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文莉:个性化教育的追梦人

本报记者 陈朝和 倪秀        2020-09-01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教育名家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潜能优势,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可能性。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世界的未来,需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同样也需要个性化人才、创新拔尖人才。

——文莉

文莉 2.jpg

文莉,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校长。成都市首批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成员暨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四川省中小学名校长,四川省首批鼎兴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四川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

文莉:个性化教育的追梦人

本报记者 陈朝和 倪秀

正值暑假,成都师范银都小学安静了下来。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银都绿系列色装饰的教学楼更是寂静。学生们已经放暑假了,文莉在办公室里享受着片刻的独处,办公桌上的小绿植静静地伸展着枝叶。办公桌后的墙壁上,贴着各式各样的明信片、小诗、简笔画,有来自英国友好学校校长的明信片,也有老师和孩子们简笔画里的“文妹妹”、文莉老师。

和她分享这安静的,还有组织新教师面试的同事们。这样的事务似乎是难得的契机,将他们都带回自己从教生涯的起点。时光回溯,不知不觉,这已经是文莉在银小工作的第20年。

“20年来,和银小的伙伴们一直探寻着个性化教育。”在文莉的教育主张里,个性化是从未改变过的坚守。

“跳出教育”再回来:选择一生的事业

“成都师范学校的冯淑蓉老师创办了一所学校,你要不要去?”“要!”2000年,文莉来到成都高新区,只是听到成都师范学校这几个字,就答应下来。

20年前的一幕她依然记忆犹新,没弄清楚是哪所学校,也不清楚学校在哪里,更不知道这所学校怎么样。“三不知”的她心里只是想着:“跟着母校的老师做理想中的教育,一定没错。”

文莉并不是刚毕业的青涩学生。1982年,她考上了位于成都市文庙后街的百年中师——成都师范学校,幸运地遇上四年制改革。198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成都市双流县的一名小学教师。

从教伊始,文莉就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在学校的培养和前辈们的指导下,教育教学成绩出色。1989年,她参加成都市首届青年教师语文赛课获得第一名,同年,她还获得成都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不久后,文莉迎来了职业转折,她入选成都市人才千百万工程,1998年,她接受组织安排,离开教育领域,担任双流县妇联副主席。

“走出学校后,发现当时社会中儿童的教育环境堪忧,区域差异特别大,感受到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无力与紧迫。”那段时间,她跑乡镇农村基层了解妇女儿童发展,参加法院少审庭工作,文莉在基层岗位上接触到了困难儿童、问题少年,看到了学校之外人们的困境,现实的冲击让她意识到,“以前做的教育,更多的是象牙塔里教教材,远离现实生活与社会。”

这样的工作锻炼机会,让文莉“跳出教育”,可她却时刻放不下对教育的关注。“我也说不清楚,只觉得我应该回到学校,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好像一直在寻找,寻找我遗失的梦想。”文莉心里渐渐明白教育事业才是她一生的事业。

她主动向组织申请返回教育岗位,得到了支持,她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学校。可要做怎样的教育呢?在面对选择的路口,文莉想到了母校。

求学时,成都师范学校让文莉看到了“最好学校的模样”:教师团队优秀和谐,挚爱学生,忠爱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实践个性化的教育,以个性优势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

“当时成都师范学校的教育跟我们当下,甚至是未来的教育都相符合。比如,语文课,让学生自己选课自己讲;社团课程很丰富,每个学生都能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都能遇到优秀的老师,培养特长;教师要求严格,但评定标准与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同而量身定制。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是个性化的。”文莉说。

个性化教育,就是文莉要找的答案。成都师范学校的四年里,她亲身体验,受益成长。银小首任校长冯淑蓉,在成都师范学校从教数十年,正是一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老师。两人不期相遇,让文莉重新踏上了追梦教育之路。

2000年,成都师范银都小学创立。这是一所由成都高新区与成都师范学校联合创办的小学,国家高科技发展示范区和百年中师携手,首任校长、四川省特级教师、教育心理学专家冯淑蓉结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为银都小学确立了“尊重生命,彰显个性”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改革路径,也确立了“顺自然,强基础,重创新,促发展”的育人思路。

“当时紫荆校区还是一片工地,我们创业的老师们追随冯校长,一起摆摊宣传,一起努力办一所大家都喜欢的梦中的学校。”文莉说。

在银都小学,文莉和学校一起从头开始。已经是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的她,重新起步,从语文教师、班主任到教导副主任、副校长、校长。

银小在创始之初至今,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改革,每个班级人数在30人以内,其核心理念便是个性化教育。20年过去,立足成都高新区国际平台,发挥成都师范学校百年中师专业底蕴,如今银都小学已探索出了一条“关注每一个生命优化成长”的路径,形成了“国际视野,世界胸怀;小班教育,铸造精品”的格局。

梦中的学校:小班化教学  个性化教育

2011年,文莉任职银都小学校长,接过学校发展的“接力棒”,延续着小班化教育的步伐。学校在“尊重生命,彰显个性”的办学理念下,小班化教育从初期的学习模仿、外在环境打造,走向内涵发展、创新探索,特色逐渐鲜明。

“当人们走进银小精致的校园,看见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神,看见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会说‘我看见了我梦中的学校’!”如今,文莉和伙伴们感动于大家的赞叹与信任,分享着做教育的幸福。

