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胡玉兰丨宅家战“疫”,为孩子成长导航

胡玉兰        2020-02-28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

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名师名校长的育人文章也将给每个“宅”在家里的家长和学生带去教育的启发、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宅家战“疫”,为孩子成长导航

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  成都市新都区旃檀小学  胡玉兰

2020年,庚子新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在这个“非常”的春节里,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张文宏……一个个响亮而震撼的名字刻入中国人民心中,令国人敬仰。

“生活即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面对这场疫情灾难,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们如何解读这本教材?如何利用这本真实生动的教科书来有效实施对孩子的教育和引领呢?亲爱的家长们,我们可以在“五育并举”的引领下,从多角度挖掘防控战“疫”中的教育素材,带领孩子们勇敢面对、正确认识、从容应对、直至战胜疫情,让这个经历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财富”,让他们在疫情中成长,在疫情中坚强。

突出德育实效——敬生命  守公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每日确诊病人和死亡病例数据的变化,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来自疾病的威胁。家长们可以抓准时机为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课”——带着一颗敬畏生命的心去敬畏自然。当疫情扩散、蔓延,当一个又一个感染者逝去,活着的人直面危机,在这种危机面前,孩子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我们要引导孩子更加积极地去学习生存技能,更加健康地去规划自己的生活。有的人可能会开始抱怨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野生动物,认为它们把灾难带给了人类。其实不然,是人的不知敬畏,触及了自然给我们划定的底线。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也是对人类与自然应有的和谐共生关系的阐述。这样的生命教育,更能让孩子认识到“珍爱生命、保护自然”的必要性。

在这场疫情中,84岁的钟南山爷爷为民族发声的担当,张定宇院长身患渐冻症,坚守在抗疫一线……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高大的身影,已经成为孩子们心中最崇拜的民族脊梁。把这些故事收集起来,送给我们的孩子,让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去激励孩子的斗志,去完善孩子的梦想,去指引孩子的脚步。感动于普通,做一个善良的人,在孩子们身边,有“黑猫警长”爸爸,有“白衣天使”妈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动人的事迹,让孩子们从身边故事中,从网络信息中去认识、去体悟,去理解 “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结合疫情,给孩子讲述“英国鼠疫烈士村”的悲壮历史,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与每一个公共事件息息相关,引导他们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来思考自己的公民责任与义务。疫情当前,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人人都是防控疫情责任链上的重要一环,“守望相助、众志成城”这八个字串起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家与国紧密相连、生死相依、荣辱与共。

提升智育水平——懂科学  学文化

这场战“疫”打响以来,我们惊叹于科学家的兢兢业业,感恩于医护者的仁心仁术,却也看到了一部分民众因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常识而加剧了恐慌。在灾难面前,不要蒙住孩子的眼睛,告诉孩子真相。网络时代,信息密集、真伪难辨,作为家长,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引导孩子选择专业机构发布的真实、准确信息去收集,去接纳,去分析。引导孩子研究病毒,探索病毒之谜,思考如何战胜病毒,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跟着家长一起“认识口罩”、学习“七步洗手法”等一系列科普及日常防护知识,利用动画、绘本、小视频等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病毒的危害,明白佩戴口罩、洗手消毒的意义,培养科学素养、树立卫生意识。孩子的参与和学习,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也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各地各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居家学习,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思维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影响着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这段时间,老师们组织的线上教学,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和引导。此时,家长要学会“装傻”,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孩子成为你的“老师”,会让他们学得更专注、更有效,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参与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去选择,去判断,去思考,去表达。“把书房变课堂,把客厅当操场”,建立了一个个“微型学校”,把线上学习与生活教育密切结合,在这个“非常”时期陪伴孩子学习和成长。

强化体育锻炼——健体魄  调情绪

在这场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战“疫”里,每个人都承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考验,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势,难免会出现恐惧、焦虑、担忧、紧张等负面情绪。家长如何帮助宅家的孩子强健体魄,调节情绪呢?

可以根据学校体育老师推送给孩子们的“居家运动指南”,按时按质指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为了增强锻炼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创编室内“韵律操”、操练“武术操”等。

还可以开展亲子运动,既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免疫力,又能增强亲子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各类体育资源的推荐中,选择合适的亲子运动和孩子一起动起来。比如:父子拉伸运动、你抛我接游戏、投移动框等。

孩子长时间呆在家里,家长务必时时提醒他们坚持做眼保健操,注重爱眼护眼。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及亲子关怀。灾难面前,孩子可能害怕、焦虑、烦躁、无聊、厌倦,家长请给孩子一个拥抱。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拥抱可以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消除孤独感,让孩子有被关注、被呵护的感觉,同时还能让孩子体内成长激素处于最佳状态,增强抵抗力。家长一定要为孩子提供表达情绪的安全平台,给予他们亲情的陪伴和回应,积极引导孩子建立对疫情的科学认识,纠正异常和夸张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只有教会了孩子如何积极调整情绪,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他们才能真正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  

增强美育熏陶——发现美  创造美

一场肺炎疫情让春节变了样,街上一片寂静,路上的寥寥行人也是戴着口罩行色匆匆,街道两旁高挂的大红灯笼分外寂寞,数不清的“逆行者”成为这些画面里最温情、最美的存在。家长可以结合美术老师推出的“感人光影纪实”等主题活动,指导孩子像小记者一样用手机、画笔、文字记录下这些有意义的事件;在音乐老师的倡议中,和孩子一起演绎战“疫”歌谣,创编战“疫”舞蹈,鼓励孩子创作与战“疫”相关的儿歌、童谣,记录孩子创作的过程,记录孩子优秀的成果。这些活动以艺术为介质,带着孩子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感悟,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情绪了解疫情,分辨美与丑、是与非,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爱,用美的语言来充实这个“加长版”的寒假。

加强劳动教育——学技能  展创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个不同寻常的假期,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绝好时机。聪明的家长们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居家亲子劳动课程:早上起床,“今日早餐我做主”,孩子们和妈妈一起制作早餐;上午或下午,手持刀叉的孩子们端出了精美的点心;吃过晚饭,系上围裙,孩子们成了清洁厨房的小能手……在家长的带领和帮助下,孩子们完成了一件件创意手工、趣味美食,制作了每日生活作息表、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增强孩子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让他们更懂得孝亲敬老、服务家庭、服务社会,在体会劳动艰辛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劳动成果和劳动人民的敬畏之情。劳动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要让劳动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

在这个“非常”假期里,家长们的用心陪伴,悉心引导,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还收获了一个更懂事、更成熟、更有责任和担当的孩子。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