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一个老师撑起一所学校,执教39年,他诠释最美坚守!

梁俊        编辑:周睿        2019-07-01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在兴文县太平镇的青山岩山区,有一位普通的乡村老师,39年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用自己的“留下来”换来了许多大山孩子的“走出去”。

他就是杨少成,一位56岁的小学老师。先后教过200多名孩子,培养出很多优秀学生。今年5月15日,杨少成家庭被全国妇联授予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1.1.jpg

日前,我们驱车从兴文县城出发,经过太平镇,再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盘旋而上至平均海拔1100多米的青山岩村,大山深处,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那里便是杨少成所在的群英小学。

说它是一所学校,其实更像是一个农家小院。一幢只有两间屋的平房便是教学楼,一间是教室、另一间是食堂;空旷整洁的院坝是学生们的运动场;竹片制成的栅栏把整个校园围了起来,增添了几分“世外桃源”的感觉。

1.2.jpg

“我要是走了,山上这些娃儿就失学了”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上午9点40,我们走进了这所群山环绕的学校,一下车就被一阵读书声吸引了。一首杜甫的《绝句》,杨少成吟诵了39年。对杨少成来说,学生就是雏燕,需要精心呵护,才能羽翼渐丰,成长为可以飞翔的燕子。

1.3.jpg

1980年,当时在群英小学任教的老师即将退休,急需寻找一名既会苗语又会汉语的新老师接替。然而,由于这里山高坡陡,条件十分艰辛,来这儿的教师都不愿意留下来。

当年,杨少成17岁,刚刚初中毕业的他最初打算是去当兵,或者继续读书学习。本想着从山村里“走出去”的杨少成,却被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留住了脚步。当地村干部找到他,“他们提出让我暂时在这里代课,等找到老师了再让我去完成我的梦想,结果就一直代起课,没有老师愿意来。”杨少成回忆说。

当时的青山岩村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寨,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不通公路,要下山都是靠走路,没有老师愿意在那儿支教。“我想着我要是走了,没老师来,我们山上这些娃儿就只有失学了。”从此,杨少成接过了上一任老师的接力棒,成为孩子们求学路上的“领路人”。

1.4.jpg

学校旧址

群英小学所在的青山岩村12组是个苗族聚居地,条件艰苦,杨少成初到时,教学资源极为匮乏,更没有稳定的教学场所。说起刚到群英小学的教学时光,杨少成直摇头,“学校最开始是在集体粮仓里面上课,后来村民的闲置房子、茅草房、林场等地方都上过课。山里风雨大,经常都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1987年,校舍升级为石头墙小青瓦,再也不担心房顶漏雨,杨少成和学生们满心欢喜。他极力向上争取资金,改善教学环境,2012年,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下,全新的群英小学修建起来了,村民杨绍林也无偿捐出580平方米的土地,学校有了更稳固的根基,如今学校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还有食堂,教室里配备了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现代感十足。

1.5.jpg

教室里和教学楼侧面赫然醒目的标语,寄托了杨少成对学生的殷切期盼

曾经,杨少成听闻同龄人在外打工一个月挣钱比自己一年挣的钱还多时,也曾有过舍弃清贫的三尺讲台,去更广的天地拼搏的念头。但那仅仅是一瞬间的想法。大山质朴的环境所滋养的质朴情怀,杨少成早已难以割舍。“对于大山的娃儿来说,知识是特别重要的,不管是外出务工还是做其他都特别需要知识,我必须把我的工作干好,尽我能力把学生教好。”

2008年,杨少成通过公招考试,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当时有机会调到条件优越的城镇学校工作,但他还是选择留下来,“我走了,谁又愿意留下来呢?村里这么多经济条件差的孩子,没办法下山去读书,我一走他们就没人管了。”

1.6.jpg

坚守苗岭奉光热  辛勤耕耘育桃李

如今,虽然学校只有两名学生,但上课的内容比起外面的学校一点也没少,语文、数学、科学、体育、音乐……每一天的课程表都被各个科目安排得满满当当。

1.7.jpg

上午10点半,一堂数学课按时开始了,杨少成熟练地打开多媒体,给孩子评讲习题,并拿出自制的正方体教具和学生做起了数学游戏。

课后,杨少成介绍:“这个教具是我用山里的黏土做出来的,山里面的孩子们比较熟悉,理解正方体、长方体、半圆这些也更直观,更易懂……”说起教学,杨少成侃侃而谈。

1.8.jpg

39年来,学校学生最多时有二十几个,一直都是一师一校。杨少成不仅是各科老师,也是校长,更是保育员。但从学生的生活到学习,杨少成都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曾有一丝懈怠。

