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学校开起“环保银行” 一年“净赚”4万多

记者 胡敏        2018-12-13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记者 胡敏

垃圾“变废为宝”,还能带来收益?这样的事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川师附小)每天都在发生。学校就像一个大型“环保银行”,每个班级有一个环保账户,孩子们只需将垃圾分类,放到指定的回收点,其中的可回收垃圾就可以根据重量换算成货币价值。

20179月“环保银行”设立以来,全校师生总共回收42292kg垃圾,为“环保银行”带来4万多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垃圾分类、变废为宝,过低碳环保生活已经成为了全校师生家长的共同追求。

一个追问引发的环保创意

早在2015年,川师附小就制定了“绿色环保校园”三年计划。2016年,一批造型别致的分类垃圾桶出现在校园中,“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害垃圾”三个投递口格外醒目,同学们享受着垃圾分类、贡献环保力量的喜悦。

可不久,孩子们就发现问题:“老师,为什么收垃圾的阿姨总是把分过类垃圾混合在一起拿走呢?”垃圾分类流于形式,孩子们的热情逐渐褪去,老师们也开始思索起来……

20179月,川师附小汪慧容、肖鲜、向莉、谢雪娇、曾玲、吴茜六位老师在学校副校长高涛的带领下成立了“环境保护项目组”,从一个社区的做法中,师生们找到了灵感。有学生居住的小区就有分类垃圾投递点,可以将班上分类好的垃圾拿到社区投递。大家发现打通了垃圾回收的渠道之后,孩子们的积极性增加了。于是,老师们积极寻访,请垃圾分类公司到学校设立了投递点。

项目组老师还为每个班购买了三个分类垃圾袋,依托公司的APP和投递点,一个服务全校近3000人的“环保银行”雏形就建立起来了:第一步,各班级在垃圾分类公司的APP上注册回收账户;第二步,领取带二维码的垃圾回收袋;第三步,将垃圾分类投递于垃圾桶,装满后整理在专门的垃圾袋中;第四步;将满袋分类垃圾放至回收点;第五步,环保公司收走垃圾,通过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统计各班的垃圾回收数量,并根据可回收垃圾产生的价值向各班账户返现。

2.png

垃圾回收≠拾荒,“变废为宝”是个技术活

实践中,孩子们又发现新问题:牛奶盒上明明标有可回收的绿色环保标志,为什么收集的牛奶盒却被认定为不合格回收?肖鲜带着孩子们寻找答案,原来我们平常喝了牛奶,包装盒里会有很多牛奶残留,即便是运到垃圾回收厂,也因为原材料被污染没办法回收。必须把残余牛奶倒出来、清洗干净并晾干,才能顺利地让牛奶盒这类利乐包变成可回收物。这下同学们明白,垃圾分类不是简单地分类投放,还需要根据每种物品的特性进行一些处理。

“垃圾分类不等于‘拾荒’。”肖鲜说,拾荒者为垃圾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他们回收的物品很有限,主要是纸板和瓶子,还有大量可回收物在垃圾被翻找的过程中污染了。肖鲜利用校园电视台在全校开起了环保微课程。每周一次的环保节目,有纸品和塑料的回收、世界各国环保行动、规范回收垃圾等话题,帮助孩子们从垃圾回收“小白”变成高手。每周二垃圾车到投递点来,校园里还形成了“提着垃圾来上学”的壮观景象,家里的垃圾也被孩子们回收利用起来。

在收集可回收垃圾的同时,同学们将目光聚焦到每天吃水果剩下的果核果皮上。2018年初,学校购置了有机堆肥装置,并在校园内开辟了一块土地。项目组将厨余垃圾堆积成堆,保温至70℃储存、发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将有机物分解成养分,从而把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肥料。原本贫瘠的土地上,辣椒、番茄、南瓜、扁豆等蔬菜在师生辛勤地照料下获得了丰收。

5.png4.png

“家校总动员”,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

打开垃圾分类公司的APP,记者看到,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账户上,已经投递了42292kg垃圾,现金价值4万多元,相当于节省石油3.27吨,减少碳排放4.21吨,节约土地9.04平米,减少砍伐41.26棵树木。这样的“战绩”,在众多学校和社区账户中,高居榜首。

这充分说明,师生家长的参与热情。分类回收、低碳生活已经成了师生家长每一天自觉的行为模式。罗马并非一天建成,这来源于学校持续不断地环保教育。

川师附小连续三学期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进行开学第一课,通过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项目组老师汪慧容还组织全校师生和家庭参加“首届巧手巧思环保创意大赛”,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想创意,动手制作,对家里不要的废物进行回收改造。一共收到同学们的创意作品近百件,大家无穷的创意更掀起了班级垃圾再利用的热潮。各班推出的优秀作品,还在学校的元旦游园活动中开展环保创意大赛作品展,不仅给孩子们一场充满欢乐的嘉年华,“环保”、“变废为宝”也成为同学们口中的高频词。

为调动班级的积极性,川师附小“环保明星班级”评选活动应运而生。每周根据垃圾分类的投放量,前十名的班级颁发“环保明星班级”奖章。截止目前,全校发放了超过300次“环保明星班级”的奖章,大多数班级至少获得过一次明星班级的荣誉称号。

3.png1.png

培养价值取向,当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公民

川师附小的环保教育,不仅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还走进了社会,走出了国门。“这里的焚烧的垃圾,70%都是可以回收的。”参观一所垃圾发电厂时,一位工作人员说的话,让师生们痛惜不已。参观污水处理厂、再生能源公司时,孩子们深刻地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不仅减少环境污染,每年还让60%的废弃垃圾得以循环利用,经再处理后加工成初级材料,或转化成为石油、热力等能源。

法国是欧洲最早推出垃圾分类制度的国家。川师附小几百名学子陆续在暑期夏令营游学访问了法国SIDOMPE Centrer de tri西多普垃圾回收处理中心,他们在全校分享了法国处理垃圾的经验和对待资源回收的理念。

“环保教育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公民。”川师附小校长邱华说,通过垃圾分类这个小小的行动,带给师生家长的是一种环境保护、资源回收、低碳生活的理念,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培养关心人类未来命运,把环保理念当做一生价值追求的公民。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