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茹敏丨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做对什么?

茹敏        2020-06-03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

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做对什么?

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  成都市双林小学  茹敏

谁也没有想到2020年之初,我们会有大把的时间宅在家里。偶尔出门,看到不同孩子的不同表现,常常让人感叹孩子背后的家庭,每个孩子的行为其实就是家庭的直接映射。比如防护周全才外出的孩子和不戴口罩在外嬉戏的孩子,孰对孰错不过是家长的观念所致。

家长的观念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影响孩子成才成长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哪些观念,更好地引导孩子成才成长呢?

做懂孩子的父母

“我知道你的优点,我也明白你的缺点,我不会为了我的面子强迫你。”

清醒的父母一定会对孩子有准确的认知,采取的教育策略不会有失偏颇,才可能铺就最适合孩子成才的道路。

最近,我在读一本和案件侦破有关的小说,里面讲到这么一个故事:一所私立学校里发生了校园霸凌事件。身为被害人的小女孩,父母都是公交公司的职工,她没有学习天分,初中的时候开始跟不上学习进度,老师建议她选择一个适合她就读的职高,女孩的父母却“炸毛”了,不能接受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于是用买房的首付款给孩子交了私立学校昂贵的学费,把孩子送进了这所学校的国际部,可孩子在学校却成了被霸凌的对象。孩子不敢跟父母提起,因为她知道父母对自己抱了极大的期望,所以选择忍受一切,不仅学得苦,而且活得苦。

女孩的父母不爱她吗?当然爱!为了她,一家人一直住在旧筒子楼里,父母早出晚归,挣的所有钱全用在女孩身上,把孩子送进了好学校,巴望着孩子有一天出人头地……可这真是我看到的最可怕的抱着为了孩子好,却完全不懂孩子,把孩子害得无比凄惨的案例。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下,孩子不要说成长成才,甚至能否承受住压力,健康地活下去都是问题。

如果家长对孩子认知准确,就算孩子不具备先天的学习能力,依然能健康成长。如果父母定位不准,不认同孩子的差距,盲从于传统意义的优质教育而选择了不适合孩子的教育,只会导致孩子不自信,甚至心理扭曲。

我的干儿子,思维存在断点,阅读和记忆都有一定的障碍。但他动手能力强,一直在参加机器人比赛,他妈妈就给他选择了以机器人训练为长项的初中,高中直接选择了可以发挥孩子动手能力的职高。现在孩子在教育弟弟时都会自信地说:“你也要有信心,好好学,你看哥哥我也是经过了十多年,终于不再是最后几名,终于可以考到了班级前十名。”

几乎每一个健康成才的孩子背后,都有不浪掷孩子天赋,不勉强孩子做力不能及之事,不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其实是为了自己面子好的父母。正因为懂得,才能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如果说最好的学校教育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那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最懂得孩子的教育。

懂得,是站在孩子角度的理解:以身作则的引领,充满信任却又默默关注的放手;不是一味地纵容,全盘地包办,以己度人地安排,而是在孩子需要鼓励的时候鼓励,在孩子需要安慰的时候安慰,在孩子需要指正的时候指正。多一分心思听孩子说说自己,这份关注与关爱渗入幼小的心田,才能激发出暖人的爱。

懂得,还得要摸准孩子的脾性,采用不同策略:面对重感情的孩子,父母不妨示弱,以情动人;面对个性执拗极端的孩子,父母要学会倾听和沟通,多提有价值的建议,以理服人;面对心思活泛的孩子,父母要遵循教育底限,以智胜人。

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当孩子尚没有选择、判断能力的时候,父母懂得孩子,正确认知,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做有原则的父母

聪明的父母一定懂得教育的底线是什么,做有原则的父母,才能成就懂事的孩子。什么是懂事?懂事就是懂是非、知进退,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

有原则的父母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各自分工,立好规矩,按照规矩随时检查。

很多父母觉得,管理孩子的学习是一件斗智斗勇的事,最常见的场景最说明问题。比如,父母工作一天后,刷着手机陪孩子做作业时,孩子的内心多是不平衡的:凭什么我在这儿辛苦地做作业,大人就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而如果让大人什么都不做陪着孩子做作业,大人也会不平衡:凭什么我累了一天还不能有自己的时间?这些不平衡,其实就是缺乏对明确分工的认识造成的。

