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真游戏 实观察 读懂幼儿游戏

夏应霞        编辑:夏应霞        2019-11-29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本报记者 向颖 吴宇婷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张纸、一根橡皮筋、几块积木、几颗彩珠,甚至没有任何东西,幼儿都可以做游戏,无须大人刻意设计,完全是自发、自主的。相反,有时给幼儿一大堆玩具,教他们应该怎样玩,他们反而不会游戏了。

幼儿园是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培养人就涉及培养目标以及培养途径和方法,涉及到教学,虽然与幼儿游戏并不对立,但其中的度不好把握。一些幼儿园教师,为游戏制定目标,让幼儿按照规矩去“游戏”;为幼儿制作大人意想中的“优质”玩具,让幼儿根据设计去“游戏”;评判幼儿在游戏中的对与错,让幼儿根据要求去“游戏”,妨碍了幼儿的游戏行为。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一涉及游戏,问题就变得十分复杂,“游戏”不仅对幼儿而言增加了难度,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如何观察,怎样给幼儿提供正确的帮助,才不会剥夺他们探索与学习的权利?


干预与引导

玩与教之间,老师如何“闭上嘴,放开手”?

从教育的视角看,只是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远远不够,换言之,只是在意幼儿的游戏,而不在意教师的教学,这不是起码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研究员周丛笑认为,任凭幼儿自然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会停留在较低的状态,只有教学,特别是把握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幼儿在更高水平上得到发展。

对一线教师而言,“教中有玩”是以教师为主的活动,教师尚能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玩中有教”则是以幼儿为主的活动,这类活动中包含太多教师无法把握的因素,例如,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在游戏中给予指导,就一定会涉及“为什么指导”“指导什么”以及“如何指导”等问题,“教得太多,会伤害幼儿;教得太少,光有开花没有结果。不能与幼儿有效互动,就无法理解并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周丛笑感慨,然而,何为太多,何为太少,很多老师并不清楚,也不愿意去思考。

她曾在幼儿园见到这样一幕,一个幼儿拿起收纳盒里的小珠子认真地穿着,还时不时在收纳盒里翻找,这时,不远处观察他操作的一位老师走过来,说:“珠子怎么乱穿呢?你可以把同一颜色的珠子穿一起,或者把同样形状的珠子穿在一起。”然后,一边说,一边示范。“一些教师虽有观察意识,能积极关注幼儿的游戏,并及时给予游戏指导,但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没有使用适宜的方法,教师就很难读懂幼儿的心。这位老师的观察目的单纯是为了判断幼儿的游戏操作是否与自己预设的玩法一致,甚至随意打断幼儿的游戏,这正是专业观察判断能力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缺乏的表现。”周丛笑说。

这样的“引导”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发生频率更高。碍于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和幼儿玩游戏的不可控性,教师、家长引导幼儿进行户外游戏时,容易干预幼儿的游戏行为,缩小游戏边界,或干脆取消户外游戏。山东女子学院教授董旭花认为,这些引导有些矫枉过正。

她播放了这样一则视频:一个孩子蜷缩进一个破旧的行李箱,其他三四个孩子努力将行李箱合上,还有孩子直接坐在箱子上,非常危险。“即使箱子里的孩子挣扎、叫喊,其他孩子也会误以为好玩,如果老师不及时阻止,容易酿成大祸。”董旭花说,安全事故是组织户外活动时最担忧的部分,教师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及时干预。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儿童是什么样的人作为出发点。一线教师应唤醒自身的观察意识,通过观察去了解和认识幼儿,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去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合的教育。”董旭花认为,只有了解和认识幼儿,懂得幼儿“为什么游戏”“游戏了什么”以及“如何游戏”,才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幼儿的游戏。


观察与识别

从看见到看懂,老师如何“睁开眼,打开耳朵”?

“我们对孩子的很多担忧是基于自己的认知,但只要老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董旭花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在户外练习搭木板,她刚将一块长条木板斜搭到台阶上时,另一个女孩冲过来,顺势要从木板上滑下来。“不行!”搭木板的女孩立即摆手,阻止小伙伴。接着,她继续挑选结实的木板,完成自己的“小滑梯”,每次搭木板,她都会仔细地将每块木板对齐,再用手拍一拍,看是否牢固。

董旭花认为,老师不能用想当然的担心去束缚孩子的自主发展,也不能过度放手,让孩子的一些冒险行为变成危险行为。“老师要观察孩子的游戏、探究行为,也要倾听孩子的语言表达,了解行为背后的缘由,思考行为背后的规律、本质、特点。”

解读幼儿的游戏,必须基于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周丛笑认为,所谓观察,应该有目的、有意义地“看”与“思”,通过观察,在学与教之间架设桥梁,让课程更适合幼儿。“一个不太乐观的事实是,教师每天都在看,但想得少,甚至不想不思。很多教师处于一种司空见惯的状态。这称不上观察。”周丛笑认为,缺乏专业的观察品质,已成为当下学前教育的核心问题。

要提高教师的观察意识,教师要弄清为什么观察、有哪些观察方法、如何根据观察目的和内容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等问题。观察应该看什么?周丛笑给出具体建议:“看”“思”每日活动中幼儿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显活动,既包括集体教学、区域游戏、户外活动等不同类型活动中的,也包括幼儿个体、小组或集体形式下的。在日常情境中,全方位地观看幼儿的动作、语言、表情、神态、作品、与环境及材料的互动等。

