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让校园的“生态”成为一本教科书

        2018-06-07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这首耳熟能详的《童年》,成为不少成年人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然而,北京市延庆区第三小学校长段金星却表示,当前中小学教育有三大缺失:缺失童年、缺失个性、缺失生活,现在的孩子或许只有通过想象去理解这首歌。

日前,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与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学校后勤装备管理分会主办的中国生态校园建设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北京、天津、太原、青岛、成都等地的教育装备部门领导、县市教育装备站主任、中小学校长、专家150余人参加会议。

如何科学规划生态校园建设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育人要素融入每个角落,校园成为“教材”

“建设生态校园,需要将育人要素融入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后勤管理研究会秘书长孙广学表示,让学校的每一处小景、每一面墙壁都会“表情达意”。要使图书馆、绿荫下都成为自然、开放、温馨的学习场所。师生在其间不仅可以净化心灵,还可以拓展视野,激发创意。整个校园就是一部立体的教科书”。

孙广学认为,环境教育、节能减排教育等内容是国家规定和推进的课程内容,更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良好内容。生态校园建设是课程开发的极好阵地,是实现在课堂上推进课程改革的良好途径。同时,学校以生态为课题建立的各种实践研究小组,将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平台。

孙广学也指出,生态校园的建设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与文化背景,无论是绿化,还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都应与当地环境协调。特别是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名胜古迹,是校园地方性与个性化的极好体现,也是校本课程的极好教材。

青岛西海岸新区育才初级中学就将传统文化意蕴融入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古园林文化研究。学校以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教师组织成立“码上植物园”与“茶语园林”研究小组,结合《苏州园林》和《说“屏”》等语文文本学习,开展中国古园林建筑美的研究。同时,组织学生阅读研究园林专家的著作,利用学校国学馆古代建筑模型学习讨论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在生态校园建设中,北京市延庆四小开发了“一班一省”生态课程,创设浓郁的生态教育氛围。学校以《延庆生态环境教育读本》为蓝本,根据36个教学班设立了36个地区。各班认领所代表省市,由学生、教师、家长通力合作,共同搜集相关信息,在归纳、整理、展示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本班所代表地区的生态环境、乡土人情、能源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建设生态系统,打造生态化高效课堂

在段金星看来,生态教育不单单是普及生态知识,使学生自觉保护、建设好生态系统,而是要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缺陷和不足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他提出,要打造生态的管理,让教师活起来;打造生态的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生态课堂是生本的、开放的。”段金星介绍,生态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自己从讲台上退下来,让学生走上来;自己的话停下来,让学生辩起来;自己“傻”下来,让学生灵起来,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学习、共同发展与共同分享的课堂。

同时,生态课堂也是互动的、生成的。小组合作型生态课堂是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实现的课堂。“生态的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系统。”段金星说,在这个系统中首先是生态的环境,也就是学习情境,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生活化的;其次是学习的主体、客体,主客体之间通过工具分工,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中交流”自然地形成个体性和共识性目标的有机融合,并在过程中确立学习者的自我身份。

段金星还提出,“活”的课堂是智慧的、高效的。在这一点上,青岛西海岸新区育才初级中学校长隋同梅也十分赞同。她表示,生态化高效课堂就是要研究课堂要素(教师、教材、学生、环境)间的关系,就是要促进诸要素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改革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创设“问题导学”生态化高效课堂。

硬软件建设要匹配,操作体系要兼容

北京市高教学会会长、北京市教委原主任线联平则站在宏观角度,为科学规划生态校园建设体系提出建议。他认为,要重视生态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深入研究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掌握学校所在省市、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投入能力,了解相关领域发展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特色,在此基础上,做好生态校园建设的总体设计。

线联平表示,除了注重建设规划的整体性,还要注重“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同步匹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顶层设计中要同步考虑管理体制的科学有效,加强制度建设并且不断完善,防止多头管理,多部门分治,造成统筹无力,规划不细,重复投入。在硬件使用中还要与教书育人密切结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环境设施设备,开展诸如生态文明教育、节能减排教育等。

同时,注重操作体系建设的兼容性。线联平说,“智慧校园”也是生态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校的高效率、特色化管理。在使用功能上的兼容,要满足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有关管理部门、社会服务部门多元、多样化的使用需求,能够融合各方参与互动。要能够满足随着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发生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新的变化需求,可及时进行系统调整,同时还要具有迭代升级、满足更新换代的要求。

此外,线联平还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元和跨学科的整体视角,传播治理环境污染、科学防灾减灾、恢复生态平衡的意义和典型案例。在这一维度的拓展中,应注重课程教学与环境育人的结合,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园内外的资源要素,为教学服务,为育人服务,使生态校园建设的理念伴随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殷樱)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