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你是否愿意,把孩子还给“大自然”?

        2017-10-19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


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当我们以为早已从大自然中抽身而出时,实则进入了更深的从属关系中。因为当我们看不到“自然”的同时,反而会主动寻求与“自然”相关的意义。
 
儿童与大自然有着深刻的融合关系,这样的融合本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基点”。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你——我”的关系。人体虽小,却暗含天地,尤其是一尘不染的稚嫩之心,尤为敏感,亦更容易在天地共鸣,自然和谐中陶醉。如果我们把儿童视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存在,看作是承载人类生命和精神的延续所在,我们就会发现儿童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共鸣。
比如当看着他们以食喂动物,以土育盆栽时,那种和谐的画面甚暖。孩子从自然中来,携带者天真、质朴、纯净,与成人不同,或许我们因社会化和物质化失去了与大自然用心交流的胸怀,但我们不可以对儿童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熟视无睹。
 
我牢记我的童年,那是太阳初升,好像我的游戏的小伙伴,常常带着每天早晨的惊喜之情闯进房间,直奔我的床边;那时,对奇迹的信念,每天在我的心里像鲜花般开放,我满怀单纯的喜悦,凝望着世界的脸,那是昆虫鸟兽,寻常的莠草、青草和云彩,各有其最充分的、奇迹般的价值;那时,夜间潺潺的雨声带来了仙境的梦,黄昏里母亲的声音说出了繁星的意义。
 
在泰戈尔的美丽诗句里亦有孩童与自然的影子: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世间至纯至真的情感。
 
当听见雨滴落在青青草地……
噢~下雨了,又没带伞!
哇~天空在哭泣,小草在悲悯!
这便是我们与孩子的距离。他们与自然靠得那么近,那些一尘不染的真心,让我们悔恨已经失去的憧憬的权利。
小花在流泪,小鸟在哭泣,小鱼在悲伤,小树在努力。
 
在我们眼里,一切不过是生活中的附属品。
 
大海啊大海,我想叫你母亲……
由于悔恨,适才反省,于是我们开始寻找,为孩子寻找写着“自然”符号的物品。一个盆栽,一只宠物,一片室内沙滩……我们希望孩子在城市里生活,还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我们想象得美好至极。 可是,我们发展出一种“对大自然的爱”的暧昧情怀,把照顾人类世界以外的物体,视为回归自然里。比如,把沙子放在一个小盘子里,天天欣赏,把鸟儿装进笼子里,日日观摩,这样对孩子也有很大的助力?我们以为这些自然元素极具教育意义,然而,当沙子从海边被移走,当小鸟失去了在天空飞翔的权利,那么,沙子仅仅是沙子,小鸟仅仅是观赏的佳品。只有在孩子面朝大海时,才能感到在蓝天、白云、浪涛的海天一色中,有一种春暖花开的力量,充斥在生命里。 孩子不仅需要认识自然,更需要融入自然,像和自己母亲一样相处。
 
我不需要知道你的名字,但是我想更懂你……
我们即便没有那种天真无邪的能力,却有可以陪伴“天真”一起“无邪”的义务。我们愿意在孩子面前发出娃娃音,我们愿意在他们的世界里充当玩伴,那么,就让他们用天真无邪来打败我们好了! 
 
我怎么能教会我的孩子去认识自然?我自己都不知道花花草草和飞鸟走兽的名字!
 
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感不感受得到,才是关键。某种情感一旦被唤起,对事物和生命的兴奋、同情、喜爱、尊敬、爱戴,便油然而生。 日本的“物哀”挺有意思。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心为之所动,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再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在这方面,我们不如天真烂漫的孩童。
我迟早会长大,请再多给我一点点时间,可以吗?
 
当然可以!孩子,我就怕你太早失去了那份天真的勇气。 大自然的神秘所激发的好奇对儿童来说有着更为长远的意义。父母在不断学习,想让孩子成为更好的孩子,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我们通过一切方式学习、培训、提升,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一生幸福。而幸福源自于心,心干净了,不悦自然就没了。 
 
孩子与自然交流时,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去学习所谓的知识,因为,知识是人类探索的结果,动植物名称也是认为的符号而已。他们对自然的体验才是用之不尽的财富,比起任何“符号”都更有意义。 
 
我只是想与楼下的小狗成为好朋友,因为它没有妈妈。我喜欢看着小鸟在天空飞翔,我很羡慕它。我不知道花的名字,但我认为它很美,就让她待在花园里,不要摘下。
 
自然那么神奇,儿童与大自然的联系如此深刻,体验如此美妙,这样的相遇和相知如此美好。是否愿意带他时不时逃离冰冷的钢筋水泥,穿上棉麻的服装,走近郊区,走进大自然,体验风的和煦,光的温暖,草的清新,鸟语花香的甜蜜? 
妈妈,我快长大了,能再让我多感受一下没有那么复杂的世界吗?
尝试把孩子还给自然,爸爸妈妈们,趁时间不晚,好吗?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