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李利会丨起跑线vs地平线

李利会        2020-04-29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

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名师名校长的育人文章也将给每个“宅”在家里的家长和学生带去教育的启发、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起跑线vs地平线

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 成都市新都区谕亭小学 李利会

提到“起跑线”,可能热度最高的当属“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加上有那部一度很火的同名印度电影加持,这句话更是被各类产品的营销高频引用。关于“起跑线”,中国的家长们有很多的话题、很多的经验,更有很多的教训。“赢在起跑线上”是太多家长的梦想,因为梦想驱动,家长们对孩子的各种开发、各种抢跑都投入了极大热情,“零岁方案”“提前占坑”……让人目不暇接。不少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抢先起步,就可以抢先成功,因此有人乐此不疲,有人甘之如饴,有人亦步亦趋,有人叫苦连天。那“赢在起跑线”究竟靠不靠谱呢?“起跑线”这个概念对于教育,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呢?我觉得,我们可以先想清楚——人生是不是赛跑。

我们先假设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人生就是一场跑步比赛,那起跑线肯定是存在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起跑线界定在哪里比较合适?是出生之前,还是呱呱坠地之时?又或者是幼儿园?抑或是上小学?不同的定位,肯定关系到家长让自己的孩子抢跑的时间和方式。

一个“起跑线在哪里”的问题已经让人很迷惑了,我们再想远一点,既然有“起跑线”,那有没有“终点线”呢?终点线又在哪儿呢?或者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是高学历、高收入吗?抛开利己和功利,让孩子“成才”?那“成才”不是还应该建立在“成人”的基础上吗?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果不是指向幸福,教育如果不是为了培养一个幸福而完整的人,那肯定是让人失望的。教育的目标,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成人”必定比“成才”更重要。“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

基于这一点来看,人生哪怕是赛跑,那也肯定不是短跑,而是一场比马拉松还要长的长跑。既然是一场长跑,长路漫漫,唯有坚持。何时出发、一时的落后好像也没有那么关键了。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老师,如果认可和接收这一点,是不是可以稍微缓解一下焦急和慌乱,从而更加关注生命过程的体验。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推翻之前的那个“是”,会更希望人生不再是一次赛跑,而是一次旅行,我们更加需要忽略起跑线,关注地平线。

记得汪国真有一首诗这样描述过地平线: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字里行间,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远方的向往,也让人想起了他另一首诗里面的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反复吟诵,心生敬意的同时,也对人生的“地平线”有了更多的思索。

地平线是什么呢?古人喜欢把地平线叫做“天涯”。宋诗有云“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每每念起,总是想起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那一片辽阔:在海边、在草原、在戈壁……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地方就是地平线。我们都明白,目之所及,其实并不是天之涯、海之角、地之极,因为科学家早就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常识:地球是圆的。所以,作家贾平凹才在他的《地平线》一文中借一位老人之口告诉我们:“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引申开来,就教育或者人生而言,“地平线”不是一个确定的地方,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同时它又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它吸引着我们胸怀希冀向它出发,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行。“终身学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八大理念”之一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被多次强调。《教育2030行动框架》及其最新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也提出重新审视学习、知识和教育,将“个人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将扩大到人人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国家和地区内的人人终身教育和学习,将扩大到全球的人人终身教育和学习。”

我们呼吁正视“地平线”,回归教育的初心和原点,更多地关注到“人”。因为我们深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框架的制订实施,我们开始构建教育定义的新内涵,教育和学习将超越功利主义,趋向融合与包容,让我们可以更多地撇去焦虑、享受过程。教育的“地平线”,也应该把“底线”考虑进去,“底线教育”毫无疑问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守住底线。

当我们的眼睛不再盯着“起跑线”,打破固有的认知,我们会发现教育处处是风景,人生时时有惊喜。从这个意义来说,远方不远,未来已来,“地平线”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触手可及的地方。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