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记者 钟兴茂
优质生源被主城区学校吸引,学校生源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这就是大多数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现状。大英县郪江外国语学校就是这样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
近日,记者走进大英县郪江外国语学校。秋雨中的午后,学生们打着伞整齐地排队等候入校,不急不乱;走过校前广场,小小的荷塘把“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情画意“写”进了现实;教室里,两两并排的课桌变成了三三并排,似乎也蕴藏着独特的育人智慧……所见所感,无不证明这所依山傍水的城郊学校正在突破发展瓶颈,努力办出城郊学校的特色。
“学校有几千名学生,就承载了几千多个家庭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郪江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唐曙光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新课程、新课标,在五育并举、课堂教学、特色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探索。
家校社协同,德育铸魂求真求实
“暑假作业完成得怎么样了?在家做家务了吗?新学期有怎样的学习目标?”秋季学期开学前,班主任代丽平又像往常一样前往学生家中家访,和家长一道帮助学生做好新学期的学习规划。这是郪江外国语学校从2021年留下的传统,开学前和放假前,每个班的班主任都要进行全面的入户家访,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和家长必须形成合力。”唐曙光说。2021年,学校召集全校教师用一个月时间对九个年级的4545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做了一次“学生问题”溯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困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诸如父母离异、隔代教育、家庭监管缺失、教育方法粗暴、父母教育缺位等等。
于是,郪江外国语学校开始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方式,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邀请专家走进校园或线上做家庭教育讲座,老师们也针对具体问题与家长沟通教育方法。“不少父母忙于工作,而缺乏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这样的无效陪伴其实不亚于留守儿童。”代丽平说,“好在意识到问题后,父母往往能及时改正。”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郪江外国语学校分阶段对学生的德育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一至四年级的中低段学生开展品格教育,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班会、主题活动、学科课堂等,或潜移默化、或言传身教,将专注、诚实、勤奋、认真等12个核心品格和乐观、友善、感恩、宽容等12个心理品格,逐步根植于学生。五至九年级的学生则开展自主教育,在品格教育打牢学生为人处事根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律自强,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为将品格教育、自主教育的德育路径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不仅联合了家长,还与社区以及县、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阵地合作,开展主题教育。“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如今我们已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育人协同体,和品格教育、自主教育、家长学校、阵地建设、魅力活动、阳光评价六条育人路径,总结提炼出‘136’校家社协同育人大德育模式。”唐曙光说。
三人成组互助共进,课堂改革求新求效
“两个数乘一个数,把这两个数依次去乘这个数,结果不变。”三年级2班数学课堂上,三人小组正在讲台上分享《乘法分配律》的自学情况。听完同伴但凌志的描述,李云帆似乎发现了其中的纰漏,嘴角动了动,却默不作声。这时小组长郭璐马上靠着肩鼓励他:“大胆说出来,相信你能纠正凌志的语言错误。”李云帆大声说:“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和’很重要,还要注意‘分别’去乘这个数。”
这样的三人学习小组在郪江外国语学校课堂上是常态。原来,在构建“136”德育模式的同时,学校也构建了“136”课堂教学模式,“1”即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3”即3人互助学习成长小组,“6”即导入、自学、精讲、训练、总结、反思六个基本教学环节。
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郪江外国语学校的三人互助小组怎样才能实现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呢?
三人小组大多按照“特优+优等生+待优生”的模式组合,组内成员分别担任学习组长、卫生组长、文明礼仪组长,既能互相学习,又各展其长。李云帆所在的小组,郭璐成绩优异、乐于助人;李云帆爱好看书,文学功底深厚,却不爱发言;但凌志每次交流发言声音洪亮。“小组同学间的互相鼓励、取长补短,相信每位学生都会取得进步。”数学教师徐晓位说。
“三人横排成组,聚集时间段,课堂交流探讨更加高效。”教师胡远胜也认为,3人学习小组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导入和自学环节,三人小组灵活分工,描述、补充、点评,能快速向全班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另一方面精讲和训练环节,特优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进而帮助辅导待优学生。“优等生的讲解和帮扶其实也是其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过程,而在同学的督促和关心中,待优生又能获得更强的归属感。”胡远胜说。
美育+环保,特色教育求深求全
提起郪江外国语学校,“废旧报纸创意艺术工作坊”绝对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学校利用随手可得的废旧报纸,通过撕、揉、搓、拧、绕等技法开展美术创意艺术教育,不仅在省级和国家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还因其废物利用的环保元素,助力学校获得“遂宁市特色学校”“四川省绿色学校”“全国资源节约型绿色校园”称号。
如何将学校的绿色美育做深做实?如何实现美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全面浸润呢?一方面,郪江外国语学校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引领,进行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升级迭代。于是,平平无奇的校前广场有了叠瀑流水、润美雕塑、校赋石、文化灯柱、涵清亭、卓筒井书舍等精致优美的学习和休闲空间,校园绿化面积达31.86%。教室里的白炽灯也换成了节能健康灯源,安装上师生直饮机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还能对废水进行合理回收,用于校园花草和劳动基地用水。
另一方面,绿色美育的理念也渗透到了课堂教学和师生活动当中。美术课上,老师们用废旧报纸指导学生完成“森林防火”等环保主题系列作品,在美育中植入环保理念,开展课程化研究;劳动课程中,师生一边体悟劳动的乐趣和意义,一边为校园增添一抹“绿色”;周会和班会活动中,学生们侃侃而谈废物利用、低碳环保、垃圾分类等话题;师生签名共同爱绿、护绿,将校园一草一树责任分解到各级各班到人……绿色环保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与教育教学、师生生活建立密不可分的链接。
“‘美育+环保’的特色育人模式是学校探索出的一条落实美育全面浸润、绿色环保理念、立德树人目标的新途径,符合校情、学情。”唐曙光表示,学校将持续携手家长和社会各界,不断拓宽绿色美育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