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如果有来世,我还当您的学生” ——追记广元市昭化区磨滩村小教师刘明科

        2018-04-17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四月,四川盆地北缘的大巴山里,一种叫七里香的野花正寂静绽放,“染”白了山冈。白色的小花聚成簇、连成串、扎成堆,微甜的香气浸润着整个春天。

以往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个人驾着摩托车在山间小路上穿梭,嘟嘟嘟的马达声划过一片片花海。他个子不高,身材干瘦,肥大的牛仔裤洗得发白,裤脚高高挽起。住在花海深处的乡民,光听声音便知道,哦,他又来了!

此番情景,如今却只能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2018321日,广元市昭化区磨滩村小教师刘明科,在下贫困村核实学生信息的途中遭遇车祸,因公殉职,终年55岁。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人抱出自家崭新的被子盖在他的身上,有人采下一束七里香放在他的身边,人们失声痛哭:刘老师,快回来……

青山隐隐能谙苦,白花点点也知愁。这片土地铭刻着刘明科的坚持与守望,那是34载的花谢花开。

不能让一个孩子因工作遗漏而失学

“许多人追求人生的圆满,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此刻的承担。”翻开刘明科的工作笔记,扉页上这段话跳入记者眼中。

19847月,刘明科从广元市高中毕业,担任昭化区观音小学民办教师。1996年,他考入广元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观音小学,成为一名正式教师。

同事李学远回忆,刘明科对工作极为认真,在观音小学工作期间,常常下村走访,给家长讲教育政策、给残疾学生送教上门,一个学生也不漏过。山里的天,就像娃娃的脸,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大雨滂沱,刘明科往往是穿得整整齐齐出去,满身泥水回来。“偶尔看见他走路一瘸一拐,一定是下乡的路上摔的。”

正是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工作,刘明科走进了学生和家长的心中。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成龙上天,成蛇钻草”,因为家里穷、负担重,读书无用论一度在大巴山区盛行,不少学生难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2016年春季,熟悉农村情况的刘明科,主动申请从观音小学到更为边远的磨滩村小工作,那年,他53岁。

到村小后,刘明科承担的第一个重任就是担任马安村教育扶贫组组长。按照全市的扶贫要求,每个教师要联系一个村,宣传教育政策,调查贫困学生信息,帮扶特困学生。

马安村外出务工村民较多,手机号更换频繁,核实学生信息就变得异常困难。最伤脑筋的,部分村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举家搬离,但户籍仍在马安村,他们在哪里?家里有没有适龄学生?连本村人都说不清。

村小距离马安村有7公里路程,坡多路陡,刘明科便专门购买了一辆摩托车,利用早晚村民在家的机会,走村入户,逐一攀谈、核实,为的是不让一个孩子因工作遗漏而失学。

马安村一社有一户何姓人家,不久前举家搬离,其家庭孩子就读信息不明,刘明科心里像悬了一块石头。发生车祸的前一天,他骑上摩托,前后四次找到这家的亲戚、邻居要联系方式,均无结果。但他没有放弃,决定第二天找到村干部,再去调查。

“如果他工作不这么认真,就不会牺牲在扶贫路上。……”李学远哽咽着,“为了孩子,他承担了所有风险,哪怕是付出最宝贵的生命。”

到磨滩村小的两年零三个月里,刘明科和他的两个组员足迹踏遍了马安村的每一块土地。流动监测、信息核实,村里212个家庭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57名适龄孩子“一个不少”地入学就读,他的摩托车在扶贫路上,记录下了13000公里的行驶里程。

“宁可亏了自己,也不肯亏了学生”

“他身上穿的衣裤鞋袜,加起来不超过100元。”同事安永洪和刘明科一起搭班教学23年,他对刘明科最深的印象是对自己近乎苛刻的“抠门儿”。一次,安永洪和刘明科到广元市里学习,看到刘明科悄悄到天桥下的地摊上,“淘”残次品、减价货。

但对于贫困家庭学生,刘明科毫不犹豫,倾其所能。

学生小瑞(化名)父亲聋哑,母亲精神异常,家中还有老弱多病的爷爷奶奶。面对这样的“特困”学生,刘明科不仅在学习上给他“开小灶”,经济上也给予最大的帮助。小瑞的学习用品,大多由刘明科购买。每次登门家访,刘明科都不忘给小瑞爷爷奶奶带些营养品。

安永洪还记得,一次刘明科找到他借50元钱,说买点文具给学生带去。安永洪打趣地说,“你都在借钱了,还给学生‘送礼’呀!”

