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嗨,女孩,我告诉你该怎么做丨记阆中市狮子中心校副校长李晓琴

夏应霞        编辑:周睿        2019-11-25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教师风采

■本报记者 夏应霞

在中国历史上,男性一直在教育里占据主体地位,女性接受普及教育的历史不过百年。女生教育、女性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里的女性教育,一直存在缺失。如今,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很多家长远离孩子,去城市打工,又给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增加了一些安全上的隐患和教育上的空白。

“作为一个女孩,应该知道什么事?”“优秀女孩是怎样的?”“如何成为一名幸福的女孩?”……谁来和农村的女孩子谈论、探讨这些问题?近日,在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心学校,记者见到了《嗨,女孩》这本书,以及作者——阆中市狮子中心校副校长李晓琴。这位在农村从教22年的女教师为乡村的女孩们写了一本女生指南,对农村的女性教育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

1.jpg

狮子中心校是一所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距阆中市城区70公里,与广元的苍溪、巴中的恩阳相邻,这里山高路远,教职工27名,学生两百余人,90%都是留守学生,大部分住校。

1997年从阆中师范学校毕业后,李晓琴一直在狮子中心校任教。历任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校长,做教师、教育管理22年的经历,使她对留守学生、特别是女生的教育深有感触。她爱好写作、热爱教育,为留守学生写了大量的文章,然后,这些感触和文章集成了一本书——《嗨,女孩》,成为了南充市第一本女生教育指导读物。

2.jpg

留守女生群体——

谁来告诉她们该怎么办?

谈起写《嗨,女孩》的缘起,李晓琴讲了一名幼儿老师给她说的一件事。这个幼儿教师问一个小女孩:“你妈妈叫什么名字?”女孩回答:“我妈妈叫相片。”这女孩从来没有见过妈妈,她的妈妈一直在外打工。听了这件事,李晓琴心里很酸。

大约10年前,学校开始给留守孩子过集体生日。每当生日歌响起,很多孩子就会当场哭起来。因为在家里,从来没有人给这些孩子唱过“生日快乐”。“当时,我们这些老师哭得更厉害,觉得这些留守孩子太可怜了。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李晓琴说。

另一件事情对李晓琴的触动更深刻。几年前,她和学生聊天、谈心,发现大家都知道有个女孩被骑摩托车接送她的邻居大叔“侵犯”。“事情大概发生在六年级,没有妈妈在身边,没有人告诉这个女孩该怎么做。”听到这样的事,李晓琴又震惊又难过,作为教师也不知道怎样去处理才恰当。

李晓琴班上有个女生,总是穿着比较暴露,爱穿与年龄完全不相称的低胸的衣服。“班主任质疑她,学校领导教育她,仍然我行我素。”当得知这个女孩的母亲不在家后,李晓琴找到她谈话,告诉女孩子衣着要得体,“今天我不是作为一个老师来教育你,我是代替你的妈妈,来教自己的女儿,该如何穿衣。……”听完一番话,这个女孩当场就哭起来了。

“这些女孩子就是缺爱、缺引导。当时,我就告诉庞晓伟校长,我想写一本女生教材,告诉女孩子,女生应该怎么自我保护、怎么穿着打扮,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告诉她们。”李晓琴的这一想法当即得到了庞晓伟的赞同。

按照校本教材的标准,庞晓伟和李晓琴将章节设计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使用这本书时,可以随时停下来提问,让大家参与讨论。

重视女生教育——

对女孩的教育,至少影响两代人

李晓琴还看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些留守孩子的家庭多数比较贫困,很容易为物质所诱惑。在面对社会上一些五彩斑斓的物质诱惑的时候,靠女生自身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越贫困,越容易被诱惑。比如,有些男孩子家里稍微有点钱,可能会吸引她们早点谈恋爱、嫁人,选择一种相对容易的生活。”李晓琴说。在农村社会结构逐渐变化的时代,留守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多,比如单亲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一方离开、父母生二胎,面对这些新问题,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办,也没有人教他们怎样进行心理上的调适。

2016年初,有一位来校捐赠的爱心人士给李晓琴讲:“你们要重视女童的教育啊,因为她长大了,会是一个母亲。对她们的教育,至少要影响两代人。”这段话让李晓琴想了很多。

“是的,女孩子将来是要做母亲的啊!一个母亲的素质决定家庭的走向,母亲的素质不高,决定她后代的素质。”李晓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那些伟大的名字,总是和伟大母亲紧密相连。孟子和他择邻而处的母亲,岳飞和他刺字励志的母亲,范仲淹和他含辛茹苦的母亲……我们的女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修养,有着怎样的见地和眼界,怀着怎样的情怀和志向呢?她们今后能不能做一个高素质的母亲呢?”

