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直面困难,创生农村教师队伍支持体系

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 杨其勇        编辑:夏应霞        2019-10-12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主力军,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在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聚焦农村教师,关注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谐稳定的现实呼唤。农村教师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人力资源,提高其专业能力水平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文件。2015年6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多渠道扩充偏远地区农村教师的质量,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改善乡村教师的资源配置。2016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脱贫任务全面完成。

然而,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农村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等的理解与实践现状不理想。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得到的学术引导少、成长陪伴少。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努力,久久为功。

 

一、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难题1:农村教师数量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长期以来,农村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那么,农村究竟需要多少教师才能满足当前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观点认为,农村教师只要按照和城市教师一样的“师生比”配置标准就能够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这一看似公平的标准实则隐含着不公平。单纯地按照“师生比”编制配备标准忽视了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农村需要多少教师”不单纯是一个教师数量满足的问题,是需要多少数量的特定学科(语、数、外、音、体、美等)和特定类型(教学岗、生活岗等)教师的问题。对农村学校按照“师生比”标准配置教师,实则是一种线性思维下的“同城性”配置方式,其前提是假设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起点一样,面临相同的现实问题,忽视了农村学校的特殊性。

那么,农村教师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编制配备标准呢?

农村教师编制测算标准的价值取向应是——让每个农村学生都能够获得均等的公共教育服务。为了达到此目标,不同规模学校教师的总工作量测算标准应该具有一致性。为此,要以个体教师的总工作量作为平衡标准,建构以课程设置、学生数量的年级与班级分布为基本参数的编制测算模型。

鉴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情况(如学校规模小,学龄人口分散,存在大龄留守儿童等),要在学校层面采用“基本编+机动编+特殊编”的方式配备教师,建立兼顾教育公平及教师资源利用效率,以课程设置、学生数量的年级和班级分布为基本参数的教师编制标准测算模型,科学核定基本编,依据轮训周期和轮训时间设置机动编的比例,保证每位农村教师能有充足的培训时间。针对留守儿童、寄宿儿童设立一定比例的生活编、心理辅导编等特殊编,尽量使农村学龄人口能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难题2: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教师适应性困难

与城市教师相比,我国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有些农村地区的教师还只是中师水平,在迅猛的信息化浪潮中,他们很难适应。在现实中,有的农村教师不仅没有感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出现恐惧与不适;同时,本来处于劣势的他们,面对新的变化,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新的技术。其中,利用信息化平台的能力缺乏,导致了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很不健全,也为其专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有学者指出,在新的信息化时代,教师要了解一些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更新课程内容,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以保持课程的时代性、先进性。对于农村教师来讲,要保持对于课程更新的敏感度和掌控力无疑是艰难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面临着农村发展环境的制约、生活环境落后、薪资水平较低所带来的生存压力,以及职业前景不明,所带来的心理沉重感。这些心理负担使得他们迷茫与失落。

一面是信息化技术的极大发展与繁荣,一面是农村教师在现实中面临着很多的生存难题,这一矛盾使得信息化素养本来就不高的他们面临着继续和进一步落后于其他教师的风险。


难题3: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性困难

机制是指有机体的组成、功能及相互关系,是运用一定的条件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项涉及学术、实践、政策等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会产生组合丰富的发展机制。例如,从主体构成来看,可以分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机制、中小学校本研修机制;从教师专业发展本位来看,可分为标准本位、学校本位和自我导向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等等。

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在专业发展的多个维度上有明显的不同,且存在着突出的发展困境。一是发展主体呈现出层次困境,农村教师多处于模仿和适应的层次,以及从零散经验到系统经验,从经验迁移到经验反思的层次,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多以新手教师和经验型教师为主,教师层次结构不合理;二是发展导向呈现局限型的实践导向困境,农村教师对于实践导向的需求尤为强烈。学校在师资、生源、教学条件等方面差异较大,农村教师渴望获得直接服务于所在学校的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本土实践解决方案,但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浅层问题排除;三是发展环境遇到资源匮乏困境,农村学校通常远离科研中心、教研中心,加之信息技术软硬件配备相对匮乏。因此,专业发展环境不甚理想。

 

二、创生农村教师发展的支持体系

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撑性资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等各部门的相互协作,多主体的合力共建,创建全方位、多层次创生农村教师发展的支持体系。


1政策支持:创生政府支持体系

相应的政策支持、充足的物质资源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制定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增加相应的经费和物质投入,创造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体系。一是政府应增加经费投入,健全农村教师聘任制度。教育经费不足、缺乏相应物质支持,是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应向农村增加经费投入,健全农村教师聘任制度,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措施。还应制定“农村教师津贴”政策,激励农村教师长期扎根农村学校。二是建立相应培训制度,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有些农村教师学科背景与所教学科不符,且在专业上缺乏专家名师引领。因此,国家应针对农村教师的特点创设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培训机制,确保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适宜性。政府还应加强对各类教师培训的监管机制,确保培训经费合理利用。


2环境支持:创生社会支持体系

一是要营造更宽松、更公平的适宜农村教师发展的舆论环境。当下社会对农村教师的尊重、关心、支持等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应改变社会对农村教师的片面认识,加大农村教师职业特性和工作职责的宣传力度,给予农村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二是提高公众对农村教师的认知水平,营造信任与支持的公共氛围。研究表明:在一种公共信任、理解、援助的氛围中,教师会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干劲,进而产生高度的自尊感,把教学视为自己追求的一种事业。为此,社会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农村教师形象的力度,让家长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提高公众对农村教师的认知水平,使其理解农村教师的艰辛,信任与支持农村教师的工作。


3平台支持:创生学校支持体系

农村学校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也是支持其成长的重要资源。针对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农村学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制定相应制度,给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好支持平台。一是农村学校应整合和优化校内外资源。农村学校应借助各类平台,积极整合当地高校、县级和乡镇中心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学习和发展平台。邀请教学名师讲学、开展影子教师和一对一帮扶机制等,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二是结合农村各科教师发展特点,组织相应帮扶和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引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农村学校应营造校本教研文化环境,集体备课、集体观摩课、集体科研,专家教师带领新手教师,促使教师在反思与同伴互助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三是完善各类教学竞赛。农村学校应完善校内各类教学竞赛,让教师在备课、观摩、反思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技能。还应创造条件让优秀教师走出去,多学习、多观摩,作为种子教师引领同伴专业成长。四是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反馈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因此,在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上应该多元化,关注农村教师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成长的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编辑/一审:夏应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