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大家谈丨社区开起“坝坝会” 共话“双减”解疑惑

记者 梁童童        2022-01-07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聚焦“双减”落地

近日,一场“‘双减’大家谈·阳光问责问廉坝坝会”在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波社区广场举行。家长们聚在一起交流疑虑、分享经验,老师、校长解读政策、展示方法,让大家对“双减”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老师视角

理解政策才能前方有路、心中有底

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的一年级语文教师何萍,以“重新转变,重新出发”为题分享了自己对“双减”政策的理解。

自去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至今,同许多家长一样,何萍对“双减”有两个直观感受。

第一是孩子回家的作业减少或没有了,许多家长都不用“鸡飞狗跳”地辅导孩子作业了,亲子关系好了不少。

第二就是课外培训班,几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许多,被各种培训广告增加的焦虑也减少了。

“我们之前也经历过很多政策上的调整,但是从没有像‘双减’这样触动过我的心。”何萍说,如果能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去看“双减”,视野就能打开许多。

世界的格局,从二战以来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所以,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更新。“我们的国家就像一艘巨轮,如果要调转方向,那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定好的方向。当它靠岸以后,我们一定能够到达目标的彼岸。”何萍这样比喻“双减”。

国之下是家。于家而言,何萍说,“双减”也是十分必要的。当代家长,许多都是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70后”“80后”,面对下一代,会更加重视教育,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市场裹挟,一步一步地形成了之前的“内卷”局面。

最终,这种压力会在市场的作用下渗透进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压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我们一边心疼孩子累,抱怨自己累,但一边又无法走出这个困境。现在,国家重拳出击,帮助我们减负。”何萍说。

何萍认为,作为老师,必须要有“双肩分别挑着国家和孩子的未来”的觉悟,必须要去理解每一项教育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厘清每一个孩子在社会所要经历的改变,才能做到前方有路、心中有底,我们才知道怎么样去制定我们的教学策略。”

“双减”之后,何萍同教研组的老师们认真研究高效课堂以及精选作业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学校就能“吃饱、吃好”。

学习情境化就是其中之一。针对一年级家长最头疼的拼音教学,草堂小学西区分校一年级语文组将教学“三步走”,老师们亲手制作相应的学习材料。何萍展示了一份拼读单,通过图片、拼音、文字的结合这种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设计,便于儿童理解、记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例如“ pi”这个拼音,配的图片是一个放屁的小孩,小朋友们就觉得很有趣。

“孩子只要进入了学习的情境里,有了兴趣,就有动力去攻克困难。”何萍说。

至于“双减”之后,家长应该做什么?在何萍看来,在小学阶段,家长应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怕困难的勇气、良好的学习习惯、调节情绪的能力。“培养孩子就像盖房子,这些品质就是地基。只要打牢了地基,今后孩子想盖楼房还是宝塔,都没问题。”何萍建议,面对“双减”,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也不要置之不理,而要用平和的心态给予孩子引导和支持。

校长视角

从底层逻辑开始,重构教育

草堂小学西区分校校长付锦,结合校长的工作经历和作为一名高三妈妈的经验,以“重构”为核心分享给了家长3个“锦囊”——重构认知、重构观念、重构行动。

付锦先讲述了曾发生在学校门口的一个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早晨,临近上课时间,校门口的孩子已经很少了。付锦忽然听见一个又急又气的声音响起:“我看你这个样子下去怎么考得上初中!”

原来是校门外,一位妈妈正冲刚刚走进校门的儿子发脾气。那个孩子没有回头,小小的身体背着一个书包,在妈妈的训斥声中慢慢地朝教室走。

付锦上前询问那位妈妈,为什么这样生气,没想到她一下子就流泪了:“校长,我为了他辞职当了全职妈妈,可是他做什么都是慢吞吞的,根本不听我的话!”

“我们的家长,真的是太焦虑了。”付锦说,“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位焦虑的妈妈这样吼了孩子,孩子就能‘快’起来了吗?还是会以一种糟糕的心情度过这一天?”

在付锦看来,“双减”希望帮助家长减轻焦虑,而家长们也需要积极学习,重构认知、重构观念、重构行动。

重构认知,就是重构底层逻辑,重新思考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如果以分数为目标,那么带孩子出去玩、给孩子买他喜欢的东西、给孩子做美食,都有可能成为分数的“要挟”,全部变了味。在这样的目标下,父母变得功利、焦虑,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催逼中,也丧失了学习的内驱力。

那么,我们应该重构什么样的底层逻辑?付锦提到了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网红校长”唐江澎的观点: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以这“四个者”作为教育的底层逻辑去建构观念和行动,许多思路就清晰了起来。

“‘双减’让我们重新回到教育的本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我们要守住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付锦说。

认知之后是观念。树立什么样的培养观?换句话说,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哪些素养?付锦认为,有价值的素养很多,但是未来世界最需要的、最核心的素养是审美力、想象力和同理心。随着教育的发展,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会成为每个人都能具备的基础素质,审美、想象和善良,会塑造出与众不同的竞争力和个人魅力。

重构了观念之后,就是行动,如何做的问题。这里,付锦送给家长们3个“锦囊”:关系力、文化力、教育力。

第一个锦囊是关系力。在付锦看来,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关系的学问,如何去润滑、和谐关系,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升关系力,关键词有三:接纳、赋能、滋养。

