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脾气暴躁的爸妈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2017-11-13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爸爸去哪儿》已经迎来第五季了,在这个节目中我们见证了很多明星萌娃的成长,他们就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在镜头前展示他们单纯可爱的一面。孩子们的举动让我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感动驻足,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适合的。
 
在这一季里,最抢眼的cp当属霸道火爆的山鸡哥+乖巧暖萌的奶娃组合,陈小春不再是那个冷冽霸道的山鸡哥,他化身成为了一位总是犯错的新手父亲,在跌跌撞撞中体会带娃的艰辛,这种反差萌反而颠覆了大家之前对他的印象。
 
连他的妻子应采儿都忍不住在微博中吐槽:不是陈小春带孩子成长,而是孩子教陈小春怎么当一个合格的父亲。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节目中,很多陈小春和孩子相处的片段都值得我们拿来讨论,比如有一个情节:村长正在讲后面的游戏规则,小孩子拿着高音喇叭手舞足蹈,陈小春声色俱厉地教育Jasper不要在别人讲话的时候大声吵闹,然而Jasper并不理会,于是他火冒三丈地带孩子离开现场并大声呵斥让孩子快点走。
        
可怜巴巴地Jasper意识到爸爸生气了,然而他的反应让人出乎意料,他先是理智的问爸爸:Whats wrong with you?”继而拿起喇叭平声静气地继续询问:“Can you stop angry now?”
连续说了很多遍,陈小春瞬间意识到自己好像做的太过分了,马上给儿子道歉:“对不起”。晚上回到住所,他再次和儿子反思自己的过错并郑重道歉,正是这种无障碍的平等沟通方式才令他们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面对爸爸无来由的火气,别的小朋友可能会大哭起来或者马上照做,然而Jasper能够察觉爸爸的异样并主动化解尴尬,询问爸爸生气缘由,情商可谓是极高的。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Jasper一样懂事有礼貌,然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Jasper在事情处理方面表现出来的冷静和理智一定也是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
 
在早前的采访中,应采儿也表示,平时孩子和爸爸相处的时间较少,这次他们能来参加活动,也是为了增进父子俩的感情,但是平时在家陈小春是不会随便给孩子发脾气的,大部分情况下,陈小春和孩子更像平等的朋友一样相处。
 
可能是为了节目效果,真人秀刻意放大了孩子与父亲之间的矛盾。但是毫无疑问,小孩子处理的很好,陈小春的表现同样值得肯定,主动道歉并且反思自己的过错,最终和儿子达成和解,相信这就是他们一家的相处之道。

不吝啬在生活中说出爱
 
在节目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陈小春和孩子互相说“我爱你”,这在一般的家庭中似乎不太常见,人们总是习惯认为父亲的爱应该像大山一样深沉,但是陈小春一家,时常会把爱对方挂在嘴边,爸爸说:“I love you。”孩子就答:“I love you forever。”
 
很多父亲会觉得这样没必要和难为情,殊不知直接的情感输出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内心很敏感,他需要父母的肯定和支持。
 
在最近一期的节目预告中,Jasper被问“你怕不怕爸爸变老?”Jasper带着哭腔地回答:“不要!我不要爸爸变老。”此时坐在旁边听儿子回答的陈小春,动容地流下了眼泪并且对孩子说:“我爱你。”暖心的Jasper赶紧帮他擦干眼泪问道:“what's wrong(爸爸怎么了)?”陈小春把儿子抱在怀里,画面相当感人。
 
听到孩子这么说,父母应该都会被孩子天真的话语所感动。孩子是爱着父母的,他不会因为你发脾气吼了他就不再爱你,因为他得到的爱太多了,以至于他已经忘记了一时的不开心。
 
在节目后的采访中,陈小春表示:“我真的很幸福,他是属于我们陈家的小天使,我爱他。我们没有白来这个节目,没有白跟他来冒险,这一刻我觉得值了。”
 
众所周知,陈小春和应采儿都是性格比较火爆的人,但是他们的爱是显而易见的,是浓烈炽热的,所以Jasper才会淡定面对爸爸的坏脾气。
 
不做被情绪支配的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常常会将自己生活琐事中积攒的怒火发泄到孩子身上,并且以为孩子根本不懂事,事实上孩子有时候根本不知道父母为什么发火,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
 
情急之下的父母,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害怕而大声哭泣又或者委屈地屈服于家长的权威,然而这样毫无理由的发泄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孩子会认为在父母面前是没法讲道理的。
 
所以要想不做一个情绪化的父母,那就应该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绪,即便是没有控制好脾气,在事后也应该及时向孩子道歉,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尊重,让孩子敢于指出父母的错误,同时在能够平等对话的时候,父母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大家共同分析,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意见并改正错误。
 
家长应该明白,孩子有时候故意捣蛋,其实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关心安慰和爱抚。所以有时候不要故意放大孩子的行为,并归结到孩子不懂事的问题上。
 
尊重孩子的感受并不是溺爱,只是寻求一种平等的交流沟通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充满爱的家庭关系。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