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苟万松:“我愿做一颗星,闪亮在彝区”

殷涛 葛仁鑫        编辑:周睿        2019-05-28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实习记者 殷涛 本报记者 葛仁鑫 文/图

5月22日,我们从成都出发前往凉山州甘洛县,这次采访对象叫苟万松,是一名来自眉山市丹棱县的普通教师。他三次离开家乡,先后奔赴凉山州金阳县、阿坝州茂县、凉山州甘洛县参加扶贫工作。去年7月,他再次回到凉山州参加驻村综合帮扶工作,挂职甘洛县阿嘎乡乃巫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第一书记。今年2月,苟万松被调到甘洛县普昌镇中心小学支教,重返教育岗位。

“卖车卖房,也要供孩子读书”

1.jpg

5月22日下午4点,我们到达甘洛县普昌镇中心小学校,那会儿正是学生放学的时间。与苟老师简单交流后,我们得知,今天正好是去家访的日子。

当地的彝族有个风俗,一旦遇上红白喜事,小孩子就可以领到喜钱,因此不少学生不来读书,反倒可以领到四五十块钱,苟万松挨家走访,告诉家长不能缺课的重要性。

阿木吕达正在读二年级,是苟万松班上的学生,放学后,苟万松找到阿木吕达和他两个同在中心校的姐姐,他们的父亲木乃以胡听说老师要来家访,早早把车开到了学校。

阿木吕达上学期的平均成绩只有20多分,木乃以胡本想把儿子转走。今年2月,苟万松来到学校后,短短3个月时间,班级的平均分从20分提高到60分,阿木吕达在前不久的考试中还得了94分的好成绩。看着孩子成绩明显提高,木乃以胡特别感谢苟老师,现在他不要求转走了,经常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

有些彝家对孩子教育不重视,但木乃以胡常年在外务工,见识较广,他知道教育能够成就未来。“我们再苦再累,卖车卖房卖田,也要供孩子读书!”无论是对自己的女儿还是儿子,他在教育上都给予很高的期望。

半路出家,语文老师走上数学讲台

2.jpg

阿木吕达的数学成绩直线提升,离不开苟万松的教学,而苟万松支教之前,却一直是名语文老师。“他们这儿缺的是数学老师,不会教我就学,学来也要把学生教好。”从第一书记到支教教师,从语文专业老师到数学教师,苟万松的角色在当地需求中不断转换。他曾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中写道:“我愿化作一颗星,闪亮在彝区天空”。

5月23日上午,我们到达普昌镇中心小学校时,苟万松正在上课。“同学们,我们今天上课内容是‘克与千克’。”随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渐渐变小,苟老师让大家左手拿着数学书,右边拿着一支笔,“看看是书重还是笔重呢?”

“书重。”孩子们整齐地答道。

接着,苟万松又拿出几枚硬币,让每个学生都用手掂一掂,之后又拿出两个牛皮纸包,前排的孩子们觉得稀奇,伸着脖子看。苟老师将牛皮纸打开,里面装着7颗红豆,他一边将红豆放到学生手中,一边说:“7颗红豆重一克,大家都感受感受重量。”

苟老师的教学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尽管中心校的教具有限,没有天平等设备,苟万松发现一些日常用品同样可以起到作用。

“我们的蔬菜结果啦!”

2013年到2016年,苟万松在凉山州金阳县支教;2017年到2018年,苟万松在阿坝州茂县支教;2018年7月,他再次回到凉山参加驻村综合帮扶工作,今年又被调到普昌镇中心小学校支教。虽然从扶贫一线又回到支教岗位,但苟万松心里仍然牵挂着此前帮扶的乃巫村,一有空就会回去看看。

跟随着苟万松,我们前往乃巫村,来到他帮扶过的贫困户阿支莫的家里。

3.jpg

“好久不见啊。”苟老师还没到门口就跟阿支莫打招呼。看到我们的到来,一旁的小孩显得有点怕生,躲到了阿支莫的怀里。

“今年花椒种了吗?现在蔬菜基地怎么样了?”苟万松亲切地问。

“花椒还没开始种,但蔬菜基地已经修好种菜了。”阿支莫回答说。

再往山上走,我们看到了乃巫村的蔬菜基地。去年苟万松刚来时,发现大家都不吃蔬菜,小孩骨瘦如柴,老人眼睛无神,严重缺乏维生素。于是,他提议修建5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如今,基地又扩建出20亩。

西葫芦、豇豆、水果黄瓜、番茄、红圆椒……大棚里种植了十余种农作物。

苟万松告诉我们,蔬菜基地是政府拨款修建的,蔬菜成熟后,老百姓不仅有菜吃,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增加百姓的收入。

4.jpg

在蔬菜大棚里,苟万松一边查看作物的长势,一边向我们介绍着棚里的光照、滴灌和喷灌设备。棚里温度很高,苟老师顺手脱掉外套,拿在左手,我们发现,他的衣服后背早已破了一个小口。

“快过来看这黄瓜,它结果啦!”苟万松兴奋地叫出声,情不自禁地蹲到地上,一个一个地数着瓜藤上的果子,“一个、两个、三个、四个……”

随后,苟万松小心翼翼地将瓜藤缠上藤架……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