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打破孩子思维界限 关注学前创新教育

记者 向颖 吴宇婷        编辑:张文博        2019-06-21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在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培养真正具有创新力和科学精神的人才,未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将在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 STEM教育作为突破口进入中小学及幼儿园,如何转变孩子的学习方式?让知识融会贯通?近日,在西部幼教论坛组织委员会、元迪早期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19中国学前 STEM教育大会上,针对学前创新教育,来自全国的专家、教育工作者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关键词:综合性 系统性

用“问题”将知识连接起来

“数学、物理、语文、科学、化学……从小到大,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识被分类装在这些学科里。但由于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没有打下学科融合的基础,导致大多数学生在知识融合上十分薄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正福认为,过去,为了让知识模块更好学习、更易区分,将知识按学科进行划分,但这种方式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显现出很大弊端。

“如果把学习割裂开来,学生就不能理解各个学科领域是如何相联系的。”李正福发现,过分强调专业的细分化,使得培养出的专门人才知识构成相对单一,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单用﹃问题﹄将知识连接起来科性的“专才”教育模式容易忽视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社会问题复杂化、知识应用综合化以及促进知识创新等新情况。

开放、广泛的 STEM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李正福介绍,未来,教育要强调跨学科之间的联系,鼓励孩子从小就能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例如基于真实情境、工程设计、项目制等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李正福以观察一杯水举例,学生可以从物理的角度去观察水的体积,从化学的角度分析水的组成成分,还可以从工程角度去思考如何储水等。“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元的,科学解决为什么,技术解决怎么做,多个学科叠加起来,他又会产生新的思考。”

“跨学科学习更能帮助学生建立高阶思维技能,让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形成有意义的联系。”李正福认为,同学们从小就要多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过程,创造、设计、建构、发现、合作并解决问题,从而生成良好的学习体验。“当不同学科相互整合且学生参与社会性互动学习时,概念性知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李正福.jpg

关键词:实践性 协作性

在“用”的过程中探究规律

“学前儿童年龄小,他们的思考和行动在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上都处于萌发阶段,很难进行有真正价值的、解决真实问题的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就没有对生活的关注、设计的创想、制作的兴趣。”中国教育科学院“ STEM2029”学前段课题组指导教师华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STEM素养”,用跨学科的思维去重新审视平时已经惯常的教育方式。

华帅表示,过去,教学方式倾向于“做中学”,老师会带孩子去科学区观察小鱼、小虾,在户外体验各种玩具器械,集体听故事、讲故事。但在未来,孩子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育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孩子会在“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验证事物的规律。比如,观察小鱼、小虾后,探究生态依赖的关系,再思考如何帮助盆栽长得更好;在玩耍的过程中对玩具产生好奇,进而了解玩具设计背后的方法和流程,和老师一起参与自制玩教具的设计与生产;听完故事,大家一起寻找故事背后的规律,探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甚至,共同参与班级纪录片的编导。

“在幼儿园阶段,就应完成知识格局的启蒙。”华帅认为,见多识广是学前阶段孩子学习的重点。不必担心问题的深度和孩子的认知程度,只要孩子全程参与,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实践性,他自然会在过程中有所收获。

他举例,广州一所幼儿园,26个小班的孩子和老师一起拍摄了一部定格动画。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孩子在区角了解动画片是怎么拍摄出来的,然后让孩子们“玩”手机上简单的拍摄软件,孩子们很感兴趣,慢慢地,他们自己写故事、构架场景、摆放道具,拍摄出了《定格动画·我的飞行梦》。整个过程历时一个半月的时间,每周孩子们都会在这件事上花60-80分钟,但他们参与度很深,获得感也很强。华帅说,这种在参与、体验中习得知识的方式对孩子们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长远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

华帅.jpg

关键词:情境性 设计性

给孩子一段创造性的旅程

儿童多大年纪适合开始 STEM教育?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杨宁认为,其实,幼儿很小就在与他们周围世界中的数学、科学原理进行着持续地互动。他们试图去理解各种科技现象,还经常把自己所理解的数学、科学和科技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和建构过程中去,只要家长、老师抓住时机,掌握方法,从孩子3岁左右,就可以进行 STEM教育的尝试。

他建议,家长、老师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游戏。他以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 CamillaGordon博士和胡江波博士设计的一个幼儿游戏——“我们是星球尘埃”为例:

老师在地上铺一块2 .5×2 .5平方米的黑色缎布代表太空,缎布的中央是一堆彩色的皱纹纸碎片,代表一颗颗垂死的星球。老师先演示星球爆炸的过程,“这颗星球垂死时会膨胀。”在皱纹纸碎片中向往画圈扩散。“然后,向内坍塌,最后,向外爆开。”把碎片向中间聚拢,最后用力在中间拍下去。

老师演示完以后,请小朋友轮流到缎布中央,将彩色皱纹纸片抛向空中,让纸片飘落到自己身上,体会自己是星球尘埃。

在这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游戏最后,老师再总结世间万象,从星球爆炸到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从地质的演变到植物、动物的出现,让孩子们认识元素,从元素的角度理解,地球是由星球尘埃组成的。这些尘埃来自亿万年前的星球爆炸,这些尘埃是地球上一切宏大事物的细小组成部分,包括我们骨头里的钙,血液里的铁,其实都是星球尘埃。孩子们发现,遥远的星球竟然和自己血脉相连,深奥的天文学就和幼儿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了。

“当儿童持续不断地,在越来越高的水平上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经验时,他们对数学、科学和科技的理解,包括错误理解,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杨宁说。

“孩子从出生起就对周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合理、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正确的引导,一些孩子失去了探索的欲望。”他建议,父母、幼儿教师都应该支持孩子的好奇心。“ STEM教育是一个旅程,一个帮助孩子在某一个领域获得有深度的科学知识理解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孩子会增长科学和数学的知识,会用上工程和技术解决问题,也会逐渐发展出科学世界观和科学家的品质。”他说。

杨宁.jpg

(记者 向颖 吴宇婷)

编辑/一审:张文博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