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阅读理解”:让孩子爱读书,还要会读书

记者 梁童童        2021-11-19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阅读,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可以开拓思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双减”之后,很多家长和老师更加重视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孩子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阅读。然而,有时间多读,似乎和会读,能很好地掌握阅读内容是“两码事”。

以语文学习中的阅读理解部分为例,阅读理解依然是让许多学生头痛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让孩子们在爱上阅读的同时也更会阅读,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汇源校区初二(8)班班主任李也梳理了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将其一一剖析、总结。一起来看看,要啃动这块“硬骨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避开阅读理解的三个“坑”:“回锅”、“单飞”、“忘情”

“文章里写了许多‘我’与父亲幸福的往事,体现了父亲当时的幸福与快乐;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他的侧影是那样的幸福和满足’,与往事相连;写了‘我’与父亲的往事,并着重描写了父亲,体现了往事与‘父亲的侧影’是有关联的。”

“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表现了爸爸对‘我’的爱;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亲近,与后文作对比,更加突出‘我’对父亲的不舍与怀念和看见父亲老去的悲伤之情。”

…………

看完学生阅读文章后的几份答卷,李也感觉有些头疼。

这道阅读理解题给了5行格子,于是,理所应当地,学生就倾向于把它们填满。但总是有些答案,尽管写了很多字,却翻来覆去地在说同一回事,就像上面两份答案:幸福的往事、幸福与快乐、侧影、往事、幸福和满足;爸爸对我的爱、父亲对我的爱和亲近。……

这样的回答,常见于分析内容情节、解释创作行为时。“当面对这样需要一定思维体量的挑战时,有的学生会因缺乏结构思维,边答边想,导致的结果当然是不自觉地重复已知信息,却答不到点子上。”李也为这种答题方式起了个名字,叫“回锅”。

李也是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汇源校区的一名语文老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他发现,在阅读理解这个模块,有很多学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于是,李也结合自己的感悟,为孩子们总结出三个阅读理解时常犯的语言上的错误——“回锅”“单飞”“忘情”。

所谓“单飞”,李也为它配的注释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这类问题常出在品析语句的用词、手法时——“展现了人物特点”“深化了情感”“点明了中心”,这类话语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即便更换了文章,也一样可以用。最后的效果就是,说了也等于没说。

而“忘情”有两层含义。第一,忘了分析文本中的情感;第二,将阅读理解当作流露自己个性的创作。这类问题常见于语句赏析、形象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解读时。

第一种情况,比如这两份答案:“通过‘定、倾、喊’三个动作,表现出父亲要逗我们玩假装自己要摔倒了的夸张演技,体现出父亲是我的挚友。”“诗歌使用了用典的手法,用杜鹃的传说故事,暗喻了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的悲哀事实。”

这两份答案都是直接给出“挚友”“悲哀事实”的结论,而没有分析文本中的情感脉络。李也认为,文学作品始终是“摇荡性情”的产物,在分析文章的字词句时,需要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由浅入深,往往最终会落脚到思想情感的层面,无论是作者的情感还是文章中人物的情感。

第二种情况,则是阅读者“灵魂与情感”的过度溢出。有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时会以自己感性系统的语言霸占了理性分析的阵地。“就算是分析文中的思想情感,本质上仍然需要我们分门别类、层层推进地还原、陈列观点,需要的是议论性话语而非诗性的表达。”李也说。

说到底,阅读理解是一个从“共鸣”到“梳理”的过程。通过文字,在灵魂碰撞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情,再将其梳理外化为有理有据的理性分析。

用好阅读,提升写作、表达能力

在李也看来,大部分阅读理解语言和逻辑范式的训练,绝非扼杀灵性、将学生培养为答题机器,因为阅读理解的训练目标之一,就是对语言信息传递能力的训练,要清晰准确地将心中所想加以外化。而全面筛选、点面结合、要言不烦、紧扣中心、逐层深入等要求,也是我们日常交流表达的基本素养。

“如果一个成年人说话没有条理、重心,语言散漫无章,他在读书时的阅读理解学习多半也是糟糕的。”李也坦言。

作为监测学习质量的一项工具,一张传统的语文试卷基本可以概括为两套话语系统:一套是以阅读理解、选择、问答题为代表的逻辑理性系统;另一套则是文学感性系统,可以独抒性灵,如作文,如语言运用题的仿写、颁奖词等。

