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田川丨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田川        2020-04-07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策划 >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

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名师名校长的育人文章也将给每个“宅”在家里的家长和学生带去教育的启发、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四川省中小名校长 雅安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长 雅安市雨城区第一幼儿园园长  田川

纪伯伦曾经这样写道:“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好好学数学、要擅长写作、要锻炼口才、要培养绘画技能……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在帮助孩子发展的过程中,比家长的意愿更重要的,其实是孩子自我的想法和特质。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才是成功?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出色的,我们不能像丰子恺的漫画讽刺的那样,用单一的标准像用剪刀剪冬青一样把孩子剪切得整齐划一,而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让孩子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顺应孩子的天性并加以引导,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明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有些家长往往接受着昨天的教育,教着今天的孩子,为着的是明天的需要。那今天书本上的知识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吗?书本上的知识是不会变的,但人却可以一直向前发展。与其给孩子机械式地填充固有的知识,不如顺应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让他们成为主动成长的人。

在家长眼里,孩子是什么?是小大人?是白纸?还是家长未圆之梦的实现者?又或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不,不应该如此。孩子是值得尊重的、拥有无限潜力的生命。但现实却是,从幼儿园小班到大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刚放学就急匆匆地被家长接着去学舞蹈、美术、口才、英语……,这些兴趣班真的是孩子们的兴趣吗?或许只是爸爸妈妈的兴趣呢?甚至会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家长不合时宜、不讲方法地强加给孩子“兴趣”,导致孩子对这些“兴趣”产生了抵触心理?

这样的情景在小学、幼儿园每天都在上演。在我们幼儿园,有这样一个个案:宥宥吃完午饭后就背上小书包,闷闷不乐地坐在教室门口,等待来接自己的奶奶。看他情绪低落,旁边的小朋友都三三两两地凑过去安慰。原来他想中午能和同伴们一起在阳光下散步,一起听老师讲睡前小故事、一起玩老鹰捉小鸡……原本这是每个孩子正常的幼儿园生活,对于他却是奢望。从中班开始,每天宥宥奶奶都会准时接他,在家休息一会便去上英语提高班、美术创意班。奶奶告诉他,“学”比“玩”重要,一年的“学习”让宥宥每天只能上半天幼儿园。渐渐地,他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同伴交往交流,原来的好朋友也渐渐疏远了。一天,奶奶照常来接他,可他怎么也不愿意走,拉扯之下,宥宥将书包扔在了地上,放声大哭。他告诉我,不想去上兴趣班,我很心疼却很无力。孩子的声音是微弱的,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且用心倾听,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内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深知,要尊重孩子个性,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最好的路径就是开展游戏活动。在我们幼儿园里,我们逐步减少集教活动,确保了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在游戏活动中,我们充分地给孩子自主选择、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比如,幼儿园每天上午都有大创游的活动,孩子们知道我们的“大创游”具体游戏项目有哪些?在玩之前可以提前思考,今天想玩什么?可以自己去选择,同时自主选择也要遵守规则,我们不提倡现在社会中所误读的“释放天性”的教育,使之成为自由放养。我们的“大创游”每个游戏项目都有游戏规则,每个游戏区域也有人数限制,先来先玩。比如,今天选择建构区的孩子很多,已经满了,孩子们就知道今天不能再到这个区域了,只能重新选择其他游戏区域玩耍或者是等待。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延迟满足,在等待中获得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也有效地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我们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们在自主、自治的过程中学习与发展,并且能长期围绕自己的兴趣学习下去。从“选择”到“参与”,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

还有这样一个鲜活案例:“哲宇拽着妈妈的手臂疾步朝着幼儿园走来。妈妈说,哲宇最喜欢的就是幼儿园每周三的’大创游’中的走班活动,原来他爱睡懒觉总迟到,可今天他却早早起床。在“我是小小美食家”“科学魔法屋”“快乐唱吧”……16个活动中,哲宇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木工坊”。看,今天他拟出了自己的计划,画出了书签草图。原来听到老师说班里的阅读区需要一些书签,于是他主动承担了制作书签的任务。走班音乐响起,他和同伴各自走向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同伴往西点坊,而他走向最顶楼的木工坊。第一次进入木工坊时,刨刀、锯子、台虎钳、锤子、螺丝刀、手钳……各种各样的工具深深地吸引了他。而今天,这些工具熟练地在他手中操作着。灿烂的笑容、熟练的动作,想着同伴们能用上自己亲手做的书签,哲宇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短短两个小时的木工体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哲宇了,他向爸妈提出想要一些木工工具。对于孩子的选择,爸爸妈妈非常支持,他们为哲宇网购了一些工具和相关书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天孩子回家都会对他的“木工坊”侃侃而谈,从聊工具到聊设计。爸爸妈妈惊喜地发现孩子的变化,从不愿意和陌生人打交道到愿意接受其他人的帮助,能大方地与其他班的孩子进行交流。书架、笔架、花架……从客厅到厨房,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孩子的作品。

安特斯的儿童权利宣言说道:“请让我生长得像我,并请了解,为什么我希望我生长得像我,不是妈妈所熟悉的我,亦非爸爸所希望的我,或是老师认为应该如此的我,请试着了解和帮助我,让我生长得就像我。”它不该仅仅是一份孩子的宣言,也应该成为教师和家长的启迪与提醒。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每一个小孩都是一道光。给小孩做梦的床,给小孩远眺的窗,看他们带我们到多美地方;给小孩远扬的帆,给小孩勇气的桨,这世界一定会变得更明亮。”如果孩子们不必千篇一律地“被塑造”“被成为”,我相信,未来世界的有趣灵魂与多姿多彩,便不必再万里挑一。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