所以,父母和孩子都有必要明确认知各自的分工,才能不再抱怨。

明确了分工还不懂事的孩子,大多可能是因为家长规矩随时在变:这次,觉得孩子太辛苦了,算了,放他一马;下期,情有可原,给他一次耍赖的机会;再下次,孩子当然不会听你的。或者只立规矩不检查,孩子发现父母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我做没做、做没做好,爸爸妈妈就听我说说,那我何妨瞎做甚至不做,只要说得好听就行。这样一来,孩子一定会学会钻空子甚至撒谎。

当然,规矩最好和孩子共同协商,要基于孩子的完成能力制定,而且家庭中每个长辈都要坚持。同时,父母应该让孩子随时感受到自己在努力工作、认真生活,才能带动孩子好好学习。

其次,自己该完成的任务,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没完成就是要承担后果。父母如此,子女亦如此。

比如孩子没抓紧时间做完作业,就要承担缩短自己娱乐时间的后果。父母可以让孩子看到父母本身如果没有完成任务是如何承担后果的,以身作则而不是以势压人,引导孩子明白: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先完成任务再玩,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形成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的概念,并逐步提升良好的自控能力。

光惩罚孩子,没有相对应的奖励手段也是不行的。最常见的现实就是,孩子如果抓紧时间完成了任务,父母在内心窃喜的同时,又担心孩子浪费时间,往往会给孩子安排另外的学习任务。可长期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主动性,孩子会想:“我抓紧了时间之后要做的事情更多,不如晚点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孩子的动作只会越来越慢,自觉性也会越来越差。

聪明的家长就算想利用孩子节约出的时间让孩子做更多的训练,也一定是巧妙安排的。比如,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和探索欲,将练习作为奖励作业或者益智游戏,不动声色地引导孩子自觉完成。当然,更简单的做法就是奖惩并用:不抓紧时间受惩罚,抓紧了时间就一定要给孩子自主的时间。尝到甜头并品味了苦楚,孩子才会有所改变。

第三,承诺可以激励孩子进步,但一定要量力而行。

实现不了的承诺不如不说,说了的承诺就一定要实现。否则上行下效,孩子也会错了不改或者错了又错。

所以,父母在答应或提出所有的承诺之前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心血来潮。同时,每个承诺一定不要过分,既要有激励孩子的作用,又要给未来的承诺留足空间。否则一来就是大承诺,以后的承诺可能就没有激励孩子的功用了。

第四,民主不意味着孩子就可以为所欲为,对长辈的尊重一定要有。

民主在一部分家庭成了纵容,最后让家长叫苦不迭的是,民主成了孩子监督家长的利器,而不是家长督促孩子的良药。这是部分家长曲解了民主的内涵,民主意味着理解与信任,意味着尊重与不干涉,但这肯定是相互的,父母对孩子尊重,同样,孩子也应该对父母尊重。

最简单的,民主是尊重平等,但不是没大没小的平等。比如,随意对长辈动手,如果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玩乐打闹,可以理解,但也应该告诉孩子注意分寸。但孩子如果是通过动手发泄内心的情绪,或者是争取自己的权益,就一定要及时制止,甚至以牙还牙。否则,孩子会以为这是他可以依凭的解决问题的手段。长此以往,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第五,是非对错的概念一定是第一时间树立,不该因年龄的原因而纵容。

道理讲给懂的孩子听,不懂道理的孩子需要的是强力制止。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家长就必须及时制止,制止之后还要明确地告知孩子这是错误的行为。

父母直观的制止与肯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你告诉孩子不要去摸插座,讲了一堆有关电的知识与危险性,但可能还是架不住有熊孩子会带着好奇心悄悄一试,等他被狠狠电一下,电得手指麻痛无比时,自然会产生敬畏,再也不敢乱摸插座了。父母一开始的强力制止其实就是警醒孩子的那通电击,早早地让孩子明白是非,而不是一味因为年龄小而纵容孩子,这样才不会让小错酿成大错,才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做善于沟通的父母

