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丹心一片释青春丨追记高校驻村扶贫干部李军

周睿        编辑:周睿        2019-12-25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教师风采

本报记者 鲁磊

编者按:12月14日,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派驻阿坝州马尔康市沙尔宗镇党委副书记、沙尔宗村驻村工作队员李军同志工作过度劳累,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3岁。12月23日,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决定追授李军同志为“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向李军同志学习。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践行宗旨、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学习他扎根基层、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他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

本报刊发追记李军同志的通讯,意在追溯他为教育、为扶贫工作辛苦奔走的那些日夜,追忆他为学生护航、为百姓脱贫的大爱,启迪来者。

 1.jpg

如果不是这场意外,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罗岚兰可能不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一个月前,学校派驻阿坝州马尔康市沙尔宗镇扶贫干部李军找到她,请她帮忙给村里的土特产品设计包装。

设计专业出身的罗岚兰爽快地答应了,她知道,再过一个月,李军两年扶贫期满,“他想在返校之前,站好最后一班岗,争分夺秒地帮贫困村多做一些事。”

然而,李军没有等到包装设计的初稿,也永远不能回到学校了。12月14日,李军因连续高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生命在睡梦中戛然而止。

震惊、悲恸、惋惜……复杂的情感像洪水一样漫延,从李军扶贫所在的马尔康市,到他的家乡泸县,再到学校所在的德阳市罗江区,听闻噩耗的人们自发走上街头,哀悼他、送别他。

然而,走近李军生前的同事、学生、亲友,读他留下的文字,了解他33年的人生历程,又会发现李军从来不会、也决不愿意把悲伤带给他人——

他有一颗炽热的内心,干瘦的身躯中,仿佛有永远释放不完的能量;他的目光总是坚定,嘴上说得最多的是奉献,身体力行的仍是奉献;当教师,他心里装满的是学生,当扶贫干部,满腹牵挂的是困难群众。他甘做一棵大树,长年为人遮风挡雨、送去绿荫。

他是“人生导师”

为孩子们插上梦想之翼

李军的第一身份是教师。

2009年,他从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法律文秘系毕业后留校工作,虽然职务几度变更,但直到2018年参加扶贫工作以前,一直担任学生辅导员。同事胡亮回忆,李军舍得在学生身上花时间,虽然为人严厉,但却深受学生喜欢和尊重。

在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敬雅玲眼里,李军不仅是老师,更是人生的导师。

2016年9月,刚刚走进大学校门、憧憬着美好大学生活的敬雅玲收到辅导员李军的一则短信通知:“周一到周五,每天7点20分上早自习,记得带上英语教材。”

敬雅玲心生不快,“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还得这么辛苦?”和敬雅玲有类似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到正式上早自习时,仍有人缺席。李军的雷厉风行让敬雅玲记忆深刻,“他个子不高,但背挺得笔直,走起路来呼呼带风,对着花名册,把缺席学生一个个找了回来。”

把学生“拽”到教室容易,把心聚起来却难。刚走进大学的青年独立意识增强,对于老师的说教很难接受,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不会轻易吐露。

微信朋友圈、 QQ空间,成了李军和学生交流的重要载体,他常常把想对学生说的话诉诸笔端:也许是因为底子太差、或者是高考失利,让我们这一群人走到了一起。但昨天的失败,并不决定明天的方向,没有什么成绩是靠躺在床上睡大觉能得来的,勤能补拙,也许一天、两天不会有什么变化,“坚持下去,一定能看到改变。”

坚持,不仅是李军对学生的希望,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后来的近两年时间里,李军风雨无阻,坚持每天提前20分钟到教室,等待学生上早自习,和学生一起朗读、学习。一个名叫“激情岁月” QQ空间里,无声的交流一直持续到今天,他的学生习惯通过留言把生活的得失讲给他听,倾诉牵挂与怀念。

从李军与学生相处的“细枝末节”中,就能发现他的“用心”。

2017年12月9日,学校举行合唱比赛,班上学生为穿什么服装发生了争执,他们找到李军。“就穿实训工装嘛,咱们走出学校,都要成为专业的技术工人,以后还要成为大国工匠,这就是咱们的本色。”李军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能深入学生内心的教育机会。

学生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花钱租服装来参赛”,李军知道,班上的学生有一大半来自民族地区和山区农村,经济上比较困难。他的建议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比赛中,全校唯一穿着工装的团队格外亮眼,最后还捧回了一等奖。

思想的教育还没有结束。通常来说,团体奖项只有一张奖状,但李军找到相关部门,苦苦央求,硬是给班上每一名同学都印了一张。一张小小的纸片,成了学生终身难忘的感动。

那天,他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文字:

“做学生工作,不能怕学生提问题,我们越怕问题,越容易出问题。辅导员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探索,每一份缘分都值得倍加珍惜,教师的人生,除了传授知识,用生命去影响生命,别无大事。”

他更新了签名,要做学生“政治上的旗帜、学业上的导师、品行上的典范、情感上的朋友。”

