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讯(杨小安 赵敏)清晨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绵阳市安州区塔水镇宝林小学书法教室的宣纸上。六年级学生谢芸熙正凝神临摹《颜勤礼碑》,墨色随着手腕的提按渐入纸背。这一幕通过CCTV17农业农村频道的镜头,将乡村校园的笔墨故事传向全国。在第七届“紫荆杯”两岸暨港澳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该校13名学生摘金、8人获银的佳绩,正是安州区全域推进毛笔书法教育的生动注脚。
筑基:以师资破局的教育实践
2019年,安州区教育局启动“毛笔书法进课堂”战略,构建起“区校联动、五位一体”推进体系。针对乡村学校书法师资匮乏的痛点,全区建立“班级制管理+多元化学习+二级延伸培训”的全链条培养机制:通过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领衔授课的专题培训班,培养首批76名“种子教师”;建立覆盖城乡的“试点校—推广校—普及校”三级推进网络,以《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为方向,形成"先楷书后行草"的教学梯度。
经过五年耕耘,全区书法专兼职教师达160余人,较2019年增长94%。在系统化培养下,新晋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16人,教师获市级书法奖项30人次。教研成果《毛笔书法课堂教学设计汇编》的出版,更让“安州经验”走向规范化。
蝶变:从技艺习得到文化认同
每周一节的书法课、覆盖全区的“毛笔书法进课堂”督查制度,使中小学书法开课率达100%。沙汀实验小学彭思颖在“党史少年说,书画英雄魂”全国大赛中获二等奖,沙汀实验中学戴宇航在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全国大赛中获二等奖,七一实验小学罗驰呈斩获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奖项……近三年,全区学生书法竞赛获奖人次年均增长超20%,卷面书写扣分率下降40%。
墨香更浸润到教育生态中。春节写联、开笔礼等特色活动,带动3.2万家庭参与“每日一刻钟”亲子书写。宝林小学“调元书韵工坊”获教育部美育专项优秀结题奖,其开发的校本课程《调元书法篆书入门》已惠及2000余人次,成为辐射川渝的传统文化名片。
破圈:乡土文化的当代表达
安州区的探索不止于技艺传承。当学生在《乙瑛碑》拓片前临摹时,他们在触摸千年文脉;当留守儿童通过视频与父母共书家训时,笔墨架起亲情的桥梁。这种文化自觉的培育,让书法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特殊纽带——成都大学与之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函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四川省优秀传统文化(书法)青少年传习基地”“四川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七项殊荣接踵而至。
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书法+”美育模式,开发融合非遗、民俗的在地化课程。这场始于课堂的书法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别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