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校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路人,名师名校长更是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近期组织了2019 年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和名校长撰写育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旨在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当好学校教育“同盟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名师名校长的育人文章也将给每个“宅”在家里的家长和学生带去教育的启发、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即日起,教育导报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名师名校长讲育人故事”专栏,持续刊发名师名校长的精彩见解和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陪伴孩子学习,家长需找对方法
四川省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 康定中学 程远友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有的计划,为了孩子们的健康,为了学校的安全,本因步入校园的脚步暂时停驻了。但是,停课并不意味着停学,孩子们没有去学校,仍然在家里进行网课的学习。然而,在家学习虽然自在,一些孩子却因为不自律影响了学习效果。
网课第一天,老师要求家长陪同孩子使用软件,所以有家长发现孩子在学习上一点都不自觉。老师说拿起课本和笔,孩子就愣愣地看着屏幕,迟迟不动手,还是家长一直在旁边告诉孩子该怎么学,一直盯着孩子让孩子不能掉以轻心。那以后,每次上网课,家长都盯着孩子,时间久了,家长发现,自己说的话对孩子不管用了,孩子对学习开始有了负面的态度,学习兴趣在逐渐丧失。后来,这位家长和我说起了孩子的情况,我认为家长做得太多了,陪伴孩子学习不应该是这样。
为什么孩子每一次学习都需要家长在旁监督?孩子在家长的监督下,反而对学习没有了兴趣,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家长越是监督,孩子越是不感兴趣。从心理学上讲,当我们被无数双眼睛盯着的时候,我们根本无法进行我们自己的事情,并且对这件事的兴趣也会降低很多,产生负面的情绪,孩子也是如此。一旦孩子对学习没有了兴趣,他的学习就是被动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中指出,习惯的培养分为四个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提示是触发点,看到提示能让人意识到该做些什么了;渴求是让人行动起来的欲望和动力,只有想做一件事情才有可能去做;反应是看到提示,有了渴求之后采取的行动;奖励是让自己有循环做下去的动力。这四个步骤循环起来,孩子就掌控了习惯。
提示是行动的触发点。按照詹姆斯·克利尔的定义,提示是外界环境的线索,它让我们意识到某种行动会带来奖励。错误的做法是,家长成为孩子的提示器。有家长会说,提示还不简单,我在这一点上做得特别好。每次孩子该做作业该读书了,我都会不厌其烦地提示他,他不去我就一直催,再不去我就揍他,一定要让他该干啥干啥。在孩子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家长充当孩子的提示器,会导致孩子自觉性差,写作业必须得家长盯着,一时盯不住,孩子就开小差,学习效果也不好。正确的做法是,让习惯显而易见。提示是触发点,是告诉孩子,看到这个东西或做完某件事之后,就该做另一件事了。举个例子,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有吃水果的习惯,那就可以把“吃水果”当成写作业的触发点,吃完水果就去写作业。让习惯叠加起来,用自然的提示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逐渐在一个习惯的基础上养成另一个习惯。家长还可以通过改变家里的环境,进而触发孩子的好习惯,规避坏习惯。很多时候,人的行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只是受环境的影响,想让孩子多吃水果少吃零食,就把零食放在孩子不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把水果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孩子写作业不专心,经常写着写着就玩别的,可以把孩子的书桌收拾干净,把玩具、游戏类的东西搬离书桌,孩子看不到玩的东西,自然就不容易分神。让习惯显而易见,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第一步。
