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刘宗武丨家庭教育要讲“理”

刘宗武        2020-05-21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

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家庭教育要讲“理”

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 中江中学校 刘宗武

反思目前许多人的家庭教育,有多少家长会对自己的教育成果满意?

在教育总体目标上,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是自然存在的,用自己认为对的和应该的去要求子女,这也是最直接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将子女当作家庭“私有”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而成长过程中,孩子总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规划,不会也不可能总在家的保护下生活,总想早一点去经风雨见世面,不太可能完全按着家长设计的路子走下去,因此双方在过程中发生冲撞在所难免。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施教者总容易按自己的理解和标准来要求对方,用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去影响对方,希望对方是自己的复制或提升版本;受教育的孩子们却希望能更多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愿望,遵从内心感受、不受其他束缚地去发展自己,这种冲突在家庭教育中经常性发生。在家庭教育细节上,因为教育者教育理念与技巧可能滞后,教育方法的专业性也可能不足,其教育内容和形式都可能被受教育者质疑,进而影响教育效果。

出现家庭教育问题多、难度大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家庭教育的态度和尺度在亲情面前存在变形和异化现象。家庭教育中的爱是容易过度的,过度的爱会导致有选择性地遗忘和扩大某些内容,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因为亲情而放过一些本该注意的问题。而家庭内、社会间的教育尺度如果有了明显差异,是不利于孩子良好发展的,如果因为爱的过度有了教育标准的变异,还可能误导孩子的发展,其教育效益也会受到影响。

其次,家庭教育容易把孩子的未来想象得过于美好,容易受理想化和虚幻性的前景诱惑。因为从众的原因,某些家庭在教育中容易对标别人家庭和孩子,人家做什么、学什么,自己也要做什么、学什么,往往忘了最重要的是自身的特长。孩子能不能收获成功是受诸多方面条件制约的,不是跟着别人做了就会成功。我们为什么不根据各自孩子的具体情况,下大功夫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存需要的综合素养呢?

再次,家庭教育双方在教育中容易发生错位现象。家庭中,教育者和受教者都容易有意或无意忘却对方和自己的身份,有时又会过度强调某个位置,这样也会极大影响教育的效果。凭着父亲或母亲的身份,施教者有时会滥用高压手段,过度使用权威,强势惩戒,或者因为爱孩子而缺原则的谅解,放纵小错等。孩子也可能有意或无意质疑父母的教育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父母的教育,淡化和虚化教育影响。这也是家庭教育难达成预期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家庭教育过程中情绪化特征会比较明显和普遍。由于教育双方关系的特殊和亲近,真情实意是最易充分表达出来的,过程中就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比如,一个专业教师面对两个存在同样问题、其他情形基本相同的教育个体,只是一个是工作对象,一个是自己的孩子,他更容易在教育自己孩子时情绪失控,情绪失控的教育肯定会影响教育效果。

那么,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呢?

首先,要倾全力构建较完整、良好的家庭教育格局。

对家庭教育的态度、内容和形式谋划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家长对子女实施教育和管理是法定义务,子女成年以前也必须接受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在特定时空该做的事。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对家庭教育既该有足够思想观念准备,还要有主动作为的想法和行动,更要有能承受没有相应回报的现实,只有这样想和做了,教育的格局才会高,也才能坦然接受过程中的许多无奈。人的成长主要靠其自身因素,但家庭肯定是塑造孩子最直接的外在责任人,对其成长全过程负责。为此,家长应该对孩子的成长做比较全面、高效的规划。

家庭教育要致力追求正面的、积极的、公正的教育。做到不因亲情而变动实施内容与评判标准是每个家庭、每个施教者都该做到的最基本要求。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突出人类共性美好品质的传递和培养,如博爱、慈善、感恩、正直、公平、友爱、奋斗、进取、奉献等。另外,还要将家庭理想成分和孩子理想成分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这样说,每个家庭对孩子都抱有理想成分的希望,但孩子的生命历程只有他自己去走,父母是不可能完全替代孩子经历一切的。家庭的理想如果没有和后辈的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双方因为在成长理念、发展方向上的不协调,是会极大影响彼此情感和教育效果的。

其次,要构建适合家庭教育双方的组成构架。

家庭教育很难做到具有比较固定的教育形式,但某些定位和框架却是不能缺少的。 

家庭教育的施教者既应是教育活动的引领者、指导者,又要是助力者。教育的引领者、指导者不能仅仅靠身份,更需要在言传身教中展现出来,在生活细微处显示出来。当受教一方有了自己的主见,施教一方的引领作用与指导作用不明显时,就该当好助力者,为孩子提供更多前进动力。

家庭教育中,尊重受教者独立的个性地位,尊重其发展权利同样很重要。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有很好的成长,有好的个体发展前景,最终有更好的人生成就,这就决定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务必充分关注孩子的个性特征,谋求更好的教育效果。

施教者和受教者还需要共商培养大计。家庭教育双方是一个共同体,缺失了任何一方参与都不能说是成功的,也是不完整的。家长希望的不一定是孩子希望的,家长看重的不一定是孩子看重的,最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某个特定的个体,某些人能收获成功的事情不代表其他人也能在同一件事上收获成功。每个人都该有自己最应该的发展路径,它既可以是独具风格的展示,也可以是顺应潮流的发展,还可以是平平淡淡的度过,这些需要家长和孩子在一个整体框架内好好谋划协商。施教者不应该强求受教者是自己的提升版。家长们在其人生历程中有诸多成功经验,也会有自己想实现而没有达成的目标,在家庭教育中,他们会迫切希望孩子接受自己的成功经验,避开艰难险阻,也自然会希望孩子能比自己做得更好。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不是适合孩子的需要和发展,就很难说了。每个人的发展路子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要求别人一定要和自己走同样的路。

第三,家庭教育中要忌情绪化。

一个家庭的环境是相对固定和狭窄的,不同家庭成员长时间一起相处,看似没有多大关系的事情也容易影响彼此的情绪,再加上过分关心就容易乱了方寸,这也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事实上,家庭教育中的冷暴力行为经常可见,孩子们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被大人不经意的情绪扼杀在摇篮中,情绪化的教育行为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第四,家庭教育不要过度攀比,根据实际情况尽最大努力。

站在家庭家长层面,看到身边其他家庭教育成功实例,听到媒体报道成功家教人物,肯定也希望这些好的东西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希望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努力有更好的回报,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去努力追求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有其长也会有其短,过度的攀比只会造成反面的效果。当父母经常用“你好好学学XX就对了”“你如果能像XX那样就好了”之类的话语来教育孩子时,两代人的情感对立就开始了,持续发展下去可能双方都会受到伤害。事实上,每个人在自己原来的基础和条件下有了比较好的发展,就是人生某种程度的成功。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