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邓盛婷丨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

邓盛婷        2020-05-15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

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

——“黑暗游戏”的启示

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  成都市第三幼儿园  邓盛婷

“这孩子怎么总是不能专心做作业!”“除了看电视、打游戏,他怎么对啥都不感兴趣?”“我家孩子很有爱心,但就是不爱学习、不喜欢动脑筋!”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中小学生家长这样的抱怨。当家长的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总是希望孩子能在拥有爱与温暖的同时还能更加聪慧,但是却苦不得法。

其实孩子的成长跟早期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教育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心智和才能发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家长懂孩子、要能观察和理解孩子的需要,因为这是教育的起点。这就要求家长能耐心地、持续地去观察孩子,观察孩子在做什么,说什么,什么时候兴奋,什么时候沮丧,以及持续玩什么。

下面,以孩子在家持续玩“黑暗游戏”的家庭纪实为例,谈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发现孩子,如何与孩子亲子互动,如何优化家庭教育。

支持孩子,陪孩子一起游戏

今天放学刚接到儿子,他就立即把我拉到他们班活动室外的楼道转角处,兴奋地给我介绍:“这些墙都是我们自己画的,这里全是我们自己布置的。老师说,我们可以在这里玩黑暗游戏。”

我一头雾水,问:“什么黑暗游戏呀?”

儿子解释说:“这里不是光线不好吗,我们把可以发光的东西放到这里玩。今天的任务就是回去找有哪些可以发光的东西,明天带到这里来。”

我似乎明白了:“哦!那怎么玩呢?”

儿子拿起一个手提式大手电筒,打开,照照墙上那些小朋友们画的“黑暗世界”(这是我根据画的内容起的名儿),照照玩具筐里的玩具,说:“我们就可以这样找一找画里的东西,也可以发现这些玩具(影子)的变化。”因为他晃动着手上的电筒,可以看到所有物品的影子也会随之晃动。

接着,他又拿了一篮各种图卡,边说边演示:“我们还可以把这些卡片插到这个板子上(一个自制的、立式的,上面有一条一条插缝的大KT板),用电筒照,看(图卡的影子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好玩吧?你来试试!”

我照他示范的样子玩了玩,“嗯!好玩!”

回家的路上,儿子提出,我们回家再一起玩黑暗游戏。为了能快点儿玩,他给我和他爸爸限定了吃晚饭的时间(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吃了晚餐),并利用我和他爸爸吃晚饭的这段时间找好了明天要带到幼儿园的东西:小手电筒、小亮表(这是儿子给起的名称,是动画片《巴啦啦小魔仙》里的一种魔法能量器,像手表的样式,打开面盖就会发出蓝色的光)。

20分钟晚餐时间一到,儿子就把家里所有的灯都关了,拿出他刚才准备好的两样东西玩了起来,还让我和他爸爸都来和他一起玩。

思考与启示:

幼儿园里的活动很丰富,每天发生的事件也不少。通常孩子回家能讲述的事件或能带领家长一起做的事情、一起玩的游戏,一定是他印象深刻和最感兴趣的。但今天的“黑暗游戏”似乎更让他着迷和投入。

面对孩子自己主动着手准备活动材料、主动体验感知、主动探索思考、主动邀约参与者,我们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就是全力支持——情感上的鼓励(不因为孩子把物品弄乱而责备或阻止他的操作,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信任和帮助);行为上的尊重(按照与孩子约定好的时间吃完晚饭,并陪他一起玩);材料上的丰富(在孩子寻找相关材料时给出材料放置位置的小提示);思维上的促动(在孩子操作、体验的过程中提出小问题引发思考);习惯上的养成(在孩子操作结束后,提示孩子将所有物品以及刚刚被他弄乱的环境逐一收拾整理好,必要时协助孩子一起整理)。

