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2017-11-01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作者:任天军  单位:四川省甘洛中学校


【摘要】美育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教师应潜心研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努力创设审美环境,多方面、多渠道地把美育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美感 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借助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的文学作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创造美,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一、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感受。一首乐曲,有人如痴如醉,有人却索然无味;一幅绘画,有人觉得意趣横生,有人却感到杂乱无章。这是因人们审美素养高低不同。可见,美育是促进个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对学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

作为审美的中介,教师除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还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用美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1
、美的语言

教师要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道理、谈心疏导,排疑解惑,就应当运用富于强烈艺术美和诗意美的教学语言。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情感性和知识性完美统一。如《一段最古的长城》教学中,让学生寻找能表达作者对故乡、对古文化的情感的句子,再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把古城与自己的生活、灵魂融合在一起的,以此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学语言要绘声绘色、抑扬顿挫,通过朗读、描述、点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如教学《故乡》讲析闰土的形象,讲师可用丰富的情感,诗样的语言,给学生勾画出十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两幅神异的图画,去领略闰土“变”的巨大和深刻。另外,教学语言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控制节奏,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节奏美感。

2、美的体态

教学离不开体态语言。它主要包括手势、表情、目光、服饰等,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能强化有声语言的形象,使描述更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能使课堂更富感染力,学生也能比较愉快地接受信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3、美的板书

美的板书是精要的文字和简明线条的结合,能充分挖掘、浓缩课文的内容美、结构美和语言美等多种美的因素,提示、诱导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的情趣,并萌发美的创造意识。如教学《爱莲说》,主要内容是莲花模样,直观、生动,再配以彩色粉笔的利用和教师的讲解,把视觉美和听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文讲解如看画展、观名胜、赏风景,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领略了文章主旨。

三、把审美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1、充分发挥教材的美育作用

学生要想提高语文水平,要想在语文学习中真切地感受美、获得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冲动,那就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个审美对象。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显示了其独特的语言美、形象美和结构美:首先,其文学语言或凝练或形象、或优雅或豪迈、或直率或含蓄、或讽刺或幽默,声情并茂,变化万千,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品味好词美句,不但能深入其生动画面,还能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感知美、热爱美;其次,教材包含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精神品格,使学生在或默读、或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熏陶,获得审美愉悦;同时,教材文章一般短小精悍、结构精巧,而散文诗歌美在或深沉或悲愤或激昂或婉伤的情感意境,议论文结构或递进或并列,说明文或逻辑或时间或空间的说明顺序,这都表明它们构思的精巧完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训练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极有帮助;再者,教材文章多具美的意境,如《岳阳楼记》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我与地坛》中母子情深的社会亲情美等,都能调动审美情趣,让阅读者获得审美享受。

2、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

1)加强朗读,诱发美感。读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产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美感积累多了,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三步,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评价作品,即通过教材中许多名篇佳作的反复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体会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而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感教育。如《春》中,轻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通过不经意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感受春天生机盎然的气息。

2)设置情境,激发情感。语文学科美育一般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如赏析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边欣赏油画《父亲》,边听父爱歌曲《父亲》,从油画中父亲的深深皱纹中,从歌手充满感伤的歌声中,感知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从“背影”表象,体味依恋怜爱之情。 

3)创设氛围,开发美途。教师应引导学生“口到、眼到、心到”,尤其诗歌朗读要进入情境。如指导欣赏课文插图,听课文录音带,看与课文相配套的录像,使用多媒体课件,师生表演等。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辅以北国雪景的画面,使学生能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豪迈胸襟。

4)参加实践,训练美育。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就应该引导学生多实践,去表现美、创造美。如加强口语交际,多进行写作训练,多参与校外的艺术馆、博物馆,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等,及文学社、读书会、演讲团、课本剧演出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游览等,增强情感体验,开拓视野,获得尽量多的审美愉悦,共享创造美的乐趣。

四、激发学生审美教育的能动性

作为审美的主体,教师应着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情绪稳定,产生学习的审美体验。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拳打”情节,作者描绘得活灵活现,随着打的部位的不同,运用了不同的比喻,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从嗅觉、视觉、听觉及运动感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积极参与,在充分调动联想能力的同时,利用心理功能重建感性的形象,连接情感之线,身心得到极大快乐和满足,获得精神的享受。

总之,只有做到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创新精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美育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4、《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