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姜国蓉丨至乐莫如读书 至要莫如教子

姜国蓉        2020-05-13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

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至乐莫如读书   至要莫如教子

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  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  姜国蓉

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然而真正落实到实处时,才发现这是一本很难念的经。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庭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在关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对学校和社会教育起到奠基作用。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它非常清楚地显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学校教育是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对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如果两者相比,则后者更为重要。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写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辨别对错,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会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家庭教育失败,再好的学校教育也不能再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内心。学校教育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向上延展的平台,而没有作为基底的家庭教育,平台便难以搭建。

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的定位和方向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一锤定音,指明了方向。他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新定位、新方向,应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和研究。2018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指出: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这“人生第一课”,就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就是始终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促进孩子的品德培养和精神成长。

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等教育导向,教育行为则表现出过分保护、过度干涉、过高期望。片面的家庭教育结果是孩子智力发育良好,但却自私自利、目空一切、缺乏自信心与责任感,从而影响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课题调查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什么,他们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孩子学习文化和智力开发上,而忽略了孩子最本质的东西的培养,即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对性格的养成、对思维方法的训练等。正如卢梭指出的,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

蔡元培先生说:“决定人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据报载,杨振宁教授去美国学习物理,留学前其父请人给他授课,没有请物理学家讲物理,而是请国学大师讲“孟子”。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肌,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正是父亲给予杨振宁的教诲成就了他的一生,使之后来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研究认为:智商与情商关系是:成功=智商20%+情商80%。智商,决定人可以从事什么工作;情商,决定人在这个工作中能否成功。成人成事,决定于情商。家庭在做人教育中具有天然优势和特殊作用。生活中的细节,诸如小事、体验和感悟,恰恰是塑造孩子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的关键因素。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德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学生的种种道德上的表现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讲道理、举实例,才能有助于将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仅有言教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还要通过父母的身教和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情境施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明白,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家长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有直接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彰显人性的德育思想。而家庭教育既是道德品质教育的起点,又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归宿。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总书记明确的品德教育、做人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孩子健康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家庭因素息息相关,家庭环境好与坏、家长素质高与低、家长认识水平的深与浅,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较大的影响。“种瓜得瓜,和豆得豆。”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得出是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患,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健康,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因此,要让孩子获得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技巧,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每个家庭。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家长,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和道德情操的陈旧观念。中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年龄阶段,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家长要有心理准备。孩子渴望和家长沟通,也热切希望自己的种种正当言行能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更希望遇到心理危机时有来自家庭的亲情安慰。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在心理健康、道德情操方面多引导,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所有的教育都能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接受来实现。家长若是一味地填补、一味地灌输,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还会让孩子充满焦虑、恐惧和叛逆,影响其身心健康。

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心理,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更要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家长要学会和风细雨、寓贬于褒、充满期待的批评,而且要与孩子共同讨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措施,坚决避免劈头盖脸、暴风骤雨、讽刺挖苦、随便揭短式的批评。遇事要跟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为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影响深远, 家长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修养,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并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心。德育是首位,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责任意识、法纪观念、家国情怀、诚实守信等道德素养;要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让孩子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和孩子的人生高度。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