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文飞翔丨为学生减负,家长更应助力

文飞翔        2020-03-05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

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名师名校长的育人文章也将给每个“宅”在家里的家长和学生带去教育的启发、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为学生减负,家长更应助力

四川省中小学名校长  成都市西北中学校长   文飞翔

“灰色星期一”一词近年来在师生交流中时有耳闻,大意是指每逢星期一,学生在课堂上总会昏沉混沌,其感如日光罩影,难见明媚,故曰“灰”。究其原因,“周末校外补习”占很大的因素。很多学生反映,每到周末,除了学校老师布置的课业任务外,校外补习班的作业也需付出更多的休息时间方能完成。日积月累,疲于应付,使“灰色星期一”的状态出现更加高频。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曾一再强调为学生减负,保障让学生放松的周末休息时间,然而现实与愿景之间尚且存在一定差距。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的跨越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国人的生活,随之产生的功利化情绪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蔓延,教育这个原本强调“慢工出细活”的领地也未能幸免。

譬如,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驶入快车道,一大批理工科人才开始在数百个工业门类中奋战,帮助我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当人们自信地喊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时,奥数、理科竞赛以迅雷之势开始风靡。今天,“万元早教”“幼儿园面试”“幼小衔接”等各种花式培养道路熙熙攘攘,各路家长头上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上面写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拖着孩子奔走于各大培训班。社会大众对此类现象早已视为常态,单就校外补习的覆盖面来看,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周末不仅不能释放学习压力,反而会遭遇家长的变相加压。

并非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置若罔闻,而是人才选拔、社会竞争、焦虑心理等原因,使得家长们不只紧盯起跑线,在孩子成长全程中也不敢有丝毫放松。令人无奈的是,爱子心切,正是不少家长给孩子学习加压的根本原因。甚至有些家长抱着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下一代的想法,即便学费再贵,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报班学习。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焦虑贩卖,教育很容易被打上“错过孩子关键期一生无法弥补”的标签兜售,一句“别人家的孩子都学了”成为压垮父母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校外补习五花八门,又有多少家长的选择是清醒、理性的呢?这些看似繁复高深的课程中,又有多少真正符合教育规律、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呢?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30余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始终认为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选拔始终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教育领域不断改革便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遗憾的是,普通大众对这种变化欠缺敏感,并不能及时调整对孩子的培养策略。

以校外补习中最为常见的“超前学习”为例,先人一步、提前学习的概念毫无疑问是有吸引力的。然而,长期观察在校学生的课堂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高一新生中,存在上课不认真、下课疯狂补的情况。班主任老师了解后才知晓,这些学生几乎都在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过“超前学习”,课堂上觉得老师讲的自己都会,慢慢就养成了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很容易陷入初期成绩较好,越往后成绩越不理想的恶性循环。所以,在每届学生高一上学期的班会课和家长会上,学校都会强调如果需要选择校外补习,应该首先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其次,校外补习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而非替代,可以探究一些在学校教育中无法涉及的领域,激发并呵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为未来面对社会竞争积蓄核心竞争力。

近些年,高考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改革也在为培养更多适应信息社会、智能时代的精英人才做准备。从高考的形式及试题内容变化来看,由综合思维水平、视野格局、选择及创造能力、情绪处理能力等因素构成的学生综合素养越来越被重视。2020年教育部1号文件“强基计划”更是直接取消自主招生,提出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这类学生从本科一直到博士,将始终学习相应基础学科,坚持从事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为开辟新的产业领域提供智力支持。这种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跨度离不开研究者对这一学科本身的热爱与追求。无论是未来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积极跨界创造、主动融合创新的综合型人才,还是热爱与追求坚定不渝的“强基学子”,都绝不是靠家长的“赢在起跑线战略”就能培养出来的。

毕竟,读书、学习、求知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自律、专注、承受压力、痛苦地思考、一次次面对失败和挫折,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得珍贵的认同与肯定。为学生减负,不是只为了让他们轻松地玩耍,而是让他们及时释放学习压力,在懂得读书苦、求知累之后,依旧能为了探索带来的获得感和学习带来的成就感选择主动面对苦累,成为自觉追求智慧的人。

教育部近十年不断提出“为学生减负”的呼吁及举措,确实是立足宏观层面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体现。保护好孩子本性中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并呵护好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内生动力,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正确路径。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求知的获得感和成就感相伴,在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保有积极学习的状态,不为社会发展的浪潮裹挟。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