渴求是行动起来的动力。渴求是对奖励的欲望,欲望越强,就越容易行动起来。我知道我接下来该干啥了,我想不想行动呢,这就是渴求。错误的做法是施压或收买。在刺激孩子行动方面,家长总有很多办法。有负面的施压,“你不去我就揍你”“你不去我就一直在这盯着你,直到你行动为止”。还有明晃晃的正向奖励,比如,做作业、帮忙做家务给零花钱等。这些刺激行动的方法短期都能看到效果,但很难让孩子坚持下去,即使孩子去做了,也是在糊弄,人在那儿,心却早已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正确的做法是让习惯有吸引力。渴求,就是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想去做,想把事情做好。怎样让习惯变得有吸引力呢?就是把孩子需要做的事跟他喜欢做的事联系起来。如果孩子喜欢看漫画,喜欢看动画片,我们可以把看漫画的时间放在孩子完成英文阅读之后,把看动画片的时间约定在孩子完成作业之后。有喜欢做的事,孩子做作业就会有动力,做完作业就可以去看动画片了。心里有盼头,做作业也不觉得苦了。还有一种让习惯有吸引力的方法,是让孩子加入特定的群体,因为人类是渴望群体归属感的。如果一种习惯能帮孩子融入集体,它就会对孩子有吸引力。比如,学唱歌的孩子参加合唱团、让孩子定期参加读书会的活动,都有助于让习惯变得更有吸引力。
反应是采取具体行动。采取行动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奖励,可能是物质上的奖励,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奖励。错误的做法是高标准、严要求。孩子终于采取行动,要做妈妈期望的事情了,妈妈心里乐开了花,脸上依然是严肃的表情,对孩子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坐在书桌前背挺直”“把字写工整,横要平竖要直”“这个单词读错了,再重新读一下”……在孩子还没有形成习惯,刚开始行动的时候,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会让孩子望而却步。这就好比我们想去健身,如果目标是快走30分钟,想想没那么可怕,我们就更容易行动起来。如果目标定的是跑一小时,想想就难受,估计就不会开始了。正确的做法是让习惯简便易行。特别是在习惯培养之初,可以通过改变阻力、减少步骤,让行动看起来更简单。为了让习惯简便易行,詹姆斯·克利尔提出“两分钟规则”,一开始培养新习惯,它所用的时间应该不超过两分钟。两分钟规则能降低行动开头的阻力,先把习惯建立起来,再逐渐优化。比如,想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习惯,可以先以两分钟为限,只要孩子能自己拿起书读两分钟,哪怕只读两页,孩子也完成了目标。很多事情没做到,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太难,而是根本就没有开始。先用两分钟规则让孩子行动起来,一旦孩子开始行动了,时间就会不由自主地延长。
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就相当于完成了一次行动,但习惯不是完成一次就结束,而是要循环往复地坚持。奖励,可以让行动循环起来。
奖励是形成习惯的重要环节,它能满足渴求,激励人们寻找更多提示,继续行动获得奖励,形成良好的循环。 错误的做法是开空头支票。 等孩子完成阅读任务、做完作业,眼巴巴地等着奖励时,爸爸妈妈露出老谋深算的微笑,“嗯,终于做完了,表现不错,改天带你去吃大餐。”这话一出,孩子的脸马上就晴转多云了。很多父母会给孩子开空头支票,“改天我带你去迪士尼”“改天带你去爬山”……这一改天就是遥遥无期,空头支票会让孩子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正确的做法是让习惯令人愉悦。要保持做一件事的动力,就要让它变得愉悦,及时获得奖励就是令人愉悦的方式之一。爸爸妈妈可以借鉴习惯养成的“代币法”,给孩子一些能看得到的奖励。比如跟孩子约定,每天读书10分钟能获得一颗星,集齐20颗星就可以换玩具,换游乐场门票等等,根据家长和孩子的需求调整。“代币奖励”短时间可以让孩子愉快地做某件事,但不要让孩子形成依赖,还是要尽量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给孩子的奖励,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对孩子来说,爸妈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表扬,都会让孩子充满成就感。比如,孩子完成了作业,爸妈可以真诚地说:“你今天的作业写得特别工整,而且没有出错,你这么用心做作业,爸爸妈妈很开心。”孩子听到也会很开心,毕竟被认同是每个人都渴望的。
当你觉得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埋怨孩子不够好的时候,应该先想想作为父母,自己做了多少。我们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只会在他表现不好的时候指责他,只会在看到别人家乖巧的孩子时暗自叹息,为什么我家孩子是这样?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配合,也不是孩子有多懒,而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没有想好怎么教孩子。其实,只要用对方法,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