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从学科理念出发的评课议课 ——以《品德与生活(社会)》为例

        2017-11-01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作者:周静    单位:四川省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根据学科理念,把握学科特点,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课堂结构,以及师生关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评议,这样才会切中要领,引发思考,对于提高评课的效果,激发教师的反思,拓宽反馈和教学评价的渠道,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大有益处。同时,根据学科理念,基于学科教育特点的评课议课,也更能提高教师间的互动交流质量,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社会)   学科理念   学科特点   评课议课

 

 开展评课议课活动,是学校教学研讨最常见的方式之一,也是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通常,我们会共同探讨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体现在哪里,失败在什么地方等展开评议。然而,在很多的评课议课场合,也许是评课者碍于面子,不愿说真话,便隔靴搔痒,不切要领,说几句客套话套话;也或者是评课者确实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来评课、议课,除了说些无关痛痒的话,便无话可说。如何调动执教者和观课者积极参与,实现交流、互动式的评课、议课,有效地促进教师反思、提升?我想,我们更多地应该根据学科理念,把握学科特点,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课堂结构,以及师生关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评议,这样才会切中要领,引发思考,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每门课程都有其基本的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有学科教育的特点,从这些出发开展评课议课,能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深刻理解课程,不纠缠琐碎、细节,跳出课堂看课堂。下面,以《品德与生活(社会)》为例,谈谈如何从学科理念出发,进行有效的评课议课活动。

一、从教学目标的把握与落实展开评课议课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教师都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而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目标的把握,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改变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目标的倾向。《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学生的情感体验是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而学生生活的世界是综合的,他们的生活本身也是综合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它呈现了小学多门学科所承载的价值,但绝不是这些学科内容、性质、功能的简单叠加。它以儿童发展为本,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营造了一种符合小学阶段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形态,它最终将有助于促进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阅历的统整、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统整。

 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就是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并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不明确,片面追求形式,课堂“热热闹闹”,教学目标却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现象。准确把握课堂目标表现在教师能否用简明的、生活化的语言说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如《播种真有趣》,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目标:1.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2.懂得花草是人类的好朋友;3.初步学会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及所需要的基本条件;4.学习种植的基本方法,学会栽培常见花卉的简单技能。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混淆,如“培养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的品质”、“培养学生观察整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爱护植物的情感”等等,这些是课程目标,缺少具体教学活动的载体而显得空洞,因而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课堂教学目标需要有具体的活动支撑,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表现在学生是否积极地、忘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尤其表现在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具体到课堂中,就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观点的碰撞、思维的火花、情感的交流。这些都可以作为评课议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定位侧重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的过程。

二、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结构出发展开评课议课

根据学科理念,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结构出发评课议课,也可以提高评课议课有效性。如:为了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哪几个教学活动?分几个步骤、环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每个儿童都在其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他们年龄基本适应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构建,然后继续予以教育和引导。因此,不能把教学内容当成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讲解和灌输,应该从学生呢个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内容建立起联系来。学生面对学习主题时,感到他们所学的内容正式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生成进一步去探究生活的热情和愿望,树立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老师在执教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公共生活讲道德》的第一个活动主题《无声的朋友》的过程中的活动环节:

认识身边的“朋友”

 1、名言导入 :

    出示西塞罗的名言“朋友,可以把快乐加倍,把悲伤减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朋友给我们哪些帮助?

    师小结并指出:生活还有一类朋友,它们不能与我们交流,却一直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使我们人类——无声的朋友。(板书:无声的朋友) 

    2、认识“朋友”

1)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设施,请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PPT:校园里的电子阅读机、小区里的滑梯、街上的公用自行车、动力配电箱、公园里的健身器材

2)总结这些朋友的共同特点——“供大家使用、为大家提供方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板书:朋友);简要介绍“公用设施”并板书。

3)请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公用设施(范围包括:校园、小区、街道、公园等)

3、师小结:公用设施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那儿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同时肯定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感受“朋友”的作用

1.公用设施无处不在,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可方便了不少。用一段视频材料,引导学生体会公用设施为我们提供的方便。

2.请学生结合课前的调查,分小组交流公用设施在生活中的提供的方便。

3.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小组调查的情况。

4.教师用一组公用设施为人们服务的图片配上诗样的语言进行小结:有了这些公用设施,我们的生活真方便。(板书:方便)

 了解“朋友”的现状

    我们每天都享受着公用设施提供的方便,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些朋友呢?

