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向往的课堂:透过课本看世界

        2018-06-11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近日,浙江卫视推出的文化教育公开课《同一堂课》引发各地师生热议。台湾作家张大春、知名主持人孟非、演员徐帆等文化名人跨界当老师,为小学生上3天语文课。这些跨界老师有着丰富的学养、广博的阅历、良好的修养,与小学生活跃的思维碰撞,生成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本期,我们邀请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师生从《同一堂课》出发,探讨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

【教师评课】

李琴: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央

成师附小语文教研组组长李琴经常组织各种评课议课活动,她认为,好的课堂教学标准很多,比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巧妙、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等。但真正的好课堂一句话即可总结: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探索的主体,站在课堂的中央,站在学习的中央。《同一堂课》中文化名人们的做法,就是很生动的实践。

老师本身就是优质课程资源

李琴认为,老师不仅要修炼教学艺术,还要有人格魅力。前者会随着经验的丰富更加成熟,而后者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长期坚持不懈的自学、广泛阅读的习惯、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的毅力,是不会随着教龄的增加而获得的。张大春是作家、大学教授,是研究语言文字、音韵的专家,孟非是知名主持人,接触很多社会精英,他们的阅历、接触的大量作品和社会事实,以及庞大的反馈群体向他们投射带来的思想上的升华,加上他们本身在专业领域的建树,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课堂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他们能给学生的引领非常深刻。

课堂上,张大春从学生名字中的一个“雨”字,讲到甲骨文里“雨”字的3个写法,给学生讲李白,能够让二年级小朋友做出七绝诗。李琴读过张大春的书《认得几个字》,课堂上看似不经意的一些点拨,背后有张大春对文字、对音韵很深的研究。

对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小学老师来说,由于所处空间相对封闭、交往的人较为局限,要有很强的学习精神,不断提升自我的素养,才能在思想层次、文化底蕴和文化视野上实现拓展,才能和名师、名家一样实现课堂上的纵横捭阖,收放自如。

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校内外的自由穿梭,我们很难实现,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国家课程中,语文实践活动有专门的课时。成师附小重视得较早,语文组形成了“5+1+1”的课堂模式,每周7节语文课,5节上教材课文,1节课外阅读,还有1节专门开展语文创新实践课。打通课内和课外的界限,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比如共享单车的维护,开展社会调查,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实际操作、分享经验。

由于安全考虑,《同一堂课》中,老师带学生到户外上课的想法很难实现,实践活动的引入,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家长带孩子去相应的场所考察等方式实现。比如全班泛舟湖上很困难,但是让家长带孩子泛舟就容易实现得多。

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见识、视野要求较高,要做得好,需要老师不仅对学科知识有钻研,还要涉猎社会百科知识,还要有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才能在活动中不局限在某一学科,发散拓展开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一堂课》中,徐帆指导学生表演,孟非指导学生开展才艺秀,都是他们擅长的领域。我们平时的课堂也可以通过发动家长以及和一些单位合作,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参与到课堂中。

给语文课添加一些温情

语文课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本领,还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同一堂课》中有台湾教师、有台湾学生,台湾教育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值得我们学习。张大春非常关注学生的感受,有一个孩子因为组队不成功情绪不好,张大春很照顾她的情绪。曾经有台湾老师上课,学生只说出了一点,老师就问学生能不能再加一点,学生实在讲不出来,老师就说“你是不是这样想的”,帮学生搭了一把梯子。

我们的课堂上总是不能冷场、不能缺掌声、不能停下来,课堂看起来更热闹、更有效率,实际上,很多孩子的问题没有得到关注。有时,我们需要回到人本身的发展上来,让孩子站在学习的中央,不仅关注学习,还关注孩子本身。

名人的课也要辩证看待

李琴提醒,《同一堂课》毕竟是综艺节目,教师不能全盘模仿。李琴说,如果按照平常评价看课的标准,从形象仪表、言语规范、组织教学、教学设计与环节、教学内容几个方面来看,张大春、孟非这些名家的课,只能打到70分。但如果从人文底蕴、人文思想对学生的引领来说,他们的课都可以打到99分以上。

张大春的课在言语规范和组织教学上有“硬伤”,在大明湖的船上,讲“李白去了蜀地”,“蜀”字发音不准,听起来像是“鲁”。课堂纪律不好就意味着很多学生走神,课堂低效,而发音不准则容易误导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正是正字音的阶段。孟非主持功底令人钦佩,但放在教学环境中来看,一些用语缺乏规范。比如,他把李白比作台湾地区的周杰伦并不贴切,用同是诗人的余光中比较更好。

