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磊 陈朝和 文/图
教师讲得很辛苦,教学效率却低下;社团活动想开展,具体实施却艰难;乡村学校应该办成什么样态……面对不少乡村学校提出的困惑,6月9日至12日,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雷波片区首席专家、四川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原广元市利州区教研室主任罗国林,与联盟特邀专家、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督学王映明共赴雷波县调研指导,为当地联盟成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把脉问诊。
教师要从“讲授者”转变为“学习引领者”
课堂,是贯彻执行国家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学校育人功能的主阵地。两位专家相继走进雷波县锦城镇杉树小学、箐口乡中心校、黄琅镇马湖小学,倾听师生声音,观察课堂样态。
“数学课重思维和讲道理,要在知识发生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杉树小学的数学课上,学生们分小组探究校园操场面积,罗国林对此表示赞赏,并鼓励其他老师“大胆地让学生表达,不能‘一言堂’讲到底”。
在箐口乡中心校观察语文习题课《龟兔赛跑》后,罗国林认为,“教师带着学生明确任务、理清思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他也提醒,语文课要讲学科教学特点和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多参与、去感悟。老师更要抓住语文习作课的课型特点,课堂设计要实现学生人人能说话、个个能写话,希望有更多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好文出现,习作课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对二年级《表内除法》数学课,罗国林建议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话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式又该如何转变?罗国林谈到,最关键是准确理解并践行新课程理念,即“自主”“合作”“探究”。“我们观察评价一堂课,也是基于这三个标准,看学生是否做到了自主学习、是否有合作学习、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探究效果。”他强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转变角色身份,要从传统的“讲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转变,要和学生一起构建学习共同体。
具体怎么做?在马湖小学,罗国林以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举例,“小学低段最重要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妨提一个硬性要求,确保每个孩子每节课都有5分钟自主表达的时间”。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能再按传统方式备课,要向教学设计者转变。”罗国林建议“三案齐步”——学案、教案、书案一个都不能少。“学案”要适时、恰当、实用;“教案”旨在明确目标任务、设计方法环节、增大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书案”不是随便在教材上涂写几句,而是灵光一闪的智慧。
“课堂变革贵在坚持。”罗国林强调,一些学校之所以半途而废或反复回潮,很大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对新课堂的驾驭能力不足。“学校可以通过评价导向来激励老师转变课堂,或通过试点,让部分教师、班级动起来,逐渐带动全员转变。”他说。
课程没有“主科”“副科”之分
调研期间,两位专家还走进杉树小学、马湖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观看孩子们除草、浇水、摘菜等劳动场景;听取箐口乡中心校等3所学校关于音乐、美术、舞蹈等社团活动课程的介绍。
当听到一些校长反馈“音、体、美等课程开齐,社团活动搞起来后,导致语数等科目受影响”的困惑时,罗国林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以‘主科’‘副科’区分课程!国家所有课程科目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没有主次之分!”
他希望校长和教师们摒弃错误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活动育人”的重要价值,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他对一些学校挖掘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表示赞赏,同时也提醒:“一定要寻找专业引领、培养本校教师”“比如篮球、足球、播音等课程,如果没有专业师资,可以从校外聘请或利用社会资源,让带班老师在岗学习,这些课程的带班老师可以不是专家,但不能是外行。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云平台的资源,“比如音乐课,让孩子们跟着网络教师学唱,决不能占用音乐课,或稀里糊涂地教。”罗国林说。
王映明结合多年在农村学校担任校长的经历谈到,一定要给老师们传递“搞社团活动不会影响学生成绩”的观念,发动每位老师都开发一门社团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时间上也要有保障,不仅仅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可以分散到每天固定的时间,让孩子们的快乐持续到每一天。“要相信,社团活动搞好了,学生的成绩一定不会差!那些在语文、数学课上无精打采、厌学的孩子,从社团活动中找到乐趣、找回自信后,一定能反哺其他学科的学习!”王映明说,要记住,考试分数是所有育人工作的副产物,把每个育人细节做到位,成绩自然就起来了。
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
“跟着我呼气、吸气……闭着眼睛想象一下,你被一个魔法师抓进山洞,你的心情是什么?……一束光打了进来,你的心情怎样?……你得知永远无法走出山洞,你是什么心情?……”在杉树小学、箐口乡中心校的心理辅导课上,王映明让孩子们跟着他的讲述,画下不同的心情。
在随后与班主任的交流中,他拿着孩子们的画,一一分析哪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阳光、哪些孩子值得重点关注,“教育工作者都应懂点心理学,要掌握一些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他还就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提出建议。“一个班级,文化氛围搞好了,学生的精气神就起来了,无论学习还是参加各种活动,一定不会差。”他说,学校不要想着用同一个模板去要求每个班的文化建设,而应该信任老师,相信每个人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王映明26岁便担任广元市利州区一所偏远山区学校的校长,历经多所乡村和城区学校校长岗位锻炼,管理经验丰富。“不要抱怨学校条件差、生源不好等客观条件,而应该将其看作发展壮大的机遇。当你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研究解决,这些劣势都将成为你进步的阶梯。”他认为,一所好学校,应该具备这些要素: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校领导班子相互理解包容、图书馆式的校园、丰富的活动育人……
“校园是读书的地方,一定要倡导建立班级读书社、教师读书社。”罗国林也谈到,校园图书室应选址于学校中心、学生便捷可达之处,且应以孩童视角规划布局,将其打造成学生乐于前往的学习生活乐园。
“改变刻不容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到一个个乡村,就是要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教师魅力、建设班级文化等都是让学生喜欢上学校的途径和方法。”罗国林说,乡村学校只要办成孩子喜欢的乐园,就能留住学生;留住了学生,也就留住了家庭、留住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也就为乡村全面振兴做出了教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