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在乡村教书的幸福

        2018-04-12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邓永华夫妇想调到山下镇上的学校。校长雷鸣颇为不舍,但邓永华夫妇的理由是为了方便照顾生病的父母,他不知道这次该怎么挽留。

心情复杂的雷鸣喝了闷酒后,找到邓永华,说自己出几万元在学校旁修个小房子,把他们年近九旬的父母接来。邓永华犹豫了半天,流了泪,决定还是继续在此教书。

回忆14年前那一幕,邓永华觉得,再回到当时,自己仍然难以拒绝老校长的挽留。情重如山,终难割舍。

从中师毕业后,邓永华便来到富顺县高滩九年制学校工作。比起以前,现在学校的条件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环境仍然显得有些局促。他的校长办公室只能安放在微机室的一个角落,同时还得容纳几位行政教师办公。学生上微机课,他们就得退出去。

从这个“办公室”角落的窗户望出去,有青翠的竹子,葱郁的树林,不远处的田中,油菜花正开得浓烈。不觉间,这已是邓永华来此的第23个春天了。




学生中午吃饭时,邓永华巡班。

 

来到高滩

1995年8月,开学的前一天,日头正盛,邓永华踏上了去高滩学校的路。

这一年,他从富顺县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高滩。对这个地方,邓永华完全没有概念。赶车到了李桥镇,邓永华开始爬山。要正式工作了,他有点兴奋,特意给自己买了一双皮凉鞋。一身的汗,脚上已经走出水疱了,还未望见学校的影儿。

“哎呀,我的天,这学校还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很远很远。”邓永华有些纳闷。

等看到学校,他心头更是一惊。教室是用木头和砖石搭建的,宿舍是就地取材用竹子糊上稀泥巴而成,操场长了一地草。

不到20岁的邓永华有点懵,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先来的师范学校师兄提醒他,明天就报名了,别傻愣着了。他才醒过来,发现自己啥都没带,下一趟山又太远。

师兄借给了他些日用品。一个月后,邓永华才回家拿东西。

至今,他仍不忘师兄对自己的照顾和最初难熬阶段的鼓励。人情与互相帮衬,成了这里一代一代最好的安慰。

乡村教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学校安排邓永华教历史,因为代课老师不想干,走了。

“我原本就很喜欢历史,在中师读书,什么都学了一点,就是为了满足乡村教学需要。”缺什么就教什么,虽然看起来不是主科,邓永华也欣然接受,一个人教3个年级。

那时候,学校的年轻人多,与邓永华同期来校的就有4个中师生,“好耍”,邓永华用自贡口音说出这个词时,时光似乎回到20多年前,很是欢乐。

宿舍陈设简单,单身房里两张床,中间一个桌子,隔壁谈话,这边也听得见。邓永华说,几个老师常常搭伙做饭,每到傍晚袅袅炊烟升起,学校就有了生气。

到了夏天,小四合院内,葡萄架上缠绕着郁郁葱葱的枝叶,格外漂亮。大家饭后要么散步,要么备课,或者拥着唯一的一台电视机。直到现在,学校老师还保持着晚饭后一同散步的习惯。

最高兴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中师班上同学和朋友,隔段时间会上山来找邓永华玩,说说班上同学的情况,聊些教学上的事,“吹吹牛”。

有时,几个老师也会约着一起去附近村中某个老师家玩,或者去镇上游玩和买东西。

但让大家感到苦恼的,还是交通的不便。有时朋友来找邓永华,找了半天,还容易走错路。要是去县城办事,要提前一天走,先在半路农家借住,或者直接去县城住旅馆。村里的交通工具只有拖拉机。

学校不通气,需要到山下镇上背煤炭。教材也是靠背上山的。

直到2011年,校门外终于通了公路。可开车也需要一个多小时才到县城,弯道还多,多数老师仍然住在学校。

 

