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凉山教育的精气神起来了 ——中国教育报刊社、四川省教育厅“宣讲行送教行”大型公益活动走进凉山纪实

        2018-06-04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5月30日早上4点多,天蒙蒙亮,年近八旬的王本中校长就出了门,急急忙忙赶往首都机场。

2000公里之外,少雨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小雨淅淅沥沥。来自各县市的千余名教育局长、校长、教师,提前一天就从几十、几百公里之外翻山越岭赶到了州府所在地西昌市,他们在等待另一场“及时雨”——中国教育报刊社、四川省教育厅带来的“宣讲行送教行”报告会。

5月29—30日,中国教育报刊社、四川省教育厅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行送教行”大型公益活动团队,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到大山深处的昭觉县悬崖村看望教师和孩子们、与全州十六县一市的教育局长和校长讨论教育扶贫攻坚、举办主题报告会、同课异构上公开课……与凉山教师一起,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凉山脱贫攻坚“教育必须跟上”而努力。

张学军

新时代凉山教育该有新作为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师大实验中学原校长王本中在作报告(张学军 摄)

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金沙小学校长钟樱在作报告(张学军 摄)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原校长王本中和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金沙小学校长钟樱不约而同以“新时代”为背景,从不同侧面作了报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与教育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研究新形势、提出新对策。”报告一开始,王本中提出的话题就引起了听课校长、教师们的深思。

围绕“新时代中小学深化改革的新趋势”主题,王本中从国家课程方案的调整、考试招生制度的新变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引领等方面,结合各地案例条分缕析、娓娓道来,特别是谈到老百姓关心的高考改革新变化,让大家收获颇丰。

“王老师的报告就像一场及时雨,对我们即将进入新高考的年级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凉山州盐源县教研室主任郭茂清告诉记者,他们这次派了20多名校长、教师,提前一天坐了4个小时的车赶到西昌听报告,“大家听得非常认真,回去后准备把专家的报告内容传达给其他老师。”

钟樱在题为“新时代的教师素养修炼”的报告中谈到,判断一名好老师要看身体、看学识、看性格,“要身心健康、精力旺盛,学识扎实、爱好广泛,善良豁达、乐于沟通”。

西昌航天学校副校长张凌燕同样收获满满。“钟校长对教师专业成长等经验的分享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管理者,优秀的办学理念和治学方法对于学校的发展是何其重要,特别感谢这次送教活动。”张凌燕说。

好课带来的不仅是一堂课的收获

教育部“教改实践先进个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金玉在上公开课(何元凯 摄)

成都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教师董自在上公开课(何文鑫 摄)

董自在为公开课作准备(胥茜 摄)

一节初中语文课、一节小学数学课,教育部“教改实践先进个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金玉,成都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教师董自分别向凉山500多名教师展示了两堂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好课”。

两位名师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好课应该怎么唤醒学生、激励学生,怎么基于学情教情不拘一格。“我教了11年语文,从来没有听过像您这样上课的,这下我才知道什么是‘润物无声’,什么是‘唤醒’。”一名凉山语文教师听课后,给王金玉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当天,面向500多名凉山语文教师,王金玉与西昌航天学校语文教师任静兰,围绕作文课“学会抒情”展开同课异构。

任静兰以乡土之情贯穿课堂,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向学生呈现凉山彝族文化元素,引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在表达乡土情感中掌握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

“我专门作了个学情调查,以我教的班级学生为样本,结果显示,出于自身兴趣写作的只有5%,对作文有反感情绪的有65%,家长有写作兴趣的有6%,家长职业与写作有关的有8%。”王金玉说,学生反感写作,这与他们生活在缺乏写作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现场听课的语文教师江燕说:“王老师在掌握学情后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和细致工作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董自和西昌航天学校教师郑新春,对五年级的“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课也开展了同课异构。

郑新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解题,在对比中发现方程式解决数学问题的优势。董自则用猜名字和脑筋急转弯暖场,让学生放松,之后直奔教学主题,给出一道数学题,让学生尝试使用方程式来解决。

两位名师的课堂激起了凉山教师“自己也试一试”的愿望。“两位老师用了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设置了不少情境,贴近生活实际,最终殊途同归。”来自凉山州会理县的小学教师段红琼说,“学到不少,回去后也要尝试尝试。”

“我们对凉山教育的发展充满信心”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聚焦凉山教育扶贫座谈会在西昌市召开(何文鑫 摄)

阿土勒尔村位于昭觉县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之上,村民出村只能通过藤梯、木桩上下山,被外界称为“悬崖村”。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他很牵挂“悬崖村”孩子的上学安全。这之后,悬崖村建起了钢梯。

5月29日,“宣讲行送教行”团队一行,从西昌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了位于阿土勒尔村山脚的悬崖村小学,给孩子们送去文具、书包和图书。孩子们唱起“卡沙沙”的彝族歌谣,赞颂生活的新变化。

“新建的钢梯很牢固,爬起来也不再害怕。”正在读五年级的莫色阿作说,“周末留校时的活动也很丰富,有专业的老师教,我现在学会了打篮球、羽毛球。”悬崖村的变化,是凉山州近年来脱贫攻坚成果的缩影,悬崖村小学的变化,也是凉山教育变化的缩影。

怎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考察时提出的“教育必须跟上”目标?在5月30日召开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聚焦凉山教育扶贫座谈会上,凉山州十六县一市20余名教育局长、校长代表和送教行团队一起,交流了凉山教育新变化、探讨了教育发展新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带来了凉山人精气神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来凉山看望了我们,并多次关心凉山的发展,我们很受鼓舞,更有干劲了,精神面貌蓬勃向上。”普格县教育局副局长马玉莲兴奋地说。

国家资助和外界的关心带来了凉山教育的变革。“泸州市龙马潭区和广东佛山对口帮扶我们学校,派老师、派管理人员,带来了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普格县普格中学教师张鹏说。

山大沟深、深度贫困的凉山,教育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但总体而言,凉山教育系统的精气神起来了,老百姓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我们对教育的发展充满信心。”凉山州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游开军说。他希望,国家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刘磊 何文鑫 何元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