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3000万青少年陷“情绪难题”走出困境?

        2018-10-22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图片源自网络)

日前,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透露,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有的青少年甚至出现精神心理疾病,“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们国家低一点,但也在逐年增加。”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而根据广州市卫生计生委日前公布的数据,目前广州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5万名,起病年龄小于18岁的占4成。


专家特别指出,儿童青少年成长心理健康问题容易被忽视,即使被诊断,也有许多家长并不愿面对病情,最终导致孩子不能得到及时、规范治疗。因此,专家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孩子们早诊断、早治疗。


一方面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另一方面是孩子的病情容易被忽略,甚至被拒绝承认,而耽误治疗。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向羊城晚报记者分享了多个有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1 13岁少女称,活着是累赘

 

13岁的小雯是一名天真活泼的初二学生。在一年前某次参加正式活动时,小雯莫名地出现了紧张、呼吸困难的症状,老师和同学对此难以理解。


让小雯没想到的是,她将这件事与父母诉说后,父母对此也不能理解,认为是小雯内心不够强大。自此,小雯开始与周边人疏远,喜欢一人独处,且觉得自己活着是一种累赘,常常会思考活着的意义。或许是内心过于痛苦,小雯会偷偷划伤自己来宣泄,并出现体重减轻,难以入睡的症状,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潘集阳接诊小雯后,认为她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也被称为临床抑郁症、单相抑郁,是一种精神疾病。重性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快感缺乏、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抑郁症在“青少年疾病及残障”中排行首位,各地区整体而言,抑郁症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约有5%-12%。


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治疗呢?潘集阳表示,对于儿童重性抑郁障碍通常采取药物及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案,特别需要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很多抑郁症孩子来就诊时,家长都不愿意陪他们进诊室,是孩子单独进来的。很多家长的观念是,孩子没病,就是学习压力太大了。而即使确诊了的孩子,按时复诊的人也并不多,他的科室曾经做过初诊后3个月情况回访,发现只有一半的患者在按时吃药。”


潘集阳特别指出,目前一些手术治疗抑郁症的治疗法“有些被滥用”,“目前深部脑刺激手术在国外主要针对难治型抑郁症的治疗。”也有家长担心,吃药治疗抑郁症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影响,潘集阳表示,从目前的追踪来看,并没有明显影响青少年的发育,“服药的孩子可能体重会稍微降一点。”


不过,抑郁症并不好确诊。“儿童青少年多半是双相抑郁,也就是双相情感障碍中表现出的抑郁状态,”潘集阳表示,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抗抑郁药物,“儿童青少年易冲动,这类药物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杀念头。”


潘集阳指出,很多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处于开初的躁狂期时,身边的朋友家人不觉得异样,患者状态也尚可,觉得没有看病的必要;躁狂期过后陷入一段长时间的抑郁,出现自责焦虑、消极轻生的情绪后,家人才开始意识到情况不对,赶紧求医,而在这时期的患者就医时,容易被诊断为抑郁症。据统计,全国大约有20.8%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初诊被当作抑郁症患者来进行治疗。


潘集阳表示,这两种病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目前单相抑郁症(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以抗抑郁药物为主,而双相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则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案例2 9岁“熊孩子”根本静不下来


9岁男孩小颜(化名)是家长和老师眼里的“熊孩子”。3年前,他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在吃饭、上课和做作业时,经常发呆或者不自觉去做其他事情。孩子平时静不下来,总爱骚扰别人,脾气也不好,玩游戏时不遵守游戏规则,和同龄孩子相处存在问题,争吵是家常便饭。


潘集阳说,孩子应该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就诊过程中,孩子走神以及“坐立不安”的表现证实了他的诊断。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和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ADHD在学龄儿童中总患病率为3%-10%,男孩患病率是女孩的3-4倍。


像小颜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广州市惠爱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副主任医师程道猛的门诊病人中,20%左右的是多动症患者。“这些孩子三四岁时就已出现症状,但家长没有及时带去治疗,等到四五年级面临升学压力时才来看病,已经相当吃力。”程道猛表示,这类疾病不仅需要家长早发现,也需要老师细心观察,多动症的孩子一经诊断,可以通过服药治疗得到较好控制。


潘集阳则建议,在ADHD的治疗上,最好根据患者及其家庭的特点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药物治疗能够短期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则更多地依靠非药物治疗方法。


案例3 小王跟不上学习辍学在家


14岁的小王近日在家属陪同下来到暨大附一院就诊。小王从小内向安静,自幼学习成绩较同龄人差,两年前,因无法跟上学习进度辍学在家,平时寡言的他言语变得更少,且对以前喜欢的事情不再感兴趣。


数月前,小王开始自言自语,经常一个人看电视至凌晨两点,早晨不愿起床。而且,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与家人交流时反应迟钝。家有客来,小王也不见外人。


精神医学科医师在询问中发现,小王计算力、注意力欠佳,只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医生为他测评发现:孩子的言语智商及操作智商分别为56、56。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则显示:适应行为水平划级为重度缺损。


经过综合评价,潘集阳诊断:该少年为智力障碍(等同于ICD-11中的智力发育障碍),即精神发育迟滞诊断。


智力障碍(ID)是儿童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发育过程中(18岁以前)出现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障碍。


ID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3%,发病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一般来讲,这类患儿在发病期不容易识别,因为他们也能够学习、生活、交流;大多时候家长都会把小孩子的这种跟不上学习进度,反应慢的情况,当作是孩子在耍小性子。


潘集阳表示,小王目前的情况需要通过对症治疗、适当的行为治疗及教育培训帮助他减少不适应行为,让他能够适应一般的生活,简单的社会交往和工作等。潘集阳特别指出,治疗精神发育迟滞这类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婚前检查、孕期保健、遗传咨询等。


编辑:夏婷

来源:羊城晚报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