2016年,丁镜霖刚到李军班上时,调皮、叛逆,处处跟老师“对着干”,四川话叫“匪头子”。他常常在心里嘲笑李军:“现代社会谈的是钱,怎么能找钱才是实在的,这个老师天天谈理想,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但李军不怕学生嘲笑,他依然在谈理想,“年轻人要有梦想,没有梦想就像死鱼一样”是他的“口头禅”,后来,只有他说出上句,学生就会齐接:“没有梦想就像死鱼一样。”

丁镜霖还记得,李军爱唱歌,虽然老跑调。2017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纪念日,李军在班会上唱了一首《好大一棵树》,依然跑调,但却投入。唱到“风雨中昂起首,冰雪压不服”时,李军泪眼蒙眬了。

那天晚上,李军转发了一条纪念周总理的文章《这盛世如你所愿》,丁镜霖第一次在李军的朋友圈点了个赞。

2018年1月12日,在前去马尔康扶贫前夕,李军给班里所有同学写了一封信,丁镜霖至今珍藏着当时的文字:

“我和你们相处已有430余天了,这期间我对大家管理严格,甚至近乎苛刻、不近人情,或许你们心中有不满、有抱怨,但我从未后悔过,现在反而感到深深地不舍。因为今后,我再也不会为你们每一次离校而牵肠挂肚,因为你们的迟到、逃课而生气、愤怒,因为你们慢待学业而着急上火……”

字里行间,李军吐露出对学生深深地牵挂:

“一开始的斗志和干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持下去的勇气;生活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人生这个大舞台,不到谢幕,永远不要认输!要尊重父母、心存感恩。”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梦想比成功更重要,当你们感到倦怠、疲惫,甚至抱怨、想要放弃的时候,请你们记住,我都会一直都在你们身边。”

这封信的署名是“你们的李军、军哥、李老师”。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李军最后一次走进男生宿舍,把学生乱接的插线板一一拔掉,卷起来放进抽屉。这一幕刚好被丁镜霖看到,那一刻,他觉得李老师的背影是那么的高大。

今年,丁镜霖成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他感念李军:“他是一个真正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嘴上说的是奉献,做的也是奉献的事,他永远散发着光和热,传递着正能量,推着我们不断向前。”

他把对学生的爱

毫无保留地带给困难群众

马尔康全境皆山,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嘉绒藏族,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靠天吃饭。这里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交通常常受阻。如果把这些地域特征汇总起来,指向的就是一个词汇——贫困。

2018年1月17日早上6点5分,马尔康市沙尔宗村的气温已降至零下6度,李军早早地起了床,在朋友圈中留下了第一条扶贫日记:

“今天是进入高原藏区工作的第一天,昨晚一夜失眠,想了很多问题:接下来的工作、儿子、老婆、父母,不敢想未来一年的扶贫道路上,会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熟悉学生工作的他,明白一条基本“规律”,要搞好工作,必须先“心中有底”。李军开始密集地走访,一户人家也不漏掉。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李军便掌握了扶贫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全村94户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五保户5户、低保户3户、残疾户11户、易地搬迁户4户、危房户3户。这样的数据,让他紧蹙眉头。

3月18日,为了更深层次了解群众的诉求、宣传扶贫政策,李军在做了诸多准备后,举办了沙尔宗村第一期农民夜校,可是效果非常糟糕,现场总共只到了3个人。这3个村民直接告诉他:“李书记,不要整这些没用的会议和什么夜校,你就直接说你要在这里呆多久,能给我们争取多好钱。”

夜校在尴尬中结束了。李军自我安慰:思想意识的转变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如果有那么容易的事,就不是“攻坚战”了。

他在3月19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人生注定要经历风风雨雨,很多时候都在默默耕耘、尽显疲惫,这就是生活。悲观的人管这叫‘命运的安排’,但对乐观的人,却是珍贵的经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莫问收获,但求耕耘。”

李军选择了用乐观面对生活。

学生工作的经验告诉他,不要惧怕问题,而且要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他这样阐述他的感悟:“如果不带着真感情去扶贫,那真像老百姓说的,‘走过场来了’。”

3.jpg

3月29日,李军参加马尔康市脱贫攻坚督察,走到牧民家中,他接过人生第一碗酥油茶,一饮而尽。善良淳朴的藏族阿妈在交谈中,不断地表达着对党和国家、对驻村扶贫政策的感谢。“我感觉爱上这片雪域高原、蓝天白云,享受牛羊悠闲山间的感觉。”

李军慢慢地融入了这个贫困的村庄。

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李军。村里的五保户罗尔依,年老体残,没有人照顾,李军发现老人吃水困难,每周要为他挑一次水。每挑一次水,李军都要把水缸装得满满的。

家里穷,父亲又身患癌症,土旦年木初去年考上了大学,却拿不出学费,一家人走到“崩溃的边缘”,李军的帮助稳稳地扶起了他们:他多次找到教育局、扶贫局,帮助土旦年木初申请到了救助资金。

