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水文化,汲取丰富的治水智慧和生态理念,7月10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禹脉川行”融媒体志愿服务队深入南部县凤仪村和升钟湖库区,开展以“守护升钟湖记忆,传承水文化瑰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溯水利根基,在博物馆中追寻历史
队员参观升钟湖博物馆
实践首站,师生们来到升钟湖水库博物馆,开启一段追寻水利工程历史与奋斗精神的旅程。队员们通过馆内陈列的历史工具、勘测资料及详实的图文展板,系统了解升钟湖水库的建设背景、艰辛历程与巨大效益。当地民众凭借简陋工具和顽强意志,克服万难筑就川东北这座“生命之库”的历史,成为现代工匠精神与集体力量的生动写照,为队员们上了一堂深刻的思政教育课。
传水韵文脉,坝坝会上的“流动课堂”
队员为凤仪村村民带来“沉浸式水文化小课堂”
带着从博物馆汲取的历史厚重感,团队来到升钟镇凤仪村,成为水文化的传播者,给村民们带来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水文化小课堂”。队员们以图文、视频和方言让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活”起来,并巧妙地将其与升钟湖水库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相似之处及建设的艰辛联系起来。村民们反响热烈,张大爷感叹:“原来我们去耍的都江堰是这样来的哟!和我们升钟湖一样解决了吃水用水的大问题。”从“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箴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实践,队员们更为深刻地领悟水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对水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访民生变迁,见证库区发展的幸福答卷
队员们分组深入凤仪村及周边库区村民家中,围绕水库建成前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生态保护认知、经济收入结构改变,开展针对性入户调研。村民邓大爷回忆道:“水库没修以前,只能种旱稻、红薯,靠天吃饭。现在好了,能种水稻,政府还扶持发展了大片柑橘产业园,收入来源多了。”村民李国杰更是水库发展受益者,他说:“水库修好后,从首届到第十三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我几乎都会参与,湖区风景优美,水质好,垂钓体验舒适”。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声音,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此次升钟湖之行,不仅是一次水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通过溯源水利工程史诗、传播千年水韵文脉、深访库区民生变迁,团队将水文化科普送入乡村,让青年学子的视角投向基层,队员们不仅深刻理解了水利工程的艰辛与伟大,更亲身感受了库区人民生活的可喜变化。未来,队员们将继续创新水文化传播方式,用短视频、文艺展演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水文化、传承水利精神,为治水兴川贡献青春力量。
(梁强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