再者,课堂设计中不重视知识目标,我们的课堂中需要将国家要求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比如,李白的诗,根据课标有基本的常模:了解诗人,了解学诗的规律,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诗意,悟诗情等。国家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蕴含其中,在此基础上可以有创新,有拓展。比如,张大春加入诗歌创作,孟非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规划。立足课标,站在学生人生发展角度规划,才是真正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央。

【学生沙龙】

即使毕业,好的课堂还记得

《同一堂课》集公益、教育、文化、真人秀于一体,像一档纪录片一样,真实展现了课堂的场景,成师附小六(1)班学生看后惊叹“这就是我理想的课堂”,“这就是我们喜欢的老师”。

好课堂不拘泥于课文,不局限于室内

节目中最打动成师附小六1)班学生张芙娴的是徐帆给学生上的《背影》。女孩牟星星是一名留守儿童,她的父亲长时间在外地打工,连她自己都记不清多久没和父亲见一面。在与父亲手机视频连线时,第一次没有成功,牟星星非常落寞,第二次连线终于成功时,她的欣喜溢于言表,“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喜悦和幸福。”

徐帆通过视频这种特殊作业、课堂上表演课文内容、开特殊家长会的形式让孩子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中父爱的含义。不要说现场的孩子们,张芙娴说,就连屏幕外的她,也忍不住再读了《背影》,想起许多和父亲的事,理解了父爱如山。

对于成师附小六(1)班的学生牟书贤来说,最令人激动的莫过于看到张大春带领学生游大明湖的一幕。李白的诗歌她从二年级就开始学,但泛舟湖上一边讲诗,一边作诗,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张大春和学生的沟通方式也是牟书贤向往的,老师做倾听者、引路人,让学生当主角,尽情地放飞思维。

“好课堂不拘泥于课文,不局限于室内。”成师附小六(1)班学生向柳依说,孟非讲《峨眉山月歌》,除了诗歌本身的意境外,还发散到西安、重庆、南京的地方文化,讲到李白的人生志趣,最后请每个学生对着大山喊出他们的愿望。从课本中来,又串起了过去现在的地域文化,还有个人的人生志趣。从课文走向了生活。

好老师引领、关爱学生,课堂充满创意

文化名人的课堂,让学生们感慨“教师太重要”。因为老师的魅力,学知识的过程也充满趣味,并且好的老师能够带来引领,让学生变得更优秀。

好老师关心学生学懂知识,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张芙娴发现,徐帆的课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她对学生的想法,甚至细微的感受都很关注。学生说交不了作业,她就帮助他一起到矿场找到爸爸,完成作业;课余时间她会和学生聊天,学生有心事也会跟她说。张大春也是一样,一个女生组队没有成功,很伤心,他就会安抚她,并且第二天还记得这个事。

好老师有创新精神,总给学生带来惊喜。牟书贤说,徐帆在课堂上有许多令人惊喜的创新:表演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体会父亲的艰难;视频采访爸爸,增进亲子间的了解;给爸爸做手工礼物;开特殊家长会,让留守儿童与父亲团圆。张大春带学生去大明湖上课,在真实情境中吟诗作对。

好老师能给学生带来知识和精神上的引领。牟书贤发现,张大春的课还有一个特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一天,他就说要让孩子们做出五言绝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但最后超额完成了,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好老师还能给学生人生规划带来启发。向柳依说,孟非讲李白,一开始就说自己的人生轨迹跟李白相似,也去过这些地方,其实就是给学生暗示,我们一生要去哪儿,做什么,都应该有所规划,所以,后来学生喊出人生梦想时,能够有那么多关于旅行、关于求学的答案。

什么是教育?就是学生即使毕业了,不在这个学校了,也还记得的东西。对于这3位成师附小六(1)班的学生来说,有的是语文老师用一周的时间讲《凡卡》,从作家、俄国社会、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到环境描写全方位地细细品读;有的是英雄主题单元文章对于勇敢、对于奉献品格的浸润;有的是《巩乃斯的马》中老舍文字独特的美。……还有几天,他们即将离开校园,而那些语文老师精心设计、承载了老师们思想、情感的课堂,也成了学生难以忘却的部分。(胡敏)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