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构建高质量的教师交流生态机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所副所长卿素兰        编辑:夏应霞        2019-05-20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教育导报》2019年第64期教师周刊总第3321期第1版 要闻版 2019-05-18

1558333728(1).png

编者按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新时代的教育,是一个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与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民生工程。我国正在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公平与质量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发展的关键与方向,走向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在走向教育强国的路上,教师作为一种高端的、可流动的人力资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交流

破解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难题

我国举办着全球最大的教育,受教育人口达2 .8亿,各级各类在编教师近1700万。虽然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我国教育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教育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区域、群体、校际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导致了教育不公平,因此,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机制也有待完善。

鉴于此,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特别强调:“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时至今日,已五年有余,各地政府对于区域内的教师交流轮岗各出奇招、妙招和绝招,对薄弱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教师交流实施的成效仍然有待思考,实施的路径还有很多空间有待开发,教师交流轮岗还很难达到高质量的教师交流标准,也未建立好系统的多元生态机制。


高质量教师交流

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纵观近年教师补充交流举措,地方政府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教师的补充问题,然后才是交流问题。一方面,难以找到满意的优质教师;另一方面,优秀教师难以下到边远山区和薄弱学校。尽管国家采取了各种教育供给侧改革补充教师,让教师从一开始能够扎根基层和贫困地区,如从中央到地方的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地方的定向招生、“特岗教师”、“国培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让地方政府享受到红利,却还是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

那么,除了定向培养和招聘之外,剩下的办法是:盘活现有的教师存量,对教师进行重新配置。在现有管理体制下,除了有些地方推行的“县管校聘”试点,大多数地区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剩下的采取了以微创新的方式进行的区域内的教师交流。这种微创新、微调整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但正如前面所说,有的地区在“教师交流”上走过场、走形式,导致了教师交流的低质量。

高质量的教师交流,我们认为至少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一是要满足政府对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优秀的教师群体是破解教育不均衡的关键要素;二是要满足教师个体对自己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工作条件和文化的需要;三是满足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高质量的教师交流,正如《意见》提到的“推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可见,交流的是优质资源,是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高质量的教师交流,不能是走形式或者将优秀学校里的“老弱病残”或闲置状态的教师流动到薄弱学校。

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由于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选课走班的实施与推广,小班化教学等,导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一样也存在结构性缺编。在现行的以校为单位的教育组织管理机制下,高质量的教师难以流出,高质量的教师交流更是难以得到实现。

在教师交流的问题上,我们呼吁要深入调研和顶层设计。比如,决策者要了解教师的师德修养,了解教师作为人的发展需求。如果不进行顶层设计,对于教师交流的支持性条件不足,往往导致教师社会情绪问题及不良行为的产生。某些地方制度考虑不到教师的通勤时间、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对教师的惩罚性的条款太多,激励性措施不足。从区域来说,往往只是限定比例,按照《意见》要求的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我们调研发现,这个比例根本达不到。有调查显示,愿意参与交流的教师不到50%,这50%以上的老师根本不愿意,或者去了也为了实现某种功利性发展。也有调查表明,普通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72 .2%,市级骨干教师占3 .3%,特级教师仅占1 .2%。某县交流教师表示,部分优质学校在教师交流上走过场,为维护学生升学率和优秀率,仅派能力一般甚至欠佳的教师交流任教。这种教师交流与教育政策设计的初衷难以吻合,难以达到和实现政策设计的要求和愿望,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教师交流。因此只有高质量的教师交流,才能够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


教师交流生态机制

实现更高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梦

高质量的教师交流多元生态机制的建设,不能只是满足于《意见》中所提到“……推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教师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破解教育不均衡瓶颈,但是,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教师质量的整体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质量的教师交流机制必须要多元化、生态化。

首先,教师交流不能单一化,需要实行双向或多元交流。一方面是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和扶持,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对于薄弱学校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可以是一次次的学术交流和教师培养,也可以是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校级互动和课程同构等;另一方面是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教师在优质学校跟岗学习、教研、听课、师徒结对,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成长。然而,从人性的角度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尽管一些校长、教师去偏远学校任职并非心甘情愿,这样严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和教育生态。因此,教师的补充交流需要提供多元化的生态机制。让区域内教师能够在一个充满公正公平的生态系统中,充分获得阳光与养分,和谐发展,提升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创新生态机制,提升教师交流质量。“县管校聘”是一种灵活而变通的高质量教师交流生态机制,对于盘活区域内的教师资源具有很好的政策性基础,并且当我们将教师的编制放在一个池子里或系统里时,即让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教师的调配与流动就户籍变得相对容易。人是观念的产物,当其认定了自己是品牌学校的老师时,就很难接受被派遣到薄弱学校,但是“县管校聘”让更多薄弱学校教师更具有尊严,他们感到了平等与尊重。同时,“县管校聘”的实施,往往需要地方政府的决心与协调,单单依靠教育行政内部来实施,会面临很多困难和壁垒,有观念的、利益的壁垒……牵一发而动全身,弄不好会伤筋动骨,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决策,更需要政府根据地方文化与生态,创新发展。因此,政府的担当是破解教育难题的关键。

第三,教师交流需要多元化的生态激励机制。国之兴,必先贵其师。“贵其师”,不仅是指物质上的高待遇,还需要一种社会地位与尊严。如何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必须有一些具体可操作的行为体现或者看得见的显性标识,如在区域内对于教师看病、养病的待遇等。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是否给予了教师交流的充分理由。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就具有知识分子的基因。追求尊严与自我实现,这就是为何区域内的优质学校教师总是满额超编,可是薄弱学校要么严重缺编,要么结构性缺编,政府难以解决的遗留问题。我们看到,即使有政策上的规定和要求,优质学校教师也不愿意去薄弱学校和边缘山区学校。一方面是各种奖励措施与收入的补充,没有足够的吸引教师放弃自己已有的尊严和地位;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尊严往往是通过学校平台得以体现。很多区域在教师交流制度设计上,对于交流教师的待遇和激励过于单一,强调与职称评审和评优评先相结合,缺乏对教师多元化需求的了解,如孩子的上学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周转房问题是否能够解决,以便让教师能够安居乐业;教师专业和学术发展问题,是否能够提供更多、更好平台,满足他们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是否对有贡献的老师给予政府奖励并惠及后代,或者给予他们赡养老人以更多的便利和待遇等。……

唯有如此,构建多元化、生态化的高质量教师交流机制,满足政府体现国家意志的需要,满足教师的生命成长需要,满足教师的理想、信念和德性修炼的需要,满足家长培育孩子成长的需要,才能满足高质量的教师交流,只有满足了高质量的教师交流,《意见》才能够真正实现其根本意义,我们的更高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编辑/一审:夏应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