孩子自主能动性之于孩子的成长尤为宝贵。因此,当孩子的自主能动性自然而然地发生时,我们要像呵护荒野中的小绿苗一样小心对待。

相信孩子,呵护孩子的兴趣

接下来的三天,儿子每天回家都会一如既往地玩“黑暗游戏”。他玩的样子与平时玩自己屋里那些玩具时大不相同,透出强烈的兴奋、神秘、有趣、好奇……就连说话也变得轻轻悄悄。我们的动作或声音稍微大一点,他立即做个“嘘”的动作。

思考与启示:

孩子对某一事物一时产生兴趣容易,但要在较长周期里持续地对某一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操作,乐此不疲,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虽然我们还没能从孩子每天的“黑暗游戏”中看到他有什么成果或结论,但他一定在这一持续的过程中内化着什么,他的内在认知也一定发生着某些变化,只是我们还看不到而已。

我们常常感慨“孩子做事不专注”“孩子做事没有坚持性”。但其实是我们成人不相信孩子,总想“教”孩子,常常用所谓的“真理”去缪判孩子的奇思妙想,甚至因我们成人自己不懂孩子、不理解孩子的行为而阻断孩子专注、持续的活动。因此,我们成人需要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多一些儿童视角,多和孩子玩到一起,多放手让孩子充分享受自主活动,多去体会孩子的体验与感受,不要干扰孩子活动的持续和投入,不要急于评判孩子活动的结果与优劣,更不要用成人所谓合理的要求去阻挠孩子看似荒谬的合理行为。

珍惜孩子的发现,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

早晨,我叫儿子赶快收拾好一起出门(平日里,儿子都是自己穿衣、刷牙、洗脸,背上小书包就和我一块儿出发的)。但我等了好一会儿,他却老半天没有回应。我再次大叫:“儿子,走了。”终于听到儿子大声回答:“妈,我看到漩涡了!”我正想再次催促他,但忍住了。我走到卫生间,看到儿子正在为盥洗盆重新蓄水,然后放水,果然出现了漩涡。儿子高兴地喊:“妈,快看,有漩涡!”

晚上,儿子原本是想等我们吃完饭继续玩他喜欢的黑暗游戏。在等待的这段时间,儿子翻出了以前和小朋友交换的玩具——爆丸(一种经碰撞就会散开成小机器人,收起来如小塑料球的玩具),无聊地在地上一次次随意摔玩着。

偶然地一下,爆丸碰到铁门,并吸在门上。儿子惊奇地说:“妈,你快看呀,爆丸怎么粘在门上了?”

“是啊!怎么回事呢?”我说。

儿子拔下爆丸,又反复地把爆丸“粘”在门上,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它里面一定有磁铁。”

我将信将疑地说:“啊,哪儿有磁铁呀?”

儿子把爆丸拿到我面前:“你看,它的里面是磁铁做的,只是外面包了一层塑料,所以我们看不到,就以为它是塑料做的。”

我继续追问:“哦,那你为什么认为它里面一定有磁铁呢?你凭什么认定呢?”

儿子回答:“有磁铁就能吸铁的东西。不信你看……”说着,儿子拿着爆丸开始找家里铁的东西。

经过一番验证,儿子更加肯定他的发现,并非常得意自己发现了这个“秘密”。

思考与启示:

看到漩涡,这本不稀奇。每天洗脸后放水,原本都可以看到漩涡,但孩子却一直没有在意过,为什么这天早上他就发现了呢?

发现爆丸里有磁铁,这本不是什么难事。以前孩子就玩过磁铁,大概知道磁铁的一些特性。并且,孩子以前也多次玩过爆丸,也曾看到过爆丸粘在某些铁制物品上的现象,但都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而他今天却能敏感地意识到了。

这是否与他近些天玩“黑暗游戏”有关?是否因“黑暗游戏”打开了他发现科学现象的第三只眼?

当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的“发现”时,我们可以小心谨慎地琢磨其背后的缘由,切不可急于下论断。

曾经有专家说:“有什么样的活动,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孩子早年“沉醉其中”的活动或经历,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当家长的还需更加用心、努力,学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耐心、细心地去观察、发现孩子的发现,了解孩子的需要,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支持。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