留在高滩

1996年,高滩学校艰难地争取到县里的改造项目,新修了教师宿舍。30多平米一套,尽管拥挤,但是“新婚教师能住进去,都会激动得流眼泪”。邓永华说。

学校坚持不卖,免费提供给在校教师,为的是让从教者有居所。两年后,邓永华和同事王述群结婚,不久,终于搬进新房。

也正是在这一年,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当地老百姓支持教育,为教学楼集了一部分资金。前几年,学校又修了几套大一点的教师宿舍。食堂也在去年得到改造,换了设备,用上了天然气,让师生吃上了可口的饭菜。

但空间依然显得有些局促。教学楼就一栋,初中和小学共享。操场是不大的水泥地,音乐器材没有专有的功能室,只能堆在教师宿舍。

地方小,没有学生宿舍,下午得早早放学,确保路途远的学生回家不摸黑,尤其是在冬天。说起这,邓永华就觉得孩子们苦,特别是初中生,冬天的早上要打着手电筒来上学。

更难的还是留住外来的教师。有老师通过了招考,但听朋友说起高滩远,环境艰苦,便放弃了。前几年,有女老师来到高滩,第一晚就碰到打雷,被乡村的孤寂吓哭。经过男友的几次“思想开导”,终于辞职走了。邓永华记得,还有新老师走到高滩学校校门口,望了一眼就开始哀叹自己的命运,哭一场就下了山。

邓永华也不是没考虑过下山。

老家在威远,工作在外,时间一长,父母年龄大了,生病,需要照顾。父母几经周折来山上看他的次数多,而邓永华平时回家少。2004年,邓永华心中挂念日重,便想调去镇上的学校。

与对方沟通好了,夫妻可以一起调过去,也得到了片区督导室的理解和同意。时任校长雷鸣知道后,十分纠结。不放人吧,孝敬父母事大。放人吧,一走就是两个骨干教师,学校的教学实在无法正常运转。

一天晚上,雷鸣喝了闷酒,请邓永华夫妇去他家吃饭。王述群是雷鸣的学生,校长就先做起她的工作来。雷鸣理解邓王二人对父母的孝顺,他愿意自己出钱修间房,把邓的父母接来居住。

感其诚,王述群放弃了下山的机会,邓永华也就不再提了。

后来,又有几次县城学校招人,邓永华动心,却屡屡被雷鸣挽留下来。他动心,主要是为儿子考虑。

在县城工作的同学和朋友,都劝邓永华下山,改善家庭生活环境。见其和妻子迟迟未动,他们就劝说,你们在山上也就算了,但是要想办法把自己娃娃送下山读书啊。

工作一些年头,加之教师待遇逐步提高,邓永华夫妇有了些积蓄。儿子一直在高滩读书,大一点了,他们想把儿子送去城里念书,可是谁来照管呢?

邓永华劝妻子下山,自己在山上,这样既不辜负校长的情谊,又能照顾儿子。“她却说,‘我下山了,你一个人在山上我能放心?’”邓永华哽咽着说,好几次,劝动了妻子,到暑假正式填写工作调动表格时,王述群又放弃了。

儿子念初中时还是去了县城,但当妈的王述群始终觉得对儿子有亏欠,常常难过。

邓永华却觉得,妻子对儿子有点溺爱了。“去年,初中毕业,儿子说要手机,她就给买了个不便宜的智能机。我很不赞成。”刚说完这件事,他又感到自己的严苛压制了父爱。

内心深处,同妻子一样,邓永华最难过的是对儿子亏欠太多。出生在狭窄的教师宿舍,生长于乡村,父母坚守在此,导致他不能享受更好的教育。念及此,邓永华的声音低沉下去。

牵绊高滩

刚教书那会儿,还是小邓的他没什么经验,家长式作风严重。学生在课上动一下,邓永华就要走到其面前呵斥,惹他生气的也可能被罚站。有时没带教材,也能上完一节课。

这种管教方式和散漫,自然不奏效。邓永华找学生谈话,平时多鼓励和关心,情感上顺了,学生自然愿意听老师的。

有种观点认为,历史课就是吹吹牛。邓永华不以为然,他常常给学生讲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再引导他们理清历史线索。

