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冯萍丨​别让“不可以”扼杀了孩子的运动兴趣

冯萍        2020-03-04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

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名师名校长的育人文章也将给每个“宅”在家里的家长和学生带去教育的启发、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别让“不可以”扼杀了孩子的运动兴趣

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  绵阳市机关幼儿园园长  冯萍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战疫中,已入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战斗在阻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84岁的他为何还葆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我们在敬佩他的风骨、敬佩他的智慧和专业的同时,也惊叹他那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健身照。钟院士说:“运动对我保持身体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

运动习惯要从幼儿期养成

运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身心成长的关键。幼儿阶段是身体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体动作发展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导师、副教授柳倩在《学前儿童健康核心经验的理论框架》中提出:人在童年的早期至中期,即3—8岁期间,形成多种基本动作技能的基础。学前儿童的基本运动能力是终身运动技能的基础、内核。

运动能强身健体、益智育德,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运动习惯,要从幼儿期开始养成。

你说的“不可以”,正在扼杀孩子的运动兴趣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抖音里有这样一个视频:“宅”家的小男孩哭着说“我看不见(病毒),我迫不及待想出去,跟病毒一起玩”。非常时期的非常之“宅”,困住了这个“能量小怪兽”,封住了孩子好动的天性。所以孩子抽泣着喊道“不让我出去玩,这是很不好的事情”。这是一个真实的孩子天真无邪的模样。

幼儿时期,正是各种习惯的养成期,兴趣则是习惯养成的“催化剂”。然而,孩子的运动兴趣却常常被成人脱口而出的“不可以”扼杀。

孩子在沙发上爬上爬下,大人会说“不可以,别淘气!”这抑制了孩子“爬”的动作发展。爬行,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提升平衡感觉,还为其走路、跑跳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跑得跌跌撞撞,大人会说“不可以,会摔跤!”这会抑制孩子“跑”的动作发展。孩子经常进行跑步运动,可以有效增强下肢部位的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速度、灵敏性、耐力及协调能力等。

孩子在花台沿上走走跳跳,大人会说“不可以,会摔倒!”这会抑制孩子“跳跃”的动作发展。跳跃,对于儿童下肢爆发力、弹跳能力,协调能力,灵敏性,提高耐力,增强下肢力量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诸如此类的“不可以”,在生活中惯常地发生着。孩子的运动兴趣,就这样一点点被“扼杀”。

读懂孩子的“不可以”行为

孩子跳上爬下地玩,正是他通过全身感官探索、认识世界的表现;孩子满头大汗地攀摸翻爬,正是他释放天性,畅快地享受运动带给他的愉悦。

孩子的很多发展可能性,在大人们的“不可以”中潜藏,而最重要的运动能力,就在其中。运动能力发展充分的孩子,会更加自信地参加各种活动,其规则意识、互助合作、表达沟通等社会适应能力;勇敢、坚持、自主等良好个性品质;观察力、想象力、创新力等认知能力也会得到充分发展。

我观察到孩子从60厘米高的平衡凳上下到地面时的“各显神通”。有的孩子会跳下去,平稳地落在泡沫垫上;有的孩子会滑下去;有的孩子则会反过身子,踩着平衡凳的梯步下去。瞧!没有孩子“不可以”的,别小视他们让自己“可以行”的能力。

一个刚4岁的小男孩,在玩走过叠高轮胎上横放的竹梯时,第一次他摇摇晃晃、跌跌撞撞,走一步就会踏空,身子一歪就跪下去了。旁边的老师伸手帮他,可他坚持自己起来接着走,还是走不稳,他就换走为爬。爬过竹梯后,他又重新来走第二次,他走得还是跌跌撞撞,但他坚持摇摇晃晃地走过了竹梯。他继续又走了第三次,这一次比上一次顺畅了一点点……就这样,他玩了一次又一次,当他终于可以顺畅地走过叠高轮胎上横放的竹梯时,他兴奋地冲着旁边的老师和小伙伴比了个胜利的“耶”。

我们大人要做孩子的“守望者”,在做好各种基本安全防护后,静心地观察、支持、鼓励孩子大胆去运动。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孩子在运动过程中的小“跌倒”也可以助长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养成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

将“不可以”转化为“可以

家长要巧设“可以”玩的运动游戏,和孩子共同发展运动兴趣。

和孩子一起玩“爬爬乐”。“宅”在家,可以用靠枕、毛绒玩具、小凳子等物品做障碍物,设计成爬行游戏,发展孩子手脚着地爬、并手并脚爬、匍匐爬、仰身爬等各种爬的动作。孩子玩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运动材料,如坐着让孩子从腿上爬过去,或是手脚撑地让孩子从身下爬过去。

和孩子一起玩“跑跑乐”。家长和孩子一起围着沙发、茶几折返跑,孩子追着爸爸妈妈高抬腿跑,也可以将椅子间隔距离摆放,和孩子一起绕椅子踢球跑等。

和孩子一起玩“跳跳乐”。将一张旧报纸对折,平放在地上,跳一跳;将报纸打开,平放在地上,跳一跳;再将报纸对折,垂向地面拿着,跳一跳。瞧,小小的一张报纸,也可以跳出各种花样。

家长要怀一颗童心,长一双童眼,满足孩子的运动童趣。比如,孩子喜欢玩水,那就带他在雨地里自由地踩水,到小溪边快乐地淌水,到游泳池尽情地戏水……酣畅淋漓体验过水之运动乐趣的孩子,极易养成持久的游泳运动习惯。

另外,家长还要多了解一些专业知识,科学支持孩子的运动发展。这里,给家长推荐一些专业学习资料:

简单易懂的国外儿童运动金字塔图。金字塔运动图将运动模式分为4层,最下面一层是最简单易行的。如:多走路、和小伙伴进行户外游戏、帮助家长做家务,多走楼梯少坐电梯、整理玩具等。瞧,运动锻炼就每天从这些日常的生活活动开始,习以惯之,终身受益。

2018年,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正式发布。该指南首次提出了我国学龄前儿童每天运动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推荐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编写了《疫情时期学前儿童家庭游戏指南》,这里面给家长们提供了大量的适宜于各年龄段孩子的宅家运动游戏。

家长应遵循孩子生命健康发展需要,让孩子的生命在运动和游戏中徜徉并呈现出鲜活灵动的生长样态,让孩子在运动和游戏中获得强健体魄、聪慧大脑、仁爱善心,从而拓展孩子生命的长度、高度和厚度。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