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在教育里注入“诗性”:对诗意教学的探索

张玥        2022-09-19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实习记者  张玥 文/图

000_在教育里注入诗性:对诗意教学的探索_tmp_b361fbf1ddc29efa249f519659c8867e(1920×1280).jpg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让人内心安宁,是人们对生活的共同向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融入“诗意”,并以“‘诗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

9月16日上午,由周兆伦名师工作室发起的“全国诗意教育论坛”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跃进小学举行。此次活动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导,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主办,成都未来教育家联盟、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协办。

该论坛将国内“诗意教育”专家汇聚一堂,在云端同步播放,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者近6000多人线上同步观摩了研讨活动。

 ◆为教学注入“诗意”

为什么要在教学中注入“诗意”?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何为“诗意教育”说起。

龙泉驿区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省特级教师周兆伦阐明了“诗意教育”的抽象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抽象性的定义,指培养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生命的过程;操作性定义,即根据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以情感、审美、创造和言语能力培养为主要途径,丰润其生命的互动过程。

“诗意教育”还具有传承性、创新性、情感性、艺术性、民主性、交互性等特征,由生命关怀、身心特点、情感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言语能力、交互活动等核心要素构成。“‘德行天下,诗化人生’是‘诗意教育’的美好愿景。”周兆伦讲道。

通俗来讲,“诗意教育”更加关注受教者自身特点,也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正与当下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同时,我国传统诗词歌赋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和哲学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传统文化的“诗意”内涵,对受教育者进行富有“诗意”的培养,既能温润学生心灵,又启迪着教育者的智慧。

  ◆在实践中践行“诗意教育”

“诗意教育”如何融入教学?论坛上,多位老师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自己的“诗意”教学模式。

周兆伦名师工作室研修员胡美娜用一节小学诗意心理课《盲盒里的小黑》,活灵活现展示了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诗意教育”。胡老师以“盲盒”为引,将抽象化的“恐惧”具化为“小黑”,而后带领学生认识“小黑”,直面“小黑”,最终学会克服内心的“小黑”。课堂上,她让学生体会“恐惧”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情绪,强化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展开情绪的反思,去寻找方法。

胡美娜的授课语言和情绪也颇具“诗意”。对小学生而言,抽象的理论需要层层渗透、递进,才能消化。胡老师并非站在“传授者”的语境授课,而是融入学生,与学生共情,同他们一起探讨直面未知恐惧的对策。

“诗意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尤为紧密。教育部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专家董一菲在专题讲座中介绍了自己“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

她的“诗意语文”有“八字追求”:“广(广博、打通、融会、多元),大(大容量、大视野、大境界、大格局),精(精致、精美、精细、精彩、精深),微(有细节、有洞见、有抓手、有画面),活(活泼、活泛、鲜活、生活),色(漂亮、美好、可观、可感),生(生成、生命、生长),香(品相、神采、灵气)”。围绕这一理念展开语文教学,或能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此外,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柳袁照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诗意课堂”不在于是否有诗,而在于“有诗性、有诗意”。

柳袁照认为,“诗性”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哲学概念,因此“诗性课堂”应该是天然的、不雕琢不做作的审美课堂。“就是如太湖石那样具有‘皱、陋、瘦、透’四大特点的课堂。”他比喻到。

“诗意语文是全体语文教师的诗意语文。”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王崧舟说。他谈到,目前“诗意语文”的研究逐年呈上升趋势,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到教研机构,辐射面越来越广。因此他认为光大语文教师也应当让自身富有“诗意”,而后再在充满劳绩的教学中“诗意地栖居”。

 ◆诗意教育遇困惑?专家助阵提建议 

论坛的互动环节,不少与会人员向专家提出了自己在“诗意”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专家的回答也让大家“拨云见日”。

一位与会嘉宾提问:在新课改背景下,怎么开展“诗意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正善教授建议,在“诗意教育”中,教师要有教育的热情,给学生以梦想和远方;要共情理解,与学生共鸣;善于联系和整合,比如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等;学科实践,要考虑学生的探究特点和专家的探究特点;会比喻,让课堂生动起来;要更多地聚焦于积极的评价。

针对具体的学科教学而言,一名老师提问,如何在语文教学当中践行“诗意语文”这一理念?董一菲建议,“诗意语文课”要重视“曲问”,避免直接,体现含蓄,体现我们民族的审美。语文教师可以着力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尽量使用暗示、象征的方式来“曲问”。就像在中国诗歌不会直接说春天来了,而会说燕子出现了,说柳绿了,说桃花灼灼了。委婉的“曲问”才能抵达某种诗意的境界。

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王富英对于“诗意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王富英认为,“诗意教育”要抓住教育的本质(传承文化,立德树人)和关键要素(教师、学生、终极目标和方法构建研究模型);要揭示教育本质,明确价值取向,回归自然;要规范项目指标结构,加强量化分析,做到真正激励和唤醒;要强化途径艺术研究,彰显教师“诗意”,追求教育的真善美;最后要进行哲学层面思考,提高成果层次,真正弄清交往、对话和理解的内涵、关系、哲学依据、类型、策略方法等内容。

 


编辑/一审:夏应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