34年来,刘明科慷慨解囊,资助了多少学生,这笔账可能连他自己都算不清。

马安村四社学生小林(化名),属于智力缺陷儿童,不能正常到校上课。刘明科主动向学校申请,做小林“送教上门”的班主任。每周一节课,周周不间断,不论严寒酷暑、狂风骤雨。

为了激发小林学习兴趣,刘明科每次去,都会给孩子买文具玩具,大到布娃娃,小到一支铅笔。小林喜欢画画,他就购买了画笔、纸张,教孩子构图上色。有一次“送教”归来,由于刘明科近视,晚上看不清,一不小心,摩托车撞到了水泥墩上,他重重摔在地上。第二周,刘明科又一瘸一拐地去村里上课了。

这几年,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省、市、县各级政府都制定了许多助学政策。为了把助学政策送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刘明科煞费苦心:班会上讲,校会上讲,村民大会上讲,甚至走进贫困家庭,面对面、一对一地讲。

同事们笑劝他:“会上讲讲就行了,逐户去讲解,多麻烦!”平时乐呵呵的刘明科一脸严肃,“教育资助就是在给贫困家庭输血,宣讲政策等于为这个家庭连接输血管。”

刘明科班上有个叫李杰的学生,家庭十分贫困,但因为户籍在邻县,按规定不能享受昭化区的部分助学政策。刘明科得知可以申请社会捐赠时,反复与市、县教育基金会联系,最后为李杰争取到基金资助。磨滩村小的老师们还记得,今年116日,天寒地冻,刘明科一大早便用自己的衣服,把李杰裹得严严实实,骑车把孩子送到中心校领取资助金。

在村小的两年零三个月,刘明科为26个贫困家庭孩子申办了教育资助,自己掏腰包救助了5个贫困家庭孩子。他常说,乡里乡亲血浓于水,要不离不弃。

“花开时节又逢君”

“虽然至今还不能接受您离开我们,但身边确实没了您的身影,没有了您爽朗的笑声。……刘老师,如果有来世,我还当您的学生。……”

这是刘明科去世后,磨滩村小教师尹晴发在 QQ空间的一段文字。2016年,音乐专业毕业的尹晴到磨滩村小任教,并兼任一个班的数学课教学。专业不对口,知识存在缺陷,最初她的课堂“糟糕透了”。

这时,刘明科以一个老教师的身份站在尹晴面前:“农村学生底子薄,理解抽象问题需要过程,老师就要多多举例子、打比方,你还要了解孩子们,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

找准了方向,尹晴的工作有了眉目。通过两年多的摸索,她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

这几年,随着乡村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村小来了不少年轻教师。为了尽快让年轻教师们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刘明科一个月要上几次示范课,解答专业难题,传授课堂技巧。在他的影响下,磨滩村小教师快速成长,整体教学质量赶超了中心校。

“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小老头,像坚实的后盾在我们身后闪闪发光,让我们不断有勇气走向前台。”在青年教师们心中,刘明科还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周末学校食堂不开火,在场镇上租房的刘明科就做好饭菜请老师们吃。年轻人生活节奏不规律,难免犯困赖床,每天天光微亮,刘明科总会站在教师宿舍下“扯”上一嗓子:“孩儿们,吃饭咯!”

“一个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福。”刘明科常常对年轻教师们说,“你们不可能一辈子都留在这个村小,但在这儿一天,就要爱学生,这是老师的本职。你们还要在这里好好练习本领,将来……”

“正是巴山好风景,花开时节又逢君。”磨滩村小的老师们说,刘明科老师就像这漫山的七里香,默默绽放,芬芳却不名贵,纤弱却坚韧挺拔,“以后每年七里香漫山遍野的时候,我们就能想起刘老师的点点滴滴,听见花开的声音。”(鲁磊何元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