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讯(周雅倩 郑超)“原来地震波反演数据是这样变成井位坐标的。”6月25日,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共同开展社会实践、座谈交流和社会实践基地挂牌活动,西南石油大学地科院资源勘查工程24级学生范晗煜在观看三维动画演示的地质剖面图和真实的地质勘探过程后,更加理解了“应用实践”四个字的含义。
当天,西南石油大学地科院与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年实干家基地”揭牌。“这两块牌子不是荣誉,而是承诺书。”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刘超说,“以后在油气田要亲手记录的不是实验数据,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注脚。”
双方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教育链与产业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也是地学领域“理论—实践—创新”闭环培养的精神起点。西南石油大学地科院“把课堂搬进油田”的育人理念,与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技术传统相融合,共同构建起地学人才培养的精神坐标系。它承载的不仅是校企合作的具象化标识,更是两代地学人对“知行合一”精神的诠释——从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用罗盘丈量大地的拓荒岁月,到新一代学子以AI 技术重构地质模型的创新实践,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正成为连接知识传承与能源战略的精神纽带。
未来,更多青年学子将带着实践使命走向井场,延续专业技术的迭代和“为国找油”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