为了帮助班上学生理解和掌握考试内容,他就自己整理材料,打印出来,给学生当练习册。

经不住老校长雷鸣一步步挖的“坑”,最初只喜欢上课的邓永华,被“忽悠”当上工会主席,然后是财务上的出纳、会计,管理人事。

去年,前任校长刘彬调走后,邓永华挑起了主管学校的重担。

“以前只用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就行了,无需全面考虑。”邓永华说。即使接受采访期间,他也忙着处理各种公事。

开学那一周是最累的,天天接待家长来访,来了就要聊很久。新来的老师,也需要单独交流。被学生气哭的女老师,也得校长去做工作。

“不怕你笑话,有时中午在食堂吃饭,吃完了能稍微眯几分钟都觉得幸福。”邓永华笑着说。

按照师生比,学校教师是够了,但结构性偏缺,且班级多,人手不够用,老师的任务重。邓永华也得上课,教初三的历史。

邓永华说,师资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但都尽心尽责。“留在这里的老师,确实想把书教好,好对得起这些山里娃和他们父母期望的眼神。”

高滩学校老师早上、中午和下午辅导,从来不收钱,学校也不能为老师发出一分补贴。邓永华说,全靠老师们自愿。乡村孩子底子薄,家长文化程度也低于城里家长,教育上老师花的精力偏多。

50岁的教师刘维清,负担重,身体一直不好,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没怎么休息过,带病上岗。她丈夫也曾在学校代过课,但工资太低,只得去成都打工,维持家庭开支。2015年到校的体育教师李余,是成都体育学院毕业生,全校一至九年级的体育课他一个人包揽。

学生中留守儿童多,放学后的安全,老师们也很操心。夏天,除了讲防溺水知识,学校会组织老师和保安到周边河流、水塘巡查;防性侵也是学校现在安全工作的重要部分。

劝学是老师的日常工作,学校还得参与当地森林防火、扶贫工作的协调。“在乡村教书,老师得扮演多种角色。”邓永华说。

老师们都挺尽责,工作辛苦,好多人一身是病。公用经费是尽量用在教师身上,邓永华说,学校正想办法,让老师能一年体检一次。

去年,县上出资结对帮扶,李桥镇有20个名额,分到高滩6个。邓永华去教育局资助中心为孩子们力争到8个,一个孩子最高可拿到1500元资助。学校也争取到成都和当地一些企业的援助。

“农村娃上个学不容易,多一份资助,其在学习上就少一分心理负担。”邓永华说。

每学期放假前,邓永华在校外散步,遇见家长就会被问,“邓老师,听说你要走啊?”他便立马回答:“不得,不得走。”

“教了这么多年了,高滩成了情感牵绊,没法走。”邓永华说,除了考虑孝敬父母和儿子念书,还真不去想调动。“乡村娃娃也需要扎得下来根的老师,我们这批人走了,他们怎么办呢?”

今年大年初一,邓永华早起煮汤圆,正在下锅,电话响个不停。接起来,是好多年前的一个学生。邓永华想起来,他当年在班上可调皮了,没少让自己生气。

去县城读高中或考上大学的学生,平时有啥问题也喜欢跟邓永华交流。小珏在县二中读书,刚去时感到压力很大。“农村娃,去县城读书,也没钱像城里娃那样额外补课。在更大的环境中,突然的重负会让他们吃不消。”邓永华说。

邓永华加了小珏的 QQ,忙过后就与她及时联系了。过年时,小珏姐姐带着她来看望邓永华,得知小珏情绪稳定了,成绩也趋于稳定了,他终于放心了。

“能得到学生信任,说明你走到他们心里去了。”邓永华说,这是件挺幸福的事。逢年过节,会收到一堆短信祝福,手机响个不停。

嗨,在乡村教书幸福感也挺强。

(何文鑫 文/图)

我要举报