走进沙尔宗村,村民们会讲出“一箩筐”这样的故事。说教不如践行,在践行为民情怀的过程中,老百姓信任感油然而生。

2.jpg

把政策宣讲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李军的农民夜校也越办越红火,直到他逝世前,沙尔宗村农民夜校一共举办了40多期,内容包括扶贫政策咨询、汉语表达、烹饪培训……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美好生活等不来也要不来,是亲手干出来的。”

李军的扶贫工作找到了突破,渐入状态。

熊定永时任学校组织部长,是派出扶贫干部的“娘家人”,他的职责是给予扶贫干部工作支持和生活帮助。但熊定永回忆,近两年来,李军从没有为自己的事找过学校。他至今还清楚记得2019年4月16日,李军给他打电话时那种急切的语气。

沙尔宗村6岁的兰卡初在放学回家的路中,不幸被山上的落石砸中,医疗费用高达50万元。看着奄奄一息的孩子和绝望的父母,李军心痛不已,又无能为力,只好向学校求助。后来,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李军通过校园和社会募捐,为兰卡初筹得30余万元的“救命钱”。

也有熊定永不知道的“故事”。2019年6月15日下午,李军和沙尔宗镇卫生院的副院长一起,到高半山居民点开展医疗扶贫送健康活动。在返回的途中,车辆打滑熄火,连翻了两个滚儿,倒扣在了路基与悬崖之间的灌木丛中。李军眼前一片漆黑,全身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久,李军才小心翼翼从车窗爬出,右腿被挡风玻璃划了深深一道口子。

好在性命无碍!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李军隐瞒了自己出事受伤的消息。当时正是村上项目建设最繁忙的季节,每天包扎换药之后,他又投入到项目建设工作中去了。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2019年12月19日,是李军魂归故乡的日子,这一天恰好是李军父亲李从尚的生日。就在半个月前,李军还打电话给妻子谢娟,说村里事情太多回不了家,希望妻子把父亲接到身边,“好好地过一个生日。”

在同事胡亮印象中,李军日常谈论最多的就两个话题,一是扶贫;二是儿子。李军到马尔康扶贫的时候,儿子才2岁,他不只一次地在日记中写道:“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让妻子承担了更多的家庭重担;更不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纪,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2018年7月,李军帮扶的沙尔宗村顺利通过了国家检查验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贫困发生率由以前的17 .82%,下降为零,15户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均已超过3750元,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得到落实,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

学校党委副书记倪霞说,一年帮扶期满了之后,李军就可以返校,回到家人身边。“可他选择继续扶贫一年,他说想看到一个完整的结果。”

是什么“完整的结果”,让李军甘愿忍受离别之苦?

从李军的扶贫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他在报告中说:

“沙尔宗村这样的贫困村,要想发展集体经济实属不易,在我去之前,村里实施了两个集体经济项目,一个是蓝莓实验基地、一个是木东砖厂。蓝莓生长的土壤必须是酸性,然而当地的土壤均为碱性,第一年下来,蓝莓种植就失败了。砖厂由于是集体在经营,生产经营效果不是很好,加之在藏区修建房屋大多取材石头,对砖的需求量不大……到2017年底,村集体经济每户分红才5 .1元。”

是的,沙尔宗村还缺少集体经济,缺少产业支撑,缺少自我造血机能。那时的李军,脑子里想的全是这些。

想引进企业,交通不便利,要发展农业,当地土壤又呈碱性,缺少技术、劳动力……要在这样的地方发展集体经济,难度非同一般。

好在李军有通过微信写日记的习惯,让人们得以了解他的破题思路:

2019年4月10日,沙尔宗村举办了为期20天的脱贫攻坚烹饪培训班;5月21日,农民夜校培训汉语交流、接待礼仪;7月9日,拍摄宣传照片,李军头戴毡帽,手捧哈达,为沙尔宗村“代言”;9月23日,沙尔宗村文化休闲广场基本修建完成,特色旅游产品包装制作紧锣密鼓……

4.jpg

李军把目光投向旅游产业,沙尔宗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是李军手中最好的资源。

熊定永还记得,李军不论出差、学习、回校报告工作,总是瞅准“机会”推介沙尔宗村的旅游资源。闲暇时,他还会给周围的人无比陶醉地唱起嘉绒《酒歌》:“阿拉羌色哟,阿拉羌色……”

李军最后的日子里,像加快抽动的陀螺,越转越快。

他自己也常常感觉疲惫,2019年9月23日那天,白天下了雨,山上掉下飞石,堵住公路,李军约村干部一起清运完飞石,下午又到寺庙慰问僧侣。直到深夜,他还在准备设计旅游产品包装的资料,书桌上摆着一本《习近平在正定》。他在当晚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9月24日,学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李军转发了图片,并感叹:错过一场视听盛宴,但我们都在以不同形式迎接新中国70华诞!

学校现任组织部副部长王成鑫还记得,直到2019年11月28日,距离他返校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他向学校申请,要带沙尔宗村两委的干部一行5人,到德阳学习考察集体经济。“他说目前最缺的,就是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人才。”

李军逝世当天,他的工作日记截图在他生前的亲友中传开,其中有一条转发得最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新年致辞中说:“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李军转发了这句话,并写道:“此生唯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