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刘廷富丨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

刘廷富        2020-06-02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

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

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 宣汉中学 刘廷富

先请看下面一则寓言故事:

一根纤细的火柴划着了,火苗欢舞着,异常兴奋。远处的风看见火柴纤弱的生命在顷刻间即将灰飞烟灭,感到十分惋惜,便疾速跑过去,一口气吹灭了燃烧的火苗,救了火柴。

熄灭的火柴被扔在地下。火柴抬头对着风说:“风婆婆,你怎么吹灭了我呀?”风回答说:“孩子,我是不忍心看着你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了啊。”火柴听后,叹息道:“唉,风婆婆,我短暂的生命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燃烧啊,可您却扼杀了我短暂生命中的闪光点……”

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我们看到,好心的风婆婆不忍心看着火柴短暂的生命完结,一口气吹灭了燃烧的火苗,哪知却无意中扼杀了火柴生命中的闪光点。在风婆婆看来,她是出于一番好心,一切都是为了火柴,一点私心杂念都没有。可就是这样一腔善良的愿望,却实实在在地毁了原本“欢舞着”、燃烧着的火柴的短暂生命。风婆婆竟不懂得燃烧就是火柴最大的快乐,燃烧正是它价值的体现,不能燃烧也就意味着火柴生命的终结。风婆婆毁了火柴却浑然不觉,还自以为救了火柴,可见,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深感现实生活中像风婆婆那样盲目的关爱是非常普遍的。不管是家庭教育中,还是学校教育中,甚至是社会实践里,这种好心办错事、因爱而造成伤害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毫无原则地滥施关爱,甚至于关爱到了让对方忍受不了的地步。可是由于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这些人还总是埋怨对方不领情,不会理解人。这些人之所以好心办成坏事,主要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事先就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先知先觉的地位。比如,“我是你的父亲(母亲),你就该听我的!”“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难道我还会害你吗?”“我是你的老师,老师就像你的父母一样,只会指望你好,难道我还会害你吗?”或者以真理掌握者自居,“我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还多,听我的没错。”

他们的出发点都没有错,可是由于他们看问题总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子女或学生不是平等相待,这就使爱的表达交流成了一言堂、一边倒,很容易使子女或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防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立情绪。其实仔细想来,我们做家长的、当老师的,所说的、所做的未必就全是正确的,尤其是时代日新月异,我们对新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往往关注不多或关注不到位,我们关注的基本上只是他们的学习、他们的成绩,我们自以为是的关爱未必适合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关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我们的关爱不仅不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认同,反倒会使他们本能地产生抗拒,严重的甚至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从而背离了我们关爱的初衷。爱是一把双刃剑,关爱对了路,则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双赢;关爱若不对路,则易两败俱伤。

我曾遇到这样一对家长,其子女在初三时遇到了成长阶段的一些麻烦,以至于离家出走。家长自述他们对孩子从小就要求很严,孩子也很听话。可到了初三时孩子变了,很任性偏执;家长苦口婆心,依然无济于事。我从各方面了解到了该生及其家长的一些情况: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但又什么都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婆婆妈妈个没完。孩子还小时,依赖性较强,在家长面前大多表现为顺从听话,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上了初中又正值青春期,自主自立意识增强,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心理变得很脆弱,社会的种种诱惑让孩子感到好奇又困惑,于是孩子在家里不再表现出唯唯喏喏,百依百顺,甚至还滋生了叛逆心理。这时,习惯了控制孩子的家长感到不适应了,亲子之间缺少了必要的沟通,久而久之矛盾必然会爆发。

从该生家长为寻找出走的孩子不惜向孩子的同学下跪的举动可推测,该家长对孩子的爱只能算是“感性的爱”,或者说是溺爱,以致于为此爱丢掉了自尊;从家长一看到孩子与异性同学同行就如临大敌采取盯梢的举动看,家长对子女不信任、不尊重,而且处理措施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可是家长却对自己的行为视为当然,丝毫没有自责自省意识。虽然在多方特别是班主任的努力下,该生在高中阶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如果家长自身不转变教育观念,不增强内省意识,不提高教育水平,不真正理解子女所想所思,及时改进教育方法,辨证施教,情况可能会发生反复。

我曾在王伟娟老师写的《随感三则》一文上读到这样一个教例:一个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即使心脏病犯了也在吃药后硬撑了两堂课,因为学生马上要考试了。可是医生却对他下了必须卧床休息的命令。当老教师满怀歉意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时,学生的反应却是:“那我们的复习怎么办?”诚如王老师所说:“我们的孩子感情出了问题,他们在慢慢销蚀对爱的感受。”我对那位老教师所遭受的心灵伤害非常同情,但我却认为这位老教师的感慨应该缓行。因为问题往往并不像这样简单,至少问题并不全出在孩子身上。这位老教师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毋庸置疑,为何学生如此冷漠,或许问题就出在这位老教师对学生所谓的“好”上。我们对学生非常的“好”竟然换不来学生对老师的“好”!

我们家长和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会被自己付出的爱所伤呢?我们究竟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关爱?又应该怎样给予孩子关爱呢?我们是否真正完全了解我们的孩子,真正走进过孩子心里,让他们产生过真正的感动?我们对孩子付出爱没错,但我们必须能够对自己付出的爱进行反思,对自己付出爱的方式进行反思。有了这些反思,我们才能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平等相处,对症下药,并且不断矫正爱的航向,理性地施加关爱,减少风婆婆那样的盲目关爱,才能收到爱心教育的效果,才能恰到好处地点燃受教育者心中爱的火花。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