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陈娅丨顺应成长规律,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陈娅        2020-02-19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

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名师名校长的育人文章也将给每个“宅”在家里的家长和学生带去教育的启发、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顺应成长规律,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 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师  陈娅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近些年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个说法。甚为不安的是,在这个口号的背后,孩子的教育,渐渐演变成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甚至提前学小学课程,或者是给孩子尽可能的报更多补习班、特长班。细思这些的行为背后,一方面是人们在这个科技腾飞、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的关注,对教育的关注,继而转嫁为望子成龙的渴求和企盼,自然而然,“不让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在变革时期,人们思想浮躁、急功近利在教育上的折射。现在的很多孩子动辄上三四个补习班,从小就会两三种语言,父母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早,可这些看似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是否真的“赢”了呢?孩子是否在社会竞争的大潮中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具备自信心、独立能力、合作能力?从我身边的亲朋来看,这个答案并不是完全肯定的。那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呢?

接受普通,是孩子成长的正确 “起跑线”

我们的教育,如何防止南辕北辙,真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首先应该有一个适合孩子培养的定位。绝大多数孩子长大后都将成为“普通人”。所谓的“普通人”就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来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大众中的一分子。

我出生于60年代末,我的父母普通而平凡,当年他们最朴素的希望就是让我们兄妹能走出农村。因而在初中毕业时,他们让我选择了巴中师范而非高中,要知道师范在当时并不被看好,可他们从未因替我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而后悔。我记住了他们常对我说的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于是,我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从一个“懵懂女子”到巴中教育的“干将”,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了自已的人身价值。而现在很多的爸爸妈妈给孩子报的学习兴趣班的数量和学习的强度,仿佛都是要让孩子成为顶尖人才,并且怀有强烈的“恨铁不成钢”之意。应该说,定位的不清晰导致了父母们培养孩子思路上的盲目。学习上的“高压”,超负荷的强度,致使一些“特质”孩子浮躁、抑郁甚至出现自残等行为,这值得父母们警醒。如果清醒认识、准确设标,父母们就要乐于定位于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 

顺应规律,是培养孩子的科学“起跑线”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做过一个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著名实验——“孪生婴儿爬楼梯实验”。实验是让孪生子A在出生后第46周起每天做10分钟爬楼梯训练,到第53周,他可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顶端,用时8周;另一孪生子B,从其出生后第53周才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但2周后,孪生子B也可以自己爬到5级楼梯顶端而不需别人帮助,而且比A爬得好。格塞尔分析说,46周开始学爬楼梯太早了,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事倍功半;而53周开始学爬楼梯,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能事半功倍。实验启示我们: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而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否则将会欲速则不达。

除此之外,那些一马当先的领跑者,未必就是最后的胜利者,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5岁就会作诗的方仲永,他的确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到了十二三岁时,他却大不如前,二十岁后就“泯然众人矣”。1976年,丁肇中教授在他40岁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他在10岁前,由于抗日战争,没有好好上学,他的父母从来没有对他的学业提出过多要求,但这并没有妨碍丁肇中成才。恰当地给予孩子相应程度的早期教育无可厚非,但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盲目地强加于孩子不切实际的所谓早期教育,让孩子小小年纪便失去了自由生长发展的空间,牺牲活动、休息时间,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被沉重的书包压得喘不过气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拔苗式教育与其说是早期教育,毋宁说是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摧残和知趣之花的泯灭。       

培养“三能”,是孩子发展决胜的 “起跑线”

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是什么?从什么样的“起跑线”出发才更容易接近“终点”呢?我认为,这些素质能力应包括:一是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走向社会后最为重要的素质,可使人产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的基石。反之,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人,即使很聪明、反应敏捷,但在社会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退缩,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样很容易与成功失之交臂。而自信心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二是独立能力。独立能力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处事的能力。曾有外国教育家指出:“孩子只是问路的客人。”意思是,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缺少独立能力的人,一旦少了父母的带路,就会手足无措,更不能成为人生“嬴家”。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起的作用是给孩子引路,而绝不是越俎代庖给孩子做决策。大胆放手,孩子会更快地成长,更会在不经意间成长为你所期待的人,甚至会超越你的期待。三是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仅包括组织能力,也包括参与团队的被组织的能力。抱团成长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孤军奋战,蜗步难移。所以,合作能力在每个人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需要通过鼓励和指导,把合作能力培养融合进自己和孩子的日常交流、玩耍和学习生活中。唯有如此,孩子的合作能力才能在点滴中获得积累,并伴随孩子不断成长。 