首先是接纳。要接纳孩子的性格特点,不能要求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必须开朗。性格特点也是一种天赋,需要家长尊重,而非要按照家长的喜好去改变孩子。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难过的时候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而不是站在对立面去指责、评价孩子的情绪。

然后是赋能和滋养。家长要用自己精神的能量、思想的能量给予孩子成长的能量。因此,家长需要终身学习来不断地充实自己。孩子能吸收父母的能量,能通过父母来认识世界,也能通过以父母为榜样来激励自己成长。

第二个锦囊是文化力。学校有校风,家庭也应该有家风。家里,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家庭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精神文化层面,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积极的精神状态能让我们好像做什么事都很顺利,更能克服困难,获得提升。

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需要家长做示范。“示范可太重要了。如果您是一个爱学习的家长,您的孩子肯定不会厌恶学习;如果您善良友爱、乐于助人,那您的孩子肯定也是一个能给人温暖的孩子。”付锦说。

第三个锦囊是教育力。关系力、文化力,最终都指向教育力,有教育力的家长,就是有常识、懂常理、擅长做的家长。家庭教育的常识,就是家庭要给孩子安全感,要成为可以疗愈孩子、可以为孩子赋能的一种塌实所在。

懂得这一点,还要知行合一,也就是“擅长做”。“家庭教育,更多时候是无言之教,”付锦说,“比如有的老人会说‘我没有教,是他爸妈在教’,其实只要参与了孩子的生活,那就是在参与教育了。就像我们学校的保安师傅、保洁大姐,他们都是我们学校没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

家长视角

“双减”不减责任、不减质量、不减成长

“‘双减’政策刚出台的时候,网络上有一句话:一减不优秀的学生,二减不负责的家长。”薛爸爸的开场引起了现场许多家长的讨论。薛爸爸认为,这是对“双减”的误解,但是这种说法能流传开,确实也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担忧。

“但无论如何,孩子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长大,与其担忧,我们不如把眼光放在当下。”薛爸爸就“双减”之后,他的家庭教育经验,分享了3条“心法”,3个做法。

第一条心法是:“双减”不减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双减”之后,更考验家长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能挣多少钱、学历多高,而在于我们是否有意识去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薛爸爸说。

第二条心法是:“双减”不减质量。这里的质量,既指学习质量,也指生活质量。“双减”减去了作业、课外培训的量,但孩子对生活质量是有需求的,有的孩子学习有天赋,有的孩子体育、艺术方面有所长,那么,学校托住知识学习的底线,家庭就应当去发现孩子的特长。从孩子的特长入手,大家都轻松;硬要孩子做他不擅长的事情,那大家都痛苦。

第三条心法是:“双减”不减成长。“‘成长’听起来有点空,实际上就是我们要看到、并且参与到孩子生活的点滴变化中去。我觉得这是3条心法里最核心的一点。”薛爸爸认为,孩子的生活不只有读书和分数,家长需要“看见”孩子的状态,帮他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薛爸爸爱养多肉植物,从孩子小时候“只能看不能摸”,到后来“可以摸,轻轻摸”,再到“你来浇水,浇水要浇透”,这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心法”之后,薛爸爸还有3条做法。

第一,陪伴有质量。薛爸爸举了两个“没有质量”的反例:“娃娃说,我今天在学校怎样怎样,妈妈嘴里应付‘嗯你乖’,眼睛却只盯着手机看。”这是其一。“爸爸带孩子出去应酬,以为是陪伴,直到喝多了才摸摸孩子的头说,‘你要做一个有格局的人’。”这是其二。薛爸爸说,这两种看起来都是和孩子呆在一起,却并没有关注孩子,是无效的陪伴。真的把心思花在孩子身上的陪伴才是有效的。“咱们工作都忙,但哪怕只有半个小时陪孩子,我们也要好好陪,把这个时间花得‘饱满’一点。”

第二,做好指导。这种指导,更多是心灵上的指引。就拿学习来说,家长的指导应当是让孩子不畏惧学习,知道学习也可以获得快乐。这比直接教孩子怎么做题、怎么得高分要有效得多。

第三,做好督促。“双减”之后,作业减少了,在学校有老师督促孩子学习,回到家就需要家长负起责任了。并且,学习只是其中之一,还需要督促道德修养、品格的锻炼。“孩子长大之后,能不能在社会上立足,除了在学校学习专业的技能知识,还需要家庭给予的软实力和基地。”薛爸爸说。

最后,薛爸爸还对学校的工作表示了认可,尤其是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的时间里,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作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为回到家后的亲子时光腾出了时间。

艺体拓展方面,不仅学校有更多的选项,还有专业的场地和专业的老师指导。“体育运动其实非常需要专业指导。”薛爸爸说,“我们家长也会带孩子运动,但是很有可能因为不了解,做了错误、无效的指导,就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而在学校,有专业的老师带着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运动,即便不小心受伤,也能得到专业的康复指导,很让人放心。”并且,在学校可以跟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孩子玩得既开心,又有意义。“孩子心情好,身体好,比什么都强。”薛爸爸说。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