这种幸福感,来自看见每个师生的快乐成长,来自看见一所学校生长壮大,来自不断看见被教育探索放大的价值与可能。

“小班化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一种探索。无论大班、小班,都需要智慧地选择周围所有的一切有利条件,把它转换为适合个性化教育的机会或者资源。将教育现代化、国际化融于常态,让每个孩子、每位教师都跟随时代、面向未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成为适应并创造未来的全面和谐而个性化的人才。”文莉解释道。

文莉 1.jpg

如何持续系统创新个性化教育?在原有的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银小创新“项目孵化制”管理,即发现学生发展新需求,发现教师新潜能,智慧选择新项目,团队合作探索,不断刷新个性化教育。2011年,中外国际共建课程STEM项目启动;2012年,教师个性化发展项目启动;2014年,智慧课堂项目启动;2017年,学校专著之五《小班化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项目启动;2020年,四川省电视云课堂项目启动。

如何将每个项目转化为常态个性化教育?银小创新“三课联动制”管理。以课题带动课程、课堂的改革,推动课程体系与机制建设,以促进师生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

STEM创新教育项目,陈雪松老师团队以课题引领,让SCRATCH等成为全校常态化课程,使每个孩子感受到借助新技术进行个性化创造的快乐;也让AI双师课堂促进了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变革;也让开放学习空间成为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师生家长共同互动评价的全程开放平台;更让各学科课程,走向多学科融合,走向生活与社会。

走进语文教师万庆华的办公室,就能看到学生们创作的小说醒目摆在书架上。《福娃使命》《古蜀部落历险记》《蟑螂博士》……从2007年开始,每带一届学生,万老师就能出一本书。“作家班”在银小已经不算新鲜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班上人人会写作,毕业之前能出书”,这样的班集体文学创作,已成为银小小班化教学的突出成果。

如今,由此延伸而来的“读创行”课程,银小已经探索了10年,6个班级原创出版儿童小说7本,义卖捐赠帮助农村、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成长。从语文拓展课程逐渐发展到跨学科融合、校内外、家校社合作的项目课程;逐步从班级课程、学校课程,发展到高新区项目课程。

而另一方面,学校鼓励全校150余名教师大胆发展个性,充分释放教育才能,同时爱护并尊重其教学风格,形成了数学教师是健美操队总教练、语文教师是打击乐爱好者、英语教师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的多才多艺的教师队伍。

“银小的创新就是课题、项目的相加融合。”老师们通过立课题,汇聚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这些项目打通了学科,连接了师生家长,走出了课堂,联系了实际生活。每个项目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老师,成就了学校。

在文莉看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潜能优势,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可能性。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世界的未来,需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同样也需要个性化人才、创新拔尖人才。

推出“银小经验”:从一所学校到更多的学校

银小能有现在的成就,除了“尊重生命,彰显个性”的小班化教学改革一贯之外,不断推进,持续创新外,文莉认为还有两个“基础条件”能够走得如此长远。

“一是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精神,从一开始就注入学校,教育国际化,放眼全球;二是百年中师的专业精神,教师团队尊重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教师从学生优点和特长出发,带动其全面发展。”

文莉常常回顾学校走过的历程,不单是因为处于建校20年这个充满意义的时间节点,同时也因为另一个身份推着她给出合适的答案。

2018年,她入选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成立文莉名校长工作室;同年,评为四川省教育厅首批鼎兴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工作室成员共17位,是来自成都、雅安、甘孜州等10个地市州的校长,学校分布于城区、乡镇和民族地区。2019年,工作室开启《新时代小学特色化办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致力于培养卓越校长、打造区域经验、建设特色学校,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创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课题实施中,文莉和16位校长伙伴们一起学习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一起探讨如何实践,打算移植“尊重生命,彰显个性”的“银小经验”,为工作室16所学校发展提供突破口。文莉的这个判断,基于她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文莉认为,如今很多学校的起步,是“先全面规范,再个性化”,这样的发展模式,并不利于教育区域发展质量差异性大的各学校寻找定位。“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每个地方的学校都可以因地制宜,以特色化办学带动全面高质量发展。”她主张“用个性化的特色带动全面”。文莉相信,银小的经验带有教育规律的普遍性,个性化的实质就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办教育。

“面积不足10亩、学生人数3000+。”文莉工作室成员、广安市邻水县鼎屏镇第二小学校长李志刚面临着现实难题:学校小场地与大校额反差巨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严重脱节。

 加入“文莉名校长工作室”后,李志刚将学校特色发展聚焦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课题式”实验:现代农业课程中走进葡萄园、蔬菜园,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动物养殖课上了解兔子的喂养方法;识别百草课里分辨狗尾草、稗草、马唐、牛筋草……学校从真实生活和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校区小,可如今课程的综合实践基地遍布校外,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连接了真实的生活,更加适合学生发展。”这样创造性的教学改革基于学校发展实际,让工作室的成员们看到了学校不断进步的空间。

课题实施两年以来,工作室如今涌现出如成都市彭州市隆丰镇小学“川剧教育”,广安市邻水县鼎屏镇第二小学“小面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等立足学校实际、有地方文化支撑的特色学校,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

20年来,银小关于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也接待了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几十个省市教育同行的来访,学校师生也应邀赴十多个国家交流;银小也一直与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结对学校共同携手前行。

文莉和伙伴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教育的普遍规律”,即怎么样为未来个性化人才培养寻找途径和方法?在银小长达20年的办学探索中,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经验,可以作为问题的实践答案。

编辑/一审:郭路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