以区域活动为例,通过观察幼儿经常选择哪些区域和活动材料,经常从事什么活动,兴趣持续的时间,了解他的活动兴趣;通过观察幼儿选择游戏、材料时的目的性,幼儿的基本活动能力、活动方式、操作结果,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幼儿对游戏的选择以及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幼儿的个性心理;观察幼儿对各类游戏规则的了解和自觉遵守情况,了解他们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一些教师之所以无法聚焦观察的核心信息,没有正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有关幼儿发展的理论。教师可以从具体的观察案例入手,通过查阅相关理论知识、向专家请教等方式,在不断练习中,让自身的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周丛笑说。

董旭花提醒老师们,观察不等于介入或替代。教师应主动在幼儿的平常中看见并努力读懂他们正在经历的一切,并由此找到支持、推动、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


记录与分析

“客观描述,精准解读”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

“今天晨会时西西(化名)表现很差,不注意听讲,从头到尾坐不住,还总挑逗旁边的小朋友,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坐在我腿上。”这是一位老师的观察记录,周丛笑拿它当反面教材:典型的解释性、判断性观察记录。有些词不是客观描述性的,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她表示,做记录时,工具要便利,内容要全面,方法要恰当,撰写要及时、客观、有效。“客观很难做到,老师应只记录,不给主观评价和结论。”

周丛笑认为,教师在游戏观察识别中的不足,如点到即止、主观经验以及笼统模糊的分析与识别,反映的是他们观察识别儿童游戏的水平和能力不足。教师可以借助于一份翔实、科学的游戏观察工具表,记录孩子在区域中的活动轨迹,描述其具体动作和表现,以及活动持续的时间,避免使用主观词汇。

那么,就这一次的观察,怎样记录才客观呢?周丛笑给出的答案是:“西西在晨会时间上下跳动,一次只能坐稳大概一分钟,然后就又跳起来、站起来或者走开。坐着时,他拍打旁边的孩子,并与他讲话。我坐到西西旁边,问他是否愿意坐在我腿上,他同意了。他靠着我,边吸吮大拇指边听完我讲故事,大约5分钟。”

一些教师认为,观察幼儿就是为了了解、评价他们的兴趣、特点和发展,因而采取夹叙夹议的记录方式,但周丛笑认为,客观的观察记录与观察者对幼儿行为表现的解读以及教育策略一定要分开。描述儿童在活动及游戏中的行动比判断性的词句所提供的信息更丰富。有效的记录,需要教师区别“实际看到与听到的行为”及“自己的意见与对这些行为的解读”。

她提醒老师们,综合多次记录结果对孩子进行评价时,应多一些专业思考。比如,在游戏中,这个孩子的行为是模仿,还是创造;是简单重复,还是懂得变通;是独立选择,还是盲从别人;是随意摆弄,还是有意探索,等等。

“读懂幼儿的行为动机,前提是不打扰幼儿。观察、记录时,要在意幼儿的感觉,注意观察者个人对观察的影响,做到不打扰、不干扰幼儿的游戏行为,不让幼儿有被审视的感觉。”周丛笑说。

董旭花表示,幼儿园要提供宽松的环境为教师的观察做支撑。不应以幼儿发展水平来评判教师的工作质量,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教师注重过程性观察与评价,在观察、评价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教师的观察意识,进而帮助幼儿成长与发展。

解读更需要专业智慧。周丛笑认为,需要教师懂得幼儿群体和个体的已有经验、发展速度、即时感受、当下需要、兴趣爱好、学习品质、发展的起点与挑战点。既要借助相应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同时,又要超越相关理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表现。


支持与推动

“适宜的距离”生成恰当的教育

在董旭花看来,观察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活化”儿童的形象,破除标签化。在观察中,看到孩子在自主活动中的真正兴趣和能力。

她用视频记录下一个女孩在户外游戏中解决难题的过程:女孩将一个圆桶竖起来,桶几乎和她的肩膀一样高。她爬上旁边的人字梯,跳进桶里,结果发现,自己出不来了。另一个小伙伴立即搬来斜梯子帮忙,她将梯子搭在桶外,尝试了几次也没有成功。这时,被困在桶内的女孩灵机一动,将斜梯子搬进桶里,成功从桶里爬出来了。

董旭花认为,幼儿有无穷的潜力,只要教师提供开放的环境、丰富的材料,幼儿就可以借助这些东西,开展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学习,而是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她说,通过观察,老师能够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特点,看到幼儿的各项品质与能力,给予幼儿恰当的指导策略,为幼儿的成长“搭梯子”。

周丛笑提倡通过“重温”的方式,考察和反思此前的教育经验。教师可以与当事幼儿或多个幼儿一起,通过观看录像等方式,重现活动情景,并与幼儿一起讨论。可以用一些短句询问幼儿,如“怎么了?”“在干嘛?”“怎么想的?”了解幼儿当时的思维轨迹,聆听当事人和其他孩子对此情景和事件的不同想法,以便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应经常追问自己,我们在幼儿的游戏行为中观察到了什么?我们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意图了吗?我们捕捉到幼儿意图背后的兴趣和需要了吗?我们应该支持、跟进和推动什么?”周丛笑说。

周丛笑认为,“经历”是儿童真成长的关键。当幼儿自主游戏、独立学习时,老师和家长应立于他们“背后”,当他们有需要时,及时提供支持与帮助。比如情感态度上的激励、适宜性的工具与材料、商讨式的建议与提示。同时,给幼儿提供可以真正自主的时间、空间和环境,支持幼儿体验、经历一切有意义的生活。“教师在日常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中,看见并解读幼儿的兴趣倾向、发展水平以及当下可能的需要,这些要素是适宜支持的基础、前提和依据。”


编辑/一审:夏应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