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从医从教仁心仁术 ——记西南医科大学教授税青林

        2018-04-20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一副金属架眼镜,一身的笔挺的西装,干净利落。

今年已经63岁的税青林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下课后脚步匆匆来到食堂排队打饭。看到他,不管学生还是老师,都会颔首微笑,叫一声“税老!”

在西南医科大学从教40年,税青林始终坚持在基础医学教育一线,不论教书育人还是科学研究,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他既是学校生物细胞学和遗传学领域的奠基者和学科带头人,也是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医者、学者、教师,是他的三重身份,而这三重身份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追求——“仁”。常怀仁心,锤炼仁术,税青林一手抓医学,一手抓教育,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笔杆子换成解剖刀

1955年,税青林出生于射洪县一个农民家庭,家里6个子女,他是最小的。

税青林从小成绩优异,是县里有名的高材生。他特别喜欢阅读,爱好写作,四川日报、解放军文学等刊物上经常出现他的名字。一次,他写的作文还被作为教学案例,全县印发。

税青林的笔触所及,更多还是当时农村农民的生活。“中国的农民吃苦耐劳,节俭、淳朴,但是也有小农意识。”青年时代的税青林,显示出与同龄人不同的情怀,他常常在假期走进农村,去观察农村的风物,描写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发现,卫生医疗条件低下,让农民饱受病痛折磨。“很多人就是因为一场小小的感冒,最后死掉了,也不知道到底得的什么病。”

1949年后,四川省被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个行政区,川南地区下辖的五个专区、市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深受疾病威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川南行署决定在泸州筹建一所医士学校,培养医药人才。1951年9月1日,泸州医专的前身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正式开课。成立之初的川南医士学校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开设医士和药剂两个专业,专业教授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药理学等课程。1959年,学校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

因缘际会,1975年,税青林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进入泸州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

税青林回忆,那时的学校群星云集,上海医学院、重庆医学院、四川医学院等高校都抽调骨干教师前往任教。税青林的学医之旅也颇受益于这批老专家们。

税青林还记得,在大一下学期便开始上解剖课,从来没有接触过尸体的他,感觉既神秘又恐怖,下刀时,手总是哆哆嗦嗦。教授解剖课的老师危进启看出他紧张的情绪,语调不慌不忙地说:“这是科学嘛!将来要在活人身上动刀子,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不是儿戏。”

尽管老师语言上“冷冰冰”,但税青林依然能感受到那时候老教师们务实的作风。“解剖神经是最难的一部分,学生操作起来特别慢,我们的老师总手把手地教,守着我们做完。”从老师身上,税青林知道从事医疗行业,除了要有仁爱之心,更需保持绝对的冷静。

“钉钉子”一样钻进医学科研

1978年,税青林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同年,学校更名为泸州医学院。当时,学校校址在泸州郊外的忠山之上,忠山上的学习条件十分简陋,校舍是一座旧庙改造的,生活物资也需要从山下肩挑背扛往山上运,师生的生活十分清苦。尽管如此,“山中好读书”的学风仍然浓厚。昏黄的路灯底下,有学生通宵达旦看书学习。

税青林内心更为紧迫。他所学习的现代医学以微观研究为主,这种研究方式以局部研究为主,实验方式也只包含载体实验如细胞实验和临床实验两大类。但这样的研究方式有个重大缺陷,即某种药物或资料方法对细胞产生作用,对整个机体却不一定产生作用,或不能产生同等作用。当时,税青林带学生去附属医院实践,发现高血压、肺心病等疾病在临床上都不能治疗,每每有学生提出类似问题,他也只有无奈地告诉大家:“留在以后科学发达了再解释吧。……”

基础医学研究,见子打子,循环往复,何时是个头?这时,税青林萌生了继续深造的念头,“能不能换个方向,从疾病的发生机制去做些研究?”

1982年,税青林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专攻遗传学,师从我国著名遗传学家李璞教授。李璞在1949年前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是我国临床遗传学的开创者。哈尔滨求学的生活极其艰苦,顿顿都是窝头和玉米粥,税青林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生活,分秒必争地学习,有时几乎整天泡在实验室,提取细胞核,观察 DNA的序列分布。跟随李璞教授学习期间,税青林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找准了学科发展的生长点。

1984年,泸州医学院组建细胞学、遗传学学科,税青林回到学校挑起了学科建设的大梁,此前,学校在这一领域基本是一片空白。为此,税青林带领教师和学生以皮纹学研究为切入点,在西南地区广泛采集皮纹特征,建立遗传学资料库。在海量数据和案例的支撑下,通过观察遗传性疾病的皮纹表现特征以及对比不同群体间的皮纹特征的差异,对该种疾病的诊断和“靶向”治疗便跨出了一大步。

1989年,在学校遗传学学科基础和体系建设完成后,税青林便从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方向朝着恶性肿瘤发起“攻击”。通过找到癌症的关键基因,同时封闭该基因,利用分子手段对 DNA进行干扰,从而研发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或医学手段。税青林说:“要像钉钉子一样钻进医学科研。”

为医为师,都要摒弃浮躁和功利

对一所医学院来说,能不能培养出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医生,是衡量该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从川南医士学校到泸州医学院,再到今天的西南医科大学,培养优秀医疗人才,服务地方医疗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始终没有改变。对税青林来说也是如此,尽管在医学科研上取得了诸多建树,但他认为自己的本职还是一名教师。如今,年过花甲的税青林仍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坚持带研究生。

他把上课当做是一种艺术,把科学性、系统性和生动性融为一体,自己生活的经历,野外调查的案例都成了他的教学素材。那些在人迹罕至的山区发现的罕见病例,常让学生听得入迷。税青林率先在大班课上采用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把学生请上讲台。学生们都说,医学专业课本来晦涩难懂,可是税老师却能上得生动有趣。

税青林还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常常把学生带出校门,现场诊断、收集病例,告诉学生:医学也是靠实践出真知,只有靠接触大量的病例才能日益精进。

“医生和教师的工作其实很相像,都需要摒弃浮躁和功利。”对税青林来讲,工作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工作日和假期之分,没有上课和下课之分,哪里学生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翻开他的文件夹,备课本写得满满当当,学校和学科的发展和建设牵引着他的心,学生随时请教他也毫不怠慢。同事们都说:“税老师甚至不知道每个月工资有多少,市场上白菜多少钱一斤。”

“只管攀登不问高”,是税青林许下的诺言,也是他身体力行的人生准则。(鲁磊)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