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懂事的孩子是否感到快乐,家长得问问自己

        2017-10-19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点:“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只能认真完成任务,遵守规则,用完美的表现来争取糖……懂事的孩子,总是乖得让人心疼。”
 
那对于“懂事”,人们到底怎么看?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关于“懂事”的调查结果显示,“懂事”的概念,似乎被推进了误区。调查中,有65.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从小就是那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他们出门逛街,从不跟父母要玩具;看到好吃的零食,忍住口水假装不想吃;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也要主动让着人家……一个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不爱吃零食、不爱玩玩具?这要多么努力抑制内心的渴望,才能做到!这是许多人的内心独白。

也许长大了的孩子会想,如果回到小时候,自己还要不要这么“懂事”。那么你呢?通过这样的调查结果:家长可以认真思考一下,到底应该如何引导自己的孩子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懂事”是否就是善解人意?
 
通常情况下,家长喜欢把“懂事”和“隐忍”“怯懦”这些概念划上等号。仿佛,一个孩子懂得隐忍,就是懂事,如果通过哭闹满足内心需求,则是不懂事。这实在是对“懂事”一词的偏见,这对很多有教养的小孩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调查发现,懂事仍是大多数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期待。7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喜欢懂事的孩子,13.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仅8.2%的受访者不喜欢。那么,人们到底怎么理解“懂事”? “懂事”最重要的三大内涵包括:善解人意、体谅大人,独立、能照顾自己,礼貌规矩、行为得体……等等。然而这些标签是需要孩子特别努力克制内心欲望才能获得的。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看来,真正的懂事就是懂规矩,懂得体谅人,为他人着想。当然,孩子小时候是完全不懂事的自然人,规则习得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不适应,但肯定是要经历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这也是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奠定健康人格。
 
切记:家长不要为了“面子”要求孩子
 
并不是说,孩子不听话、顽劣反而是更好的表现。而是我们一定不要单纯地陶醉于孩子听话,一定要观察你的孩子:他的“乖”到底属于哪种情况? 是孩子是通过压抑自己的想法,为了讨好成年人而表现出的“乖”?

还是孩子的心理从小被满足得特别好,他根本不需要通过对抗来实现自己的意志?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会坚定地维护孩子正视愿望和表达愿望的权利——这一点比所谓的“面子”要重要得多。想有比我们更好的孩子,就要成为更好的父母,我们要有强大的内心去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去学会正视自己,学会表达愿望,学会真诚友善地和他人相处。如此,我们才会拥有真正懂事的孩子,而不是“懂父母”的孩子。 

希望家长不要为了“面子”一味地苛求孩子,希望家长做到不偏心溺爱也不道德绑架,要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灵魂来尊重。 这才是“懂事”的教育方法!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