善于沟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沟通除了父母和子女,也包括父母和其他的家庭成员。

首先,和孩子的沟通要抓住要点,不给错误的概念。

常常有家长会觉得辩不赢孩子。辩不赢是因为你认可了孩子的话,却没有抓住孩子道理中的漏洞,所以,在与孩子辩论时,保持清醒不盲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做作业的动作非常慢,身为老师的妈妈十分抓狂,教育孩子时,孩子却犀利地回嘴:“你改卷子还不是那么慢,光知道叫我快,你快了我就快了!”妈妈顿时哑然。其实妈妈这个时候就应该解释:“我慢是因为我是老师,必须仔细地检查学生的对错,才是对学生负责,并且我可以不受考试时间的限制。但是你不一样,你是学生,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是你的本分,而且你会受考试时间的限制,平时慢习惯了考试就会吃亏,所以你必须要训练自己做得又快又好。”

妈妈之所以被孩子说得哑然,是因为她认可了孩子指出的自己的缺点,却忽略了孩子对概念的偷换。虽然我们同样慢,但是我们却是不同的角色,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每次沟通还不应仅仅就事论事,也应该考虑后续,给出正确的概念。

比如,一个年幼的孩子,因为爸爸妈妈上班很忙,几乎没时间陪他玩,一次他自己在做游戏的时候嘟囔着:钱最重要,我不重要,因为爸爸妈妈都忙着挣钱不陪我玩。无意之中听到孩子独白的父亲惊出一身冷汗,连忙抱住孩子正色说:“错了,儿子,你肯定是最重要的,爸爸不挣钱都会陪着你的。”

听闻父亲的这番话后,我却不以为然,虽然这番话短期内抚慰了孩子,但爸爸给孩子的错误概念却为未来埋下了隐患——如果爸爸妈妈下一次又忙起来没空陪孩子怎么办?说好的不挣钱陪孩子不就成了撒谎?不就更加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不重要?

其实,这时最有效的沟通不仅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同时还不要给错误的概念。问题的关键不是钱和孩子谁重要,而是父母没有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以及父母不可能不工作全天陪伴孩子。所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质和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分量才是沟通成功的关键。你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儿子,你肯定是最重要的,爸爸忙着工作挣钱就是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呀!你放心,爸爸的工作虽然很忙,但今后爸爸一定会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你玩的!”

有效的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加分项,愿爸爸妈妈们都能掌握这项法宝,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约法三章,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成为家庭教育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让很多父母头痛的还有隔代教育,大多数隔代教育往往成了父母教育的掣肘:父母的一切要求在爷爷奶奶那里成了一纸空文,当着爷爷奶奶的面,有的父母甚至无法坚持自己的原则。

所以,离不开老一辈帮忙的爸爸妈妈,务必要和各自父母厘清职责,统一标准。如果各自教育观念相左,可以站在老人的立场,从为老人身体健康着想的角度好言相劝,让老人不用那么辛苦,只管生活接送即可,其他繁琐的教育任务由爸爸妈妈负责,这样可以减少一些隔代教育的掣肘。

和老一辈没有同住的,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不在老人面前指责孩子,孩子上学期间尽量缩短呆在老人家里的时间,尽量避免当着老人的面教育孩子时因观念相左起冲突而导致孩子学会钻空子。

和老一辈住在一起的,在建立起孩子学习兴趣之前,可以先帮老一辈建立起生活兴趣,从而转移老人对孩子的关注,留给父母更多亲子教育的空间和时间。

当然,几代同住的家庭在家中保证孩子有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很重要,尽量不在饭桌上当着老人的面指责孩子也很重要。

陪伴永远是最有力量的教育

没有陪伴,前面的一切都是空谈。而陪伴不是非要每分每秒守着,而是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关注。不是生活上的唠叨,不是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的不信任,而是正确的引领、锻炼能力的放手、立好规矩的事后检查与奖惩,是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

想让孩子看书,父母就要花时间陪他看书;想让孩子身体好,父母就要花时间陪着孩子锻炼;想让孩子善于交友,父母就得有时间先和孩子成为朋友……

每个孩子都各有潜质,就看身为父母的您如何发掘了。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