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讯(刘学平 记者 张玥)为探索课堂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近日,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主办,成都市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海滨小学承办的“2025年成都市第三批中小学教师发展基地校精品菜单活动”在成都市海滨小学举行。
本次展示活动以成都市海滨小学近年来构建的“3+x”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实践探索为切口,设立“自主课堂样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堂精准化教学”“教师校本教研”“跨学科主题教学探索”四个主题,围绕语文、英语、数学、艺术学科的自主学习课例展开,并进行专家点评、专题讲座和专题沙龙。
“学校历经10余年自主课堂变革,教师的成长显著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据成都市海滨小学党总支书记杨杰介绍,2013年以来,学校以该校的校园文化“爱慧教育”为内核,以核心素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3”,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整合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为变量“x”,构建出“3+X”爱慧课堂。
在自主学习课例展示环节,成都市海滨小学语文教师钱韵伊与学生借助任务单学习《雷雨》一课,以学生“独学”带动班级“共学”,展现了自主课堂的手脑合一与全身心参与;成都市海滨小学英语教师何君以问题驱动学习,借助AI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点,激发学生开展小组协作探究;成都市海滨小学数学教师刘姝带来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课例,运用“任务自驱”“技术赋能”与“思维可视化”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数学探究从“教师牵引”转向“学生自驱”;成都市海滨小学艺体学科教师李丹力、刘倩、何韵飞带来了三节跨学科课堂展示,该校艺体教研组6位教师介绍了学校艺体类学科跨学科实践的思路与策略。
在专家讲座环节,成都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高朝邦在专题讲座中指出“人机协同将成为教研创新与教学实践的常态”,并提出“对话、协同、互补、倍增、融合五维赋能模型”来构建智慧教育新范式;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所所长林锐作题为《激发教师主动成长的学校行动》专题讲座,阐述了在“双新”改革背景下如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策略;特邀嘉宾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彭建对跨学科的内涵和实操策略进行深入讲解;成都大学教授侯李游美以《艺术·无界——跨学科视域下的未来美育》为题作专题讲座,阐述了美育与技术发展和变革之间的关系。
此外,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罗良建鼓励教育同仁们勇于尝试,将课堂还于学生,在教学中坚持儿童本位、学生本真、学科本体;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樊波认为课堂要实现“三重对话”,即师生情感温度与AI技术精度的共振,机器智能分析与人类教育智慧的交融,以及数据分析结果与教学行为改进的贯通。
此次活动围绕自主课堂建设为核心,涵盖课堂观摩、专题沙龙等多元形式,展示了重构师生角色关系、拓展教学维度的创新路径,为教师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