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学生本位,最终都绕不开学科本位

张道明        2018-07-16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撰文丨张道明

屏山县学苑街小学一级教师

屏山县优秀教师

宜宾市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   


审视之前的课堂教学,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教师本位”再到“学生本位”,但最终绕不开具体的学科教学,脱离不了学科本质属性。


课堂再怎么“革命”,都必须彰显学科本质特点,体现学科应有地位。


学科本位的回归是课堂革命的重要依托。此处“学科本位”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要充分体现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教学过程彰显学科味,用学科方式去培育学生的学科能力素养。


课堂教学出现“学科本位”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学科性质、目标、内容等缺乏深刻领悟与准确把握,导致在具体教学时把不准内容,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科规律特点。


笔者以语文学科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本位”,凸显“学科味”的方法与路径。



一、把握课程标准是前提


课程标准是教学改革的指南针,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就像一根主线,串起语文学科中的语文知识、文本内容、语文能力,以及语文课程的实施和学业质量的标准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释。


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最能体现语文学科本质特征,也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素养,是其他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理应重点培养。


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课标理念,深刻领悟课标精神,才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偏不倚。教对“内容”,用对“方法”,学生在习得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和谐发展。


可以肯定地说,教师不学习课标,未能把握课标精神,没有悟透课标理念,是不可能教对“内容”,用好“方法”的,自然不能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遑论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标是方向,倘若方向不对,再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目标。教师只有将课标烂熟于心,揣着课标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才可能助力学生学科能力素养的养成。


二、明晰教学目标是关键

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科本位”,具有浓浓“学科味”,必须教对内容,特别是语文学科。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必须从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过程的设计、评价方式的确定等方面着手。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一篇课文的信息很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选择,“一股脑”地教。教学目标是方向,教学内容是干什么,而怎么干是方法。


只有“教对了内容”,做了语文学科该干的事,才可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实现工具与人文统一。这就涉及到教学目标的锁定,教学内容的确立。


拿到一篇课文,先思考“教什么”,并非急着去想“怎么教”。


很多教师恰恰忽视这点,甚至将其本末倒置,导致教学目标不当、教学内容不准、教学方法非学科手段,教学过程中学科特征不明,学科味缺失,怎敢奢望学生在语文能力素养上获益?


挖掘文本最大的语文教学价值,成为解读文本的重中之重,也是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关键。“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的精华内容应是:雅词,佳句,精段,美文,还有综合性的精美的语言表达模式。


教师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每一篇课文进行分析,提炼课文的句式、段式、篇式,分析课文中语言组合的特点,分析课文语言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中达意传情的技巧,这些是“学科本位”在教学中落实的关键环节。


三、运用学科方式是保证

教学有了适切的目标,精当的内容,只能说有了上好的前提,并不意味着一定上得出好课。


就像烹饪,有了上好食材,还需要上等技术,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用学科的方式解决学科问题,用符合学科学习规律的策略组织教学活动。教与学应聚焦学科本质,把握学科结构,关注多元认知方式整合。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中时刻遵循课标的要求,有意识地增加“语言学用”的教学内容,适当降低课堂上答问、分析、讨论的教学分量,杜绝将整节课都用于所谓“分析”“理解”的教学现象。


语文教学活动围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大力开展听、说、读、写、思、议活动,始终指向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


只有运用学科方式去解决学科问题,教与学彰显了学科特点与本真,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才可能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课堂革命需要坚守“学科本位”,牢牢把握学科本质属性,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学科的方式解决学科问题,才可能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素养,最终实现生命的发展。课堂革命需要坚守“学科本位”,牢牢把握学科本质属性,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学科的方式解决学科问题,才可能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素养,最终实现生命的发展。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