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黑水县:点亮每个孩子的求学梦

杜蕾        编辑:杜蕾        2019-11-12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1、黑水图片_副本.jpg

《教育导报》记者 殷涛 董志文 文/图

黑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阿坝州中部腹地,在历史上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地。1954年,黑水县创办了第一所小学——维古民族小学校,结束了黑水地区无学校教育的历史。

近来年,黑水县加大教育投入,以办人民满意的民族教育为目标,持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实行十五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于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

如今的黑水教育已发生巨大变化:农牧民的教育观念大大改变,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很高;无论你走进哪一所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较强的师资力量、充满朝气的学生,都让人感受到黑水的教育事业生机勃勃。

教育教学条件有了大变化

走进黑水县木苏乡中心校,焕然一新的教学楼映入记者眼帘,还有精心打造的红色文化和民族团结文化墙、标准化的学生公寓、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所民族地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在木苏中心校的学前班教室里,记者看到,老师正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孩子们写数字;六年级的教室里,数学老师通过电子白板屏幕进行“除法的混合运算”教学。

为满足群众对教育的需求,2016年以来,黑水县加大投入,城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100%,学生就近上学的需求得到满足。

变化不只停留在硬件上,黑水县还对“人”下功夫,突出队伍建设,推动全县师资水平整体提升。“我们一直把‘五支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积极实施教育人才锻造工程和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黑水县教育局局长罗建忠说。

为加强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的“五支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黑水县组建2个名师工作室,交流轮岗156名教师,公开选拔9名校长,选派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和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培训3660人次。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分层分级召开师德师风动员大会10余场。

如今,黑水县已初步建立起一支较高素质的名优骨干教师队伍,全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年轻教师迅速成长。黑水县中学初中部教师吴梦倩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老师,2016年,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后,吴梦倩除了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外,还接受了由县上组织的教师培训、跟岗学习交流等活动。现在,她已成长为黑水县初级中学优秀青年教师。

2017年,黑水县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全县教育基础硬件不断完善,薄弱学校得到改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黑水图片1_副本.jpg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黑水县丰富教育扶贫内涵,坚守“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底线,抓住“控辍保学、落实教育资助与保障政策”两个重点,确保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我校根据实际,制订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已成功劝返9名疑似辍学学生,他们现在都回校就读了。”黑水县初级中学副校长沈斌告诉记者,学校还组织教师,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就读的洛多乡学生进行送教上门,让学生在家里也能接受教育。

位于黑水县芦花镇的芦花会议红军小学(以下简称芦花小学),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是学生的营养餐时间。记者到达学校时,各班学生正排队领取营养餐。五年级学生杨岚和她的同学蹦蹦跳跳地向记者展示他们的餐食:“一个面包,一瓶牛奶。”

近年来,黑水县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仅2019年上半年就累计拨付减免补资金886万元,积极落实学前“一减一助”、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普通高中“两减一助”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等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做到“应助尽助、应补尽补”政策全覆盖。

为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资助力度,截至目前,黑水县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605人次,兑现救助基金319 .98万元;特别资助建档立卡贫困生445人次,兑现资助金89 .85万元,实现应助尽助。此外,黑水县还积极推进社会扶贫助学。据统计,该县2018年共接收各类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24 .19万元,资助学生1248人次。

除此之外,黑水县还主动抓好对口援建衔接,与浙江省、彭州市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实施改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提升、优质资源共享、学校结对帮扶、贫困学生资助五大援助计划,助力黑水县教育脱贫。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资源

在芦花小学的教研室里,该校语文教师正通过成都市实验小学的网校资源进行备课。“没想到,现在,我们坐在学校里,就能接收到来自成都的优质资源。”芦花小学校长张家文向记者介绍,由于黑水与成都的学生学情、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老师们在吸收成都优质学校网课资源的同时,必须进行二次备课,一方面,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当地学生实际,另一方面,教师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在黑水县初级中学,创新教学工作也在开展,该校开展支教教师示范课、“一师一优课”、师徒结对工作,锻炼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黑水县在引进优质资源的同时,也从自身出发,不断创新机制,激发教育的活力,使学生不仅“有学上”,更“上好学”。

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黑水县老百姓的期望。罗建忠介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黑水县只有一所公办的城关幼儿园,远远无法满足该县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

由于城关幼儿园学位有限,家长束手无策,有些干脆就让孩子待在家里玩,还有家长在茂县、汶川等地租房,让孩子在当地上幼儿园。为解决“入公办园难、民办园引进难”的问题,黑水县创新幼儿园办学机制,探索“公建民营”的幼儿园办学模式,即政府按照国家标准出资兴建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儿园,通过公开招投标,将其整体打包委托给专业公司运营。

2013年,黑水县在色尓古镇尝试开展全州第一所“公建民营”办园模式试点,如今,该县已有3所“公建民营”幼儿园,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让老百姓放心把孩子送进园,有效解决了入园难的问题,该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 .4%。

在黑水县中小学校中,留守儿童约占学生总数的60%,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黑水县创新学生关爱机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护翼行动”,为留守儿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

芦花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孩子们可以每周与家长通一次亲情电话,假期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家长打工的地方团聚。此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涂鸦道具、放松椅等设备一应俱全。孩子们遇上不开心的事,就来这里找心理老师聊聊天、做做游戏、放松心情。

距县城30多公里外的木苏乡中心校,建在学校里的青少年宫是该校留守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玩乐的器材,科学实验道具,团体活动的开展,青少年宫满足了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孩子们的需求。”该校教导处主任陈坤介绍。


编辑/一审:杜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