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探讨体育学发展新路径,第三届四川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举办

王浚录        2025-06-30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 >高校

《教育导报》讯(记者 王浚录 摄影报道)“你认为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老师应该具备哪些技能?”“‘把一个项目磨精’和“各方面都会”有什么区别和联系?”6月28日,在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专业研究生向瑾作了“体育教师专项能力”论文报告后,迎来评委的提问。向瑾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逐一应答。

1

当天,由省体育科学学会、省学生体育艺术协会、省排球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四川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举办。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的400多名代表通过大会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墙报交流等形式,分享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共同探讨体育学发展新路径。

在主题报告环节,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杨桦、南京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杨国庆、电子科技大学医工交叉研究所所长肖旭、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钟森、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教授杨世勇围绕“体医工融合助力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的主题,从学科发展、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等角度,阐释新观点,为与会者提供实践指导。

大会还设置了8个分会场和墙报展览区,进行了345个专题报告和 471个墙报交流。青年学者聚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分享和交流。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微观环境,其动商(即家庭运动智力与互动能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论文作者、四川师范大学王春翔团队在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围绕家庭动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节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高动商家庭中,规律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提升血清素水平,其积极的情感互动模式可使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降低32.6%。”王春翔建议将家庭动商评估纳入学校心理筛查体系,并推动建立家庭动商支持中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学校体育、体教融合是不少论文作者的研究方向。有学者在交流中建议:“构建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模式,把学校技能普及功能、体校专业化训练优势相结合。”省体育科学学会秘书长李秀萍表示,此次大会的研究议题涵盖了大中小幼全学段的体育教育,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以前,有的中小学体育课采用‘准备活动、基本部分、总结放松’三段式结构,如何在传统框架中融入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是我们今后应该着力探索的方向之一。”李秀萍说。

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体育理论也能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本届大会收录的论文中,来自成都石室锦官中学的郭珉瑞用高精度动作捕捉系统记录学生立定跳远的关键动作参数,基于数据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针对性矫正失衡等问题,提升教学效率;西南交通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陈佳政团队结合体医融合背景,收集全国30所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数据,探讨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提出在医学基础模块、运动干预模块增设相应课程。

“研究对象是中小学教师还是高校教师?”“若有数据支撑,论证会更具说服力。”大会现场,评委们给作者提出了后续修改完善的建议。四川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王烽霖感慨道:“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省体育科学大会,对比别人的研究思路取长补短,再结合专家的分析和建议,科研方向更加明确,也对科研成果转化有了新的思考。”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一审:周睿        二审:杜蕾        三审:倪秀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