郑重地告诉她们——

读书是女孩去看世界的路

“作为教育者,深感责任重大,难免战战兢兢。我心头那个隐秘的念头,如雨后春笋,疯长起来。”2017年秋天,李晓琴以自己丰富的教育素材和经验开始码字写作,一本写给狮子中心校5-9年级女生的教材开始了它“小心翼翼”的诞生过程。

第一章《那些作为女孩应该知道的事》,李晓琴让女生建立起对自己性别的强烈认同。她在《生为女孩,是一种幸运》一节中,专门编选了周国平评论女性的特质和价值的文章,告诉女生:“我们生为女孩,是命运的选择,也是上天的眷顾。”

这一章还介绍了女生的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在心理现象里,李晓琴解答了“我变得多愁善感了”“我看不惯的人越来越多了”“我觉得自己很孤独”“我的情绪很不稳定,总是想发火”等等问题。

特别重要的一节是“女孩如何自我保护”。李晓琴郑重地写道:“老师要谈的问题是严肃而重大的,希望每个女孩都能认真阅读,并且铭记于心:女孩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侵犯。”

“什么样的行为是我们需要防范和拒绝的呢?老师要告诉你们的是:一切会让你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身体接触,都属于一种侵犯,不管对方是你熟悉亲近的人,还是陌生人,都不可以。这个时候,你们要勇敢而坚决地对这种行为说‘不’!”

在书里,李晓琴还精心挑选了4位优秀的女性作为楷模,她介绍了林徽因、奥黛丽·赫本、居里夫人、撒切尔夫人的事迹,这4位女性来自古今中外,在各个领域有建树。“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女生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定在长得漂亮、嫁个好人。让她们看到榜样,看到女性的世界多么精彩。”

在第二章《优秀女孩必修课》中,李晓琴写了优秀女孩需要努力的4个方面:自立,做一棵扎根地底的树;读书,让你成为更加出色的自己;梦想,让你成为一个闪闪发亮的女孩;坚持,让一切成为可能。

“农村家庭教育给女生的局限之一就是,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嫁个好人家就可以了。很少人告诉女孩子要自立、自强,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李晓琴告诉记者,在农村,家庭贫困的女生“长得乖”是件很危险的事。在社会中,她们容易遇到有些家庭富裕的男生,谈恋爱,初三毕业后就走上社会。十多年前,李晓琴班上一个女生长得很漂亮,初三时,常常有个男人骑摩托车接送她,毕业后,她没有继续读书。直到最近,李晓琴精准扶贫的对象恰恰是这个女孩的母亲,李晓琴才得知,这个女孩后来生活得很不如意,婚姻、经济状况都出现了问题。

“亲爱的女孩,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呢?”李晓琴在书里娓娓道来,她继续抛出了问题:女孩只要漂亮就可以了吗?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不用好好读书么?女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最后,她说,亲爱的女孩,“不要抱怨读书苦、读书累,因为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3.jpg

为女孩“熬鸡汤”——

“诸君见我,三生有幸”

“我一直在为女孩子‘熬鸡汤’。”李晓琴做的大量工作,就是给女生做“心理建设和心理辅导”,“并不是我说的话特别正确,我只是担心,除了我,没有人告诉她们这些道理。”

幸福,是李晓琴在书里着墨最多的地方,她把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告诉了女生。李晓琴说,她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幸福住在山那边》,“人们总是会羡慕自己没有得到的生活,或者无法拥有的东西,反而忘了自己的幸运所在,南辕北辙地寻找幸福。”李晓琴告诉学生:“其实,我们都可以是幸福的孩子,只是缺少了一颗聪明的、能抓住幸福的心。”

狮子中心校的老师一直努力做让留守学生“有幸福感”的事情。在另一本《电影课程教案》上,李晓琴和同事一起为农村孩子打开了一扇扇看世界的窗,《阿甘正传》《放牛班的春天》,还有“开讲啦”“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优秀的电视节目。每两周,全校学生都会聚集在礼堂里,听老师们一起分享好看的电影、有教育价值的电视节目,师生一起流泪、一起欢笑。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节课。

每年元旦,狮子中心校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篝火晚会。老师们会给学生发苹果,大家一起在篝火旁唱歌、跨年。春天到了,老师和同学们会一起去户外踏青、野炊,还会邀请家长一起参加。

李晓琴说:“这样的陪伴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非常重要。”曾经有一个孩子在周记中写自己的故事:父母感情不和,母亲离家,手机可以视频后,他才第一次看到妈妈。

农村留守学生还面临着价值观缺乏指引的问题。“孩子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爷爷奶奶见识短浅、方式粗暴,如果一方离婚,有的爷爷奶奶会教孩子‘恨’离家的父母。传递的不是‘爱’而是‘恨’的情绪。”李晓琴说,“没人告诉他们道理。如果有人对他们说出这种话来,对他们的心理是一种安慰。”

在偏远的狮子中心校,李晓琴已经坚守了22年,作为一个有写作功底的人,她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这里。留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班路上,山高水长。早上起来,学校水管断裂,无法洗脸刷牙。到学校路口,路边继续沉陷……各种不快。倒是校门口遇见位大娘,殷切地喊我,为表尊重,称呼换了两三次,反复感谢我教她的孙儿,邀请我去她家耍,略感安慰。”这是今年秋季刚开学时,李晓琴发在自己 QQ空间里的一段话。

“农村的孩子是缺‘爱’,而不是过于宠爱了。尤其是寄宿制学生,从周一到周五,没有父母的陪伴,只有老师。作为乡村教师是了不起的,我们肩负着很大的责任。”

“说到不进城的原因,我觉得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这样的老师,而城市里并不缺我这样的老师。”

读师范时,李晓琴的文选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说:“我遇诸君,十分高兴;诸君见我,三生有幸。”20多年的教学生涯过去了,这句话成了她的终极教育目标和人生理想。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