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与诗词同行 滋养心灵——小学高段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7-11-01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作者:谭忠蓉  单位: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摘要】与诗词同行,滋养心灵,是我们研究小专题《小学高段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深刻体会。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探寻出了古诗词鉴赏的五个策略,提高了学生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灵魂,也让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学生身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滋养    鉴赏     策略   运用  


前言

与诗词同行,能滋养心灵。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身患重病的普通农妇白茹云爱好诗词,爱读《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她以第一名的成绩冲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百人团。她说:“诗词让我学习到不少人生道理,背诗成为我生活中的乐趣和精神寄托。”

一个小学文化的普通农妇通过背诵诗词,读诗词鉴赏,创作诗词都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相信,让诗词与学生同行,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滋养学生心灵。

 

研究动因

动因一: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到了小学的高段,学生对单调的背诵、理解古诗词意思缺乏兴趣,课堂上也总是活跃不起来。究其原因还是孩子们距离古诗词太远,没有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加上古诗词的语法与现代的又所不同,让学生学起来倍感压力与乏味。那如何来改变这一现象呢?得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着手。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古诗词鉴赏纳入平常的诗词教学中,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古诗词课程资源,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只有学生提高了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才能对古诗词的感兴趣,才有了学习古诗词的那种激情。

动因二:夯实基础、小初对接

五、六年级是小初衔接的重要学段,在小学高段培养古诗词鉴赏的能力,为学生在初中学习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可见,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了。锦江区特别重视小初知识的衔接教育,高段的语文老师积极主动地研究中学语文的大纲要求。锦江区高段的语文考试中,古诗词赏析的题增多,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与初中古诗词考试进行了较好的对接。所以,在小学高段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为学生在初中学习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动因三:诗词为乐、精神寄托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与诗词同行,能滋养他们的心灵。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诵读古诗词具体量的提出,和新版“部编版”教材优秀古诗文增幅达80%,目的在于加强古诗词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积累,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古诗词的绚烂浪漫、跌宕起伏影响青涩稚嫩的孩子们,激发其思想与诗词主题的共鸣,进而感化他们,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高段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两年的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探寻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细究背景、探寻主旨

1、知人论世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唐朝诗人张志和因事被贬,绝意仕途,所以他写的《渔歌子》具有文学的质朴、清新之气,还融合着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淡薄、澄洁的高远情怀。而且,张志和是词人、又是画家,所以,《渔歌子》诗中有画: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渔歌图,一个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陶醉其中的渔父的形象跃然纸上。所以,鉴赏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2、品味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词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楼的特征,也是这首诗着力刻画的核心内容,为全诗的着眼点即诗眼。本来就是高,百尺是描绘高,手可摘星辰是强调高,恐惊天上人是夸张高。在这首短诗中,无一不是在写。通过多侧面的描摹刻画,反复渲染,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就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二、析关键词句

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就是一些直接抒情或议论语句,把这些语句和诗题结合起来考查,就能准确地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

古诗词中也往往因为有了一些感情色彩浓厚、个性鲜明、含义深刻的词句,才成为古今文人吟诵的佳作。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体会,进入作品的意境。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人深厚的情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三、分析典故、体味意境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诗词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体味诗词的意境。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引用了历史人物刘裕的典故。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对刘裕,辛弃疾更为钦佩,“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突出了刘裕的英雄气概。金戈——指拿着的武器,铁马——指战马,金戈铁马——指驰骋疆场带兵作战。气吞万里——形容气势磅礴,能吞纳万里之广,敌人当然就不在话下了。“元嘉草草……”又引用了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故事,告诫南宋当权者应对北伐做好充分的准备。这首词用典较多,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和希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意蕴很深。

四、赏抒情方式  、析表现手法

首先看诗词中的情和景的结合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并茂),再看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诗中的比喻、你人、夸张、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运用),明确它们在表现主题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样就能把握诗词的写作特色,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又如: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反问4、.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拟人……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简单地运用、智慧地创造

1、仿作诗词

要真正学会鉴赏诗词,就要让他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大量的诵读中从作者、背景、诗意、诗情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在解读、鉴赏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诗词创作。学生在参加诗词鉴赏班会后,写下了“唐诗宋词都读遍,书香四溢声震天。生花妙笔纸上显,赤心一片天地间。”学生游览杜甫草堂后,写下了“诗圣故里寻踪迹,茅屋依在空寂寂。忧国忧民抒壮志,千古诗篇传后世。” 指导学生观察、揣摩诗词的格式、特征,并进行诗词创作的尝试。如学生写毕业留言就仿写了《如梦令》:“曾经笑声荡漾,如今各奔四方。童年已飞逝,时光如此匆忙。珍重,珍重,莫将彼此遗忘。”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开放性的诗词创作并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后适当修改,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2巧用诗词

熟读、理解了的诗词,别让它们关在学生脑中,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春游时来句绿遍山原白满川;来了新同学,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要让诗走进生活,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是,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老师还设计了多种诗词赏析题,学生鉴赏能力提高了,答题也游刃有余,正确率提高了57%。为初中的古诗词鉴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此,在简单应用中得到无穷乐趣,便可形成古诗词鉴赏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新课改下,激发学生积极阅读诗词的动机,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优美的境界,学会鉴赏诗歌的途径、方法,领略古诗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并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简单地运用、创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的灵魂,也让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学生身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