释卷”的教师本身就是阅读兴趣与习惯的榜样,教师读什么,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学生读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能够推动学生深度阅读的活动,比如班级读书会、课本剧表演等。总之引导学生从低层次阅读走向高层次阅读,虽然看上去是“技”的提高,其实质还是对“道”的追求,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日久生情,终身相依。

 

四、基于学情:中学“文学写作”的必要性

 

根据课标“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4条“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和“教学提示”中“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不含读书笔记和提要)”的表述,为议论方便,我们暂且将文学评论归为“写作”,以此来看中学生写作文学评论和进行文学创作的意义。

 

文学评论就其内涵来说,是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既推动文学创作,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但是如果以这样的标准要求中学生,显然是不合理的。中学生写作文学评论,需要结合实际,让学生有了解的“视域”,有写作的“动力”,有尝试的“经历”。比如教给学生文学评论的一般准则,引导学生找到评论的角度,知道从作品主题、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或者再细分成更小的方面入手研究,教会学生在论述中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等,也可把它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小型的班级学术论坛活动。

 

文学创作按照课标要求,即“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可见,课标对文学创作的要求不高,这既是从学生学情出发,也由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决定,我们不是培养作家,也不是全把学生送进大学中文系,但我们认为中学生文学创作依然有重要意义,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点:作为学生应试写作的有力补充,目前高考的写作形态是论述文或记叙文,“创作”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被排斥在外,所以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全新的写作活动,对于学有特长的学生来说是展现才华的机会,对于此后几乎与文学无缘的学生来说,也将是难得的体验;作为学生语文生活的重要构成,文学创作从写作形式到写作内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一种吸引、一种挑战,创造更能激发兴趣,创作亦如是;作为理解文学作品的全新路径,从自身尝试到懂得作品,不失为一条阅读理解的好路径,尝过甘苦,才更珍惜字字不易……当然中学生创作的形式、内容和要求可以更接地气,比如长篇小说写不了,可以尝试创作绘本故事;诗歌难写,可以尝试创作歌词;一个人创作有困难,可以尝试小组合作;单纯的分数评价过于粗暴,可以引入读者评价、展示评价等方式,总之,只要师生愿意,一定可以创造出适合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养的好方法。结合上面十个专题,我们设计了以下一些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活动,供老师们参考:

 

 

最后,因为“文学阅读与写作”是更具学术和专业特色的任务群,所以这个任务群的学习需要更开放的学术支持。中学语文教学知识体系中的文学阅读知识往往落后于学术界的阅读理论,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知识,这在现行的中学知识体系里还基本是空白,甚至在大学中文系中,也还是不完善的。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知识体系亟待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也亟待升级,这样说并不是要推翻原来的知识体系,而是希望打破语文教学和学术界之间的天然隔膜,尽管学术界的成果不是要完全地、不加处理地进入课堂,但课堂内有一些新鲜的空气、新鲜的土壤,有何不好呢?很多现行的选修教材就做了很好的尝试。比如我们之前对于小说阅读的知识可能就停留在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但人教版曹文轩老师主编的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就引入了叙述、虚构等角度,即使同是“情节”方面的知识,也不止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种模式,而是提供了“摇摆”“延迟”“危机爆发”等新的关注点。十多年前,钱理群先生到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阅读的选修课,成为当年现象级的教育事件,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乐观,钱先生也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概括自己五年开设中学鲁迅阅读选修课经历,但大学教授打通中学和大学之间壁垒的行为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甚至此类事件可以作为评测我们教育是否开放的试金石。因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能够到中学开讲座开选修课,在教育共享时代给这个任务群以更有力的学术支持。

 

文章来源:《语文学习》2018年第7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