2012年,群英小学的孩子们吃上了国家提供的免费营养餐。当时学校有10多名学生,为了孩子们能吃上营养餐,杨少成没少下功夫。“每周都要下山背回营养餐,虽然只有十多公里路,但徒步要走两个多小时。后来,公路修通到岩脚的时候,我就学骑摩托车,年纪大了,学骑有点难,还摔过好几次跤。”

1.9.jpg

虽然现在不用徒步下山背营养餐了,但每天中午,杨少成会按时给这两个孩子热饭,保证他们中午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执教以来,杨少成不仅对学生精心照顾,对自己也从不松懈。

数年来,学校采用多年级复式班教学,课程较多,工作量大。但杨少成没有畏难,39年来,杨少成像一名工匠一样细心琢磨,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难,他硬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教师。在复式班教学工作中,他认真摸索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如何穿插?课堂动静如何搭配?学生如何分层?……这些问题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解决。

1.10.jpg

此外,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经常在课余努力看书,积极向经验丰富的教师们交流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代课的时候就一边代课一边下山去向中心校的老师学习、求教,慢慢地业务就提高了,有时边学边教,后来又去兴文的进修校进修了两年。”杨少成回忆说。

1.11.jpg

工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的能力得到了认可,多年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他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并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家庭”“四川省最美家庭”“四川省优秀乡村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教育是家风,也是传承

上完上午的4节课程,给学生们热完饭菜后已经是12点40,我们跟随杨少成走回他的家中。“平时都是学生们吃饭时,我就回家去吃饭,要快点吃完回来陪着学生……”说话间,我们走进了杨少成的家。

1.12.jpg

在群山中的房子虽古朴,但收拾得干净整洁。妻子康林珍正在屋里打扫卫生,看着记者的到来,她急忙招呼我们。妻子体型偏瘦,皮肤黝黑,脸上挂着微笑,说话很亲切,淳朴中透着干练。

康林珍告诉记者,自己虽然读书不多,但知道知识对山里孩子的重要性,“他在这里教书,我非常支持他,这上边山高路陡,没有老师愿意来,上边的娃儿需要他。”康林珍微笑着说。

1.13.jpg

平时杨少成去上课,妻子一个人就在家做农活,田间地里、家庭卫生打理得井井有条。有时杨少成会给学生讲解知识到下午五点,康林珍在家做好香喷喷的饭菜等他回来吃饭。“他要上课,我就尽量做家务,学生的教育很重要。”康林珍说。

谈起自己的教书生涯,杨少成说,最应该感谢的是自己的妻子。“我当了28年的代课老师,薪资不高,最开始是12.5元,后来涨了点就是13元,后来又是32.5元……”虽然生活拮据,但妻子始终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杨少成。

1.14.jpg

多年来,杨少成对山里孩子的大爱之心、敬业之志,使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如今,女承父业,教书育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女儿杨晓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周末或节假日,杨晓也会回到老家,主动为周围的孩子们辅导假期作业,甚至为孩子们带来许多课外书籍和文具。“我们三兄妹,从幼儿班到三年级都是父亲教的。他是一个好老师,好父亲,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杨晓说。

39年来,杨少成总共培养出了200多名学生,他们之中有公务员、教师、企业职工等,学生们真正实现了“怀揣梦想 走出大山”的夙愿。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老师却一直是杨少成。巍巍大山见证了学校从建成到兴盛,再到如今的冷清,也见证了杨少成渐增的皱纹和白发。

现在杨少成已56岁,再过4年就到退休的年纪,然而,面对大山之中的群英小学,他心中有一份不舍和挂念。“如果我退休了,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又没有老师愿意来,我就继续教起走。”杨少成说。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冬去春来39载,杨少成默默坚守在三尺讲台,把对未来的希冀和无限可能,织进乡村教育的美丽愿景。因为他,这个群山环绕的的学校多了一份快乐;因为他,山里的孩子多了一份走出去的希望;同样是因为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奉献和坚守。

(梁俊)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