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教育与生命融为一体

        2017-07-20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教师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自我成长?近日,成都市武侯区新教育讲师团一行走进武胜县巡讲,围绕“教师如何获得职业认同”“如何拥有幸福的教育生活”等主题进行交流。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新教育办公室主任李镇西作主题发言,“新教育实验”种子教师们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学生成长

一株紫藤萝的魔力

小培(化名)的性格是被一株紫藤萝“改变”的。

遇见这株紫藤萝之前,小培是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蒋长玲班上的一名“问题学生”,上课从不端正坐姿,生活陋习颇多。

本以为教育小培无望,没想到一场种植活动让蒋长玲找到了突破口。彼时,学生们正学习一篇关于紫藤萝的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蒋长玲借用教学楼下的一个空架子为实验基地”,带领学生在这里种植紫藤萝。

一段时间后,紫藤萝渐渐发芽,可有一株毫无生命迹象。蒋长玲灵光一闪,决定将这株树苗委托给小培,并告诉他,“如果养活了,全班都会感谢你。”

之后,全班学生开始监督小培,定时提醒他浇水、观察。小培对树苗也“动了情”,不仅主动向蒋长玲“取经”,还和树苗“谈心”。两个月以后,这棵树苗奇迹般地发芽了,孩子们给它取名“树坚强”。

在这周的日记里,大部分学生都记录了“树坚强”带来的震撼,小培也在日记中写道:“成长的路上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能行?”更让蒋长玲惊讶的是,小培的性格发生了巨大转变,不仅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也不再抵触学习。在一次校外拓展训练中,他还主动当起了小组长。

“这就是一株紫藤萝的魔力。”蒋长玲说,“问题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生涯中都会遇到的难题,教师应该将难题变成课题,努力攻克它,从而实现自我成长。还应善于发现每一个教育契机,用它们唤醒孩子自我成长的愿望。



教师成长

课程设置不求精彩,但求实在

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教师包文婧至今还记得学习新教育初期的迷茫。2011年,包文婧刚接触新教育,力图缔造一间完美教室。她带着学生装饰教室,为班级取名“萤火虫”班,还制定了班歌、班训、班诗。但站在五彩斑斓的教室里她却感到空虚,“教室已有了这么多装饰,为何看起来并不充实?”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曾说过的一席话点醒了包文婧,“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课程则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教育的精彩才会涌现。否则精心布置的教室也会成为禁锢生命发展的囚笼。”包文婧才明白,装饰只是表面,班本课程才是关键。

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基于班级大多数学生来自城郊结合部的学情,包文婧决定用阅读点亮孩子们的童年。

她先制定了“习惯培养、阅读思考、主动探究学习能力”三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又根据目标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措施。为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她还制定了阅读课程评价机制。每周,学生可以自愿报名上台推荐一本书,以复述故事的方式将书籍“推销”出去,得票数最多的学生可获得读书达人的称号。

在评价机制激励下,有的学生上网查阅书籍相关资料,有的学生将情节牢记于心,还有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家反复练习演讲,从一个“内向孩子”成功转型为“演讲小达人”。

有了阅读这个突破口,包文婧的课程探索之路越走越宽,班级阅读活动不仅有知识竞赛、文化小报、文化讲座,共读《三国演义》时,她还带着学生做起了脸谱。这些活动都以照片形式记录下来,展示在教室墙上。如今,包文婧看着教室不再感到空虚,而是无比自豪。



新教育实验

唤醒教师教育热情

包文婧、蒋长玲的改变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他们通过大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等途径累积的成长。李镇西认为,教师要想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应把教育当作生活本身的有机组成,而不是‘八小时以内的工作’。让自己的心灵始终与儿童相通,让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教育,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自己的选择,不是为别人而做,是为自己而做。”李镇西说。

“新教育”是一个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教师、学生及其父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迄今为止,已有100多个实验区、3000多所实验学校和300万师生加入了新教育实验。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