   1.请学生结合自己课前的公用设施使用现状调查表,在全班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

2.结合刚才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感受“伤害了这些生活中无声的朋友,最终受伤害的其实是我们的健康生活,是我们自己!”

3.补充两则材料让学生知道:破坏公用设施造成严重后果和巨大损失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材料一、破坏电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材料二、偷盗窨井盖,造成人员伤亡。)

4.请学生谈自己看了材料以后的感受。(两则材料的补充,触目惊心的数字和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伤害身边的无声朋友,就是伤害我们自己”的道理。)

关爱“朋友”在行动

    同学们,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公用设施带来的种种方便,又深刻地认识到伤害这些设施后给我们带来的不便和重大危害,那么我们能为这些无声 的朋友做些什么呢?

1.请学生结合自己课前的思考和刚才的学习感受,写写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汇报;

3.教师总结孩子们的金点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给学校、居委会以及市有关部门反映,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的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评议:如品德的培养要回归生活,课堂中哪些地方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哪些地方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成长中的哪些烦恼?还比如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课堂中老师设计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目标是否明确有效?学生参与活动的状况如何?

三、从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出发展开评课议课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见解何止是,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成为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下面我们来看一年级上册《我是家里的开心果》教学片断: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过渡:要做家里的开心果,除了表达爱,还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家人少操心。这是爸爸妈妈最开心的事。

   2.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孩子)如果我们能做到——(出示课件:师生齐读)衣服自己穿,手脸自己洗,鞋带学着系,书包会整理,懂事的孩子能自理。

   3.儿歌中的事情你都会做吗?下面我们就来比赛验证一下,看看谁是生活小能手。(组织叠衣服比赛)

比赛规则:

1)所有同学起立,把外衣脱下,平铺在桌上,然后 ,老师给同学20秒的时间比赛,比赛结束,衣服叠得又快又好的孩子,颁发“生活小能手”奖牌。

   2)采访:你是怎么学会这些本领的?刚开始有没有做不好的时候?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3)比赛穿衣服。看哪些同学的自理能力强。

4.小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事的孩子能自理,也是做家里的开心果的小秘决。(板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评议: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有没有为学生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有没有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没有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有没有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是否起到了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教师是否参与活动,与学生分享经验并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认真倾听?是否能做到向学生学习等等

四、从课程资源的开发展开评议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并不仅限于教材。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综合型发展的综合基础课程,而社会生活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教科书中的内容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因此要真正实现这门课程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闲逛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主要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小本或乡土教材,以及有关的图书资源、音像资料、互联网资源等。无形的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素养、知识储备和专业功底,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校风、班风、学风等,还有社会资源,包括家长、社会上有关人士、社会的教育设施,自然与人文景观等。可以说《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同事,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所在学校的各种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又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生活能力。

正因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这些特点,可以展开这样的讨论:教师的教学有没有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有没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生活广泛接触?教师是否积极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更多的社会实践中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收获,提高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从学科理念出发,对于提高评课的效果,激发教师的反思,拓宽反馈和教学评价的渠道,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大有益处。同时,根据学科理念,基于学科教育特点的评课议课,也更能提高教师间的互动交流质量,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

2.吴维屏  张振芝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  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8

3.张茂聪 史德志  张新颜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专业能力必修》 西南师范大学   20129

4.陆晔  《有效评课——观课议课的研究与实施》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4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