事实上,阅读理解需要以感性共鸣做底,作文也需要一些理性的布局、写作技巧来完成。不仅如此,语文世界自身即为一个整体,读与写之间,也是存在通道的。

一般来说,被选为阅读理解的文章,有诗歌、文言文、现代文三类。被选为阅读题目的现代文,为名家精心打磨而成,从选词用句、表现手法、篇章布局等方面都可以借鉴。从内容上来讲,无论是诗歌的“山水”“田园”“边塞”“咏物”“怀古”“送别”“报国”,文言文的寓言、游记、人物传记、序、风物志,还是写人、写景、记事、思辨的现代文,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能荡涤心灵,陶冶情操。其中的故事,还可以作为素材为写作所用。

带孩子读好生活这本大书

那么,作为家长,除了陪伴孩子一起读书,还有什么方法有助于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李也建议,在孩子进入初中后,一定要引导孩子尝试读“有难度”的书,而不要停留在只看故事性强的、流行通俗的小说上。

“就算是小说,也要鼓励他们去看看更有深度的世界名著。”李也认为,故事性强的书,虽然看起来“很爽”,但读完之后也只剩下了“爽”,对拓宽知识面、提升专注力等帮助并不大;而有些故事性强,但同样内涵丰富的书,孩子也比较容易只关注其情节,而忽视其他值得细品的部分。

其次,鼓励孩子在书上进行批注。许多热爱阅读的孩子,从小养成了摘抄、写读后感的习惯,却“不敢”直接在书上进行批注。对此,李也的建议是,“不要心疼书。”

批注就是批评、注解。读者一边看书,一边将自己阅读时产生的感想、疑问等及时地写在书上,能够很好地帮助其掌握书中的内容;同时,这也是读者直接与作者对话的形式。“不要心疼书,书就是用来读、用来批的,也不要担心自己的意见不对、不成熟。只要那是你经过思考的、真实的感受,那就是你自己创造的文学世界。”

像脂砚斋批《红楼梦》、金圣叹批《水浒传》,批注本已经成为批注者自己的作品。当孩子们也成为一个个小批评家,会促进他们更加认真地去对待文本。

最后,还是回到大家都知道的共读上来。除了共读书本,电影、相片,甚至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日常的生活场景,都可以作为亲子共同鉴赏的文本。

看一部电影,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其中的镜头,特写镜头是不是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全景镜头的画面要如何用线性的文字呈现;拍一张照片,事物的远近关系如何用写作顺序来呈现,画面中的留白和文章中的留白是否是一样的效果?

“生活就是一个大文本。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阅读’,能获得相当丰沛的体验。”

李也提到了一个他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在他9岁那年,和父亲外出散步时,他看见地上有一个蝴蝶的翅膀,上面有像树叶一样的纹路。当时,他只觉得蝴蝶翅膀好看,于是用一片树叶将它托上,捡了回去,放在了活页本里。

翅膀很漂亮,就像它还能轻盈地飞起来。可是它的主人,那只从未见过面的小蝴蝶,可能已经死了。

回到家,李也的父亲写了一首诗:

一只蝴蝶的翅膀,

静静地,

静静地,

躺在地上。

你有过的日子,

多么绚丽,

多么辉煌!

看吧——

翅膀的一半——像褐色的山脉;

翅尖是晚霞——在空中流淌。

陪着山冈,伴着霞光,

那一弯月牙哟——

录下你多少梦想:

——也曾在花间舞蹈,

——也曾伴蜜蜂歌唱,

无边绿意哟,

孕育出春的使者,

孕育出没的姑娘!

 

是夜来的风?

是蜘蛛的网?

还是小猫的张狂?

让你惊恐!

让你重伤!

让你死亡!

留下不再有的飞翔!

细雨,为你洒泪;

晚风,把你轻扬;

来年春暖花开日——

愿你魂归哟,

这片翅膀!

正好,小儿走过你的身旁,

摘下一片绿叶,

轻轻地,

轻轻地,

把你盖上,

把你盖上……

写完后,父亲给李也读了这首诗。听完后,李也哭了。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就是一个蝴蝶翅膀,仅此而已。但是父亲让我知道了它背后可能有那么多故事,它就变得不一样了。”李也回忆道。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