怎样才能从小培养孩子这三种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多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做决策。我们学校曾经有位学生叫小霜,偶然的机会下,孩子喜欢上了清音,可家长和班主任老师都坚决反对。家长觉得放弃学了七年的舞蹈,不值得,老师更担心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孩子的学业。为此,班主任把事情反映到学校领导处。领导说:“我们都不是孩子,就让孩子自己做一次主吧!”孩子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舞蹈,选择了清音。家长和老师为此担心不已。可孩子的发展却让我们意想不到,她十一岁就受邀参加省曲艺大赛,十二岁参加全国曲艺大赛获奖并受到了姜昆老师的肯定,成为巴中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这个孩子后来考入了川大并读取了博士。小霜的成功得力于当年学校的“放手”,把更多的决策权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拿主意,学会干净利落地做出决定、处理事情。只要孩子喜欢,我们不妨就加以鼓励和支持,或许孩子的潜质和发展远远超过我们想象。同时,很多时候,孩子参与的内容,如素质培养类的兴趣班,包括画画、跳舞等,都是基于能力的培养,要有一种“玩”的心态而不是要让他凭借这个成名成家。如果事先设定了过高的目标,往往会扭曲了过程并背离了初心。所以,孩子喜欢就支持,有一天孩子说不喜欢了,也支持。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断尝试,他会发现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在哪一方面更有潜质。

多表扬,让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都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的成长中需要不断的鼓励,表扬是一种最佳的鼓励方式。即便在孩子做得不完美的时候,就夸他做得好的部分。“夸”可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当然,我们的“夸”是夸事实不夸表象,夸具体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2016秋,我校从加拿大转来一个加拿大华裔学生Henny,就读二年级。Henny生在加拿大,长在加拿大,对中国很陌生,加之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差异,让他很排斥学校,排斥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于是,他不说一句中文(他会说中文),不与任何人交流,还打同学,故意破坏学校公共设施,仇视老师,想跑就跑,想躺哪里就躺哪里,完全是一只“小刺猬”。任课老师怨声载道,班主任当着我的面哭了很多次。学校不能拒孩子于校外啊,于是我“跟踪”他,发现这孩子很聪明,能阅读大量的英语版科幻、科技、名著等书籍,渴望关注,希望表现自己。于是,我与班主任认真研究对他的教育方法,课堂上允许他看喜欢的英语读物,每天晨读让他教同学们一至两句口语,外教课上做老师和同学的翻译。一月、两月……孩子变了,开始用中文交流、与同学嬉戏,慢慢放下课外书听老师讲课了,红花栏里有了他的小红花。在期末表彰大会上,学校给他颁发了特别奖——“最佳小助手”奖状,孩子哭了,台下掌声经久不息。那是“认可”的眼泪,那是“幸福”的眼泪,那是“迈向成功”的眼泪。Henny的案例,让我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多了更深层的理解。善于捕捉闪光点,恰当表扬,适时鼓励,产生的教育效应无可估量。

多“留白”,让孩子轻松成长。画家作画,向来讲究疏密有致,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那空白处反而显得含蓄隽永,留给人无限的遐想,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同理,一个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画出一幅最美的画,画里是否有幸福快乐,是由情绪能力而不是智商决定的,但目前大部分家长却只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不妨给孩子适当“留白”,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个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阅读课外书,参加科技兴趣小组,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在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到自然界观察自然现象,体验成人工作、劳动等,这样,他们生活中不仅有学习,而且有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善于观察、实践,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阳光、快乐、健康、幸福的,也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反之,如果父母拔苗助长,干预过多,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无从谈起的,反而会输在“起跑线上。

但这里的“留白”不是完全的放任,任其随波逐流,这样只会养成孩子懒散、懈怠的不良习性。“留白”,要抓重点、突关键,教会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甚至在父母亲自参与、示范、帮助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从而潜移默化地浸润孩子的思想,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目标。

一个人的成长会受到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如先天遗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而成长的过程又是一场马拉松,是一个长跑、慢跑的过程,急不得,松不得、懒不得。为此,我们要有培养“普通人”的教育理念,要有培养“只想做那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心态,要有静候花开的勇气。在此基础上,要有培养孩子的明确定位、模型和做法,不要急于冲在最前面,要尊重规律,稳步前行,保持